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swxjy_cdq Intro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观点,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守望好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学: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文摘 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           一切教育都是极其规范性的(normative),准确地说正是因为这一伦理基础,我们的教育实践才是智慧性的(thoughtful)和反思性的(reflective)。在我们与孩子们的相互交往中,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总是在区分什么对孩子适合,什么对他们不适合。           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偶发性的经历。           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学是一项面对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变化和不断地为我们改变着世界,不断更新的大工程。           教育的本质更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而不是一种技术或生产活动。" "'规范的'(normative)意味着为人父母和从事教学总是与价值,喜好,道德等问题有关.……谈到我们与孩子的教育生活是规范性的,意味着我们接受这一点,即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必须得有一定的标准,我们自己应该总是指向'好的'(不论这种'好'在具体情况下指什么)。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成人和儿童间只有某一种影响是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也就是说,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pedagogical intent)。而且,这种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           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是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而对儿童发生的兴趣,或者,换种说法说来,我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的'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它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           教育学所关心的是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           生活充满了矛盾,也就是说充满了对立原则的张力:自由与控制,安全与冒险,自我与他人,正确与错误,现实与理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等等。我们不要诋毁或试图否认这些矛盾,相反,我们应该赞美它们,正是它们给了生活前进的动力,规范性的结构和道德的本性。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那种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           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像父母队孩子的情感一样,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以成长和变化的价值为前提的,以这种价值对发展年轻人的自我人格和个性所起的作用为前提的。         父母亲与老师一样,是将孩子看做一个正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人来爱的。           我们从一位伟大的老师那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体现和代表知识的老师的行为方式——他或她的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等等。           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成人和孩子间的意向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成人的奉献和意向是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成熟,它是指向孩子个人的发展的——这就要求教育者看到现在的情境和孩子的体验,并珍惜它们的内在价值,而且教育者还需要预料到孩子能够参加的充分展示自我责任的文化活动的情境。         相对于日常中的各种关系来说:"教育的关系与这些日常的形成性关系之所以不一样就在于教育者反思性地调整自己有意识的愿望和意志,以对这种影响加以引导和塑造。"           假如孩子不能体验到成人的行动和意向是教育意义上的关怀,成人就显然与这个孩子不具有教育关系。           教育学则是一种机智的调和艺术,它调和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影响,以便让孩子能不断受到鼓舞和激励去承担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自我责任,教学就是对有影响力的事物施加影响。教师充分地,从教育学的角度利用这个世界的影响来机智地对孩子施加影响。           教师是在处理情境,困境,各种可能性和困难。情境和困境必须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处理,而可能性和困难则必须加以实现和度过。最终,困境和困难构成了'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有意义的疑问'.……我必须要问的是这种困难对这个孩子意味着什么,而且对于作为教师的我又有何教育学意义。           比如,一些学校有一些纪律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完全忽略了学校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而不是罪犯看守机构或法院,罪犯看守机构或法院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秩序'.学校纪律的维护应该主要是以教育的原则为基础而不是以法学为基础的.我们应该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孩子,以及我们的整个社会,从这里能学到什么?'"           教育学的健康性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盛行时的积极希望,一种反思的成熟,一种基于聆听和'看'孩子的能力的教育学理解,一种对年轻一代的一般信任和同情的态度。教育的健康要求对孩子的主观状态的一种机智的敏感性,一种阐释的治理,一种道德的直觉力,一种处理孩子事物的临场果断,对世界奥秘的探求和学习的热情,对维护自己信念的道德上的坚定性,对世界的某种理解,对纪律的强烈意识,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有一种基本的活力和幽默感。           在教学当中,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的机智的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耐心能够让教育者将孩子与其成长和学习所需的时间协调起来。当期望和目标被确定在一个恰当的层次上,耐心就会使得我们在期望和目标尚没有完成,尚需更多时日或需要尝试其他的办法的时候,不着急,不放弃努力。           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大人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的意义,'引入'(to lead into)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         成长和学习需要空间。           所有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整体的人的教育,许多老师直觉地知道,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活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成就必须从这个更大范围的年轻人的生活活动中加以理解。           正因为理论常常完全脱离优秀的教学实践并对其无关紧要,所以实践常常忘记了或脱离了优秀教学所要求的最本质的东西。           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兴趣'倒可以说是用来描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一个词.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是置身于(inter esse)某事,参与,对某事持一种关心的态度.感兴趣就是热烈地投入到某事或某人当中去。           "可以说很多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和哲学观点与教育学是不相容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学(我们的责任是保护和帮助任何一个孩子在一个对孩子友好的世界里成长)本身就应该变成一种政治理论."           