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谈]
自由地长成一棵笔直的树
作者|吴非
出席这个会,主要是想见见钱老师,感谢会议邀请我讲话。钱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学术贡献,研究的人已经很多,作为后学,我谈一些体会。
一、是钱梦龙造就了钱梦龙
钱梦龙自谦是“草根式研究”,但我的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根”的研究恰恰在于根植大地,不离课堂,以长期的个人实践滋养,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育研究要用诚实的科学的态度观察教师的实践,客观真实地介绍成长因素,不能附加让后来人不能接受或无法接受的条件,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
创造精神必须有自由的思想为基础。人们常提钱梦龙小学阶段的三次留级(加上初中,他大概共留级四次)。我也几次听钱梦龙说起漫长的小学阶段,但我认为其经历可能只是顽而不劣。一名能留级三次的学生,自有他特别的生活趣味,或许尽情玩耍给了他自由思想的空间,激发、推动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创造精神的种子就此播下;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小学阶段就留级三年的儿童,仍然若无其事地在校园里,得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或许正因为有那样的经历,他成年后能淡然地面对1957年“反右”后那22年的无妄之灾。这有可能启发我们从另一方面认识义务教育或小学教育的意义:儿童尽情玩耍,睁大眼睛看世界,逐步有了自己的梦想。留几级真无所谓,钱梦龙不过是把童年拉长了而已。然而,如果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小学生钱梦龙将会有另一种命运。所以,我想,有许多天性自由的钱梦龙被当今教育扭曲了。
根据钱梦龙老师自述1952年任教时的条件:低学历;没有被“培训”过;但用现今的话说,却是“一路高升”,这种经历在当年(包括在民国)屡见不鲜。当年可能有钱梦龙老师的“春风”,现今没有这种可能性,他不可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我们有必要研究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教师成长的关系。一是当时的环境因素,唯才是举,没有“唯学历病”;二是思想管制较少,相对于政权巩固后的1957年,1952年到1956年这一段时间,比较宽松,这可能是钱梦龙老师专业素养获得发展,树立职业自信的重要时期,是他“打底子”的阶段。——青年教师入行之初的十年,是职业素养“打底子”阶段,要珍惜这开始的这十年,这十年是什么样,以后基本就是什么样了。
他是因为热爱语文教学,依靠个人奋斗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我多次想过:1957年到1979年的钱梦龙老师日常在做什么?他在独处时想些什么?我估计,他一天也没有放弃,他一直是个自觉的学习者。多年前有机会和钱梦龙作过一次长谈,验证了我的猜想。不过给党员提点意见,便被打成“反党”,无端遭受政治迫害,失去人身自由,但他以读书充实内心,让由思想之火照亮黑暗。听钱梦龙老师说当年在黑暗中摸索教学的体验,很受启发。他在动荡的岁月,保持了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自信,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进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在业余”。今天教育的困境有两个因素不能被忽略:一是学生负担过重,没有“课外”,教师工作繁重,没有“业余”;二是诱惑太多,价值观混乱。我们观察钱梦龙的经历,也许会发现,在一个动荡年月,他淡泊明志,拓展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教师应当比学生“会学”, 读书,写作,思考,应当是他的生命方式。优秀教师与众不同之处,则在于“不安于现状”,特别是在一个平庸的时代,坚持独立思考,不做传声筒;做“师”不做“匠”,不做庸众。钱梦龙的教学生涯中许多独特的体验应当引起研究者及我这样的后学的注意。
钱梦龙的成就是他的职业理想和教学激情的自我造就。他一直是语文教师,他有职业理想,任何力量也无法挡住他的自由生长,现在,面对一棵自由的笔直的树,我们可能应当有更多深层的思考。
二、教师应当是善学者
我在这里想讲两个意思,第一个,教师要比学生“爱学”、“会学”。
“爱学”,是因为发现趣味,乐此不疲。钱梦龙经历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热爱”,“热爱”是思想者劳动者的最高禀赋。教学是有趣的事。教师不必“刻苦”,说一名教师“刻苦钻研业务”,或许是在暗示这个人没什么天分。从事超越个人能力的、没有趣味的工作,或可谓之“刻苦”;长期从事世人所不堪的劳作,方能称之为“坚守”。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是有趣味的工作,语文课堂有快乐,是他的创造天地。钱梦龙在语文教育上取得很高成就,这些,专家学者都作了很多研究。学习钱梦龙老师,我常想的是他独处时的状态,在世间热闹之际,他在做什么,在读什么,在平静中思考些什么,有什么不同的见解,以及他为什么会那样想,等等。钱梦龙优雅而有趣味的生活值得老师们关注,不止语文教师,而是所有教师。
人们看到的钱梦龙老师在轻轻松松地上课,他觉得轻松,因