教育学可能因此而成为政治思想和行动的原动力。而且,政治观点和计划应当从它们在教育学上能被接受多少的基础上来评价。           谈到教育学的本质问题——教育,抚养孩子们和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出发点。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建立一种教育理论着手,然后用这种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或者,另一方面,从生活本身开始,用在与孩子们和年轻人相处时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大多数教育理论走的是第一条路。在此我们已尽可能尝试从生活本身开始。   迷恋他人成长 沙培宁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有若干经典语句,而经典中的经典莫过于那个颇具诗性的表达──“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他人成长”,短短的六个字,却丰满而瑰丽,豁然直抵教育的种种特质,特别是其崇高的专业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神圣而持久的关联。   记得江苏汾湖的张菊荣校长写过一篇与本文同名的博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我夫人就是一个迷恋学生成长的人。她为了让孩子们读书,就把自己买来的书一家一家地送上门;然后,再疯狂地买书,以至于建立了家庭‘童书馆’。她的长达六年的诵读工程,真是令人感动……前不久,她刚送走一届学生,估计自己可能会回到一年级任教,所以四处找‘绘本’来读……以前,她也曾为了与孩子们实现‘共读’,而翻阅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最近,她有七个学生‘出版’了‘土书’,我深知她在其中的巨大投入。她反复翻着这些‘书’,对我说:那些小家伙拿到这些‘书’,该多么兴奋啊!——在夫人身上,我完全可以领会到什么叫‘迷恋他人成长’。”   说白了,“迷恋”就是“着迷”,就是“极致地、难以自拔地喜欢”,就是“忘我地、无可救药地投入”,就是“那一对象”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或整个世界。   与一般人相较,教育人的迷恋更呈现出一种至善的热忱、至深的沉浸,也更像是一种“生命内里的黏附和吸引”(莫言)。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其所迷恋的是世上最昂贵的奢饰品──“他人的成长”。   大家都熟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但恐怕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其晚年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他将“自我实现”区分为两个水平:一是个人水平上的“自我实现”;二是超个人水平的“自我实现”,或称“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也有人认为,马斯洛是在需要层次理论的“金字塔”上,又增添了一层最高的需要,即“超越性需要”。通过对不少成功人士的观察与研究,马斯洛对“超越者”的人格特征作出了一系列描述,比如:他们是“自我实现”的,但又是“超越自我实现”的,他们的关注超出了“自我”的范围;他们更自觉地受“超越性动机”(如真、善、美的统一)的支配;他们对“宗教情感”或“精神体验”,可能有着比很多牧师更为虔诚的态度;他们常常能看到事物中神圣的一面,并能享受到更多的“入迷体验”、“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总之,这样的自我超越是人的最高动机,它所关注的是能够激发出敬畏之情的、“比‘我’更大的东西”,因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之所以用这么多笔墨来说明马氏的观点,是因为在太多太多优秀教师身上──在他们倾一生之心血而于每日每时的精神劳作中,在他们与孩子们共同遭遇成长的种种酸甜苦辣、共同演绎的无数个精彩的教育故事中,在只有师生长相依才可能彼此“懂得”的那种特有的眼神中,在毕业惜别时一任泪水奔流的深情相拥中,在他们白发苍苍时仍无怨无悔的选择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超越”、这样的“虔诚”、这样的“最高动机”、这样的“高峰体验”。  对教师而言,这种指向学生成长的忘我的迷恋绝非单纯的消耗与付出。也许教育人的福分就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因为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高利害的关联而满载“意义”;我们的每天每年都在面对“当下”和“这一个”的复杂情境的挑战中,在充满必然(那么有规律)、亦充满偶然(那么有变数)的奥妙无穷的工作中,与孩子们一起创造着他们未来的“可能生活”。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积攒希望的过程:成长永远是那么新鲜,孩子们永远是那么慷慨,只要我们做得有一点好,他们就会将无限丰富的发展可能在我们面前铺展看来,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而在这样的师生相互映照、相互滋养的过程中,我们也得以在“迷恋他人成长”中成长。   最后我想说:亲爱的老师们,我们选择了教育,也就选择了以成就“他人成长”为使命;而“迷恋他人成长”的人,也必定被他人所迷恋!  (文章来自公众号:中小学管理)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作者|天道酬勤         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书中提出了很多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老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因此,课程设置,方法改革,手段更新,甚至理念发展,都不是解决孩子成长的关键条件,我们没有解决教育中“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育机智”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我的几点体会:                   一、对教育机智内涵的理解         教育机智指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技能。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         二、领会教育机智的特点。         教育机智的非计划性。教育机智是不能事先计划的,因为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而计划往往是逻辑性强的,在意料之中的、可预见的。教育教学情境由于受多种变量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这都是计划不出来的情况。当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挑战时,就需要付出卓越的智慧给予关注,此刻呼唤那种不能计划的机智的行动。此所谓:随机而动。教育情境是时时处处发生的。         实践指向性。教育机智总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随机事件,针对活生生的教学实践领域,针对紧密关联的师生关系。它以教育实践为出发点又以教育实践为最终的归宿,即“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它因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生,又指向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教育过程,并以圆满解决实践中的教育问题为目的。         情绪感染性。教育机智的发生是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的,不热爱学生是出不来教育机智的。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在关键时刻不仅可以机智灵活地应对,而且应对的从容自然。惟有境界高尚、热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情境适应性。教育情境出现时,机智在此时往往能扶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于未倒,在关键时刻因“机”而发,随“机”闪现。机智之所以具备情境适应性和快速反应性,是因为它能够理解所看到的东西的意义,能感受到这情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能够将某事做得很贴切到位。这种瞬间展现的机智是感知力和理解力,洞察力及直觉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中应该有的教育机智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平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幸福的路我们一起走     为了成长的教育     以精神成长对抗衰老     教师成长之路如何走?     岁月如歌,且歌且行     新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行走读写间     教师成长之路如何走?     新教育在哪里?     新教育是什么?     幸福在哪里         如果没有遇见你     从一粒“种子”到一树“硕果”     新教育之光     为新教育实验者点赞     风起云涌新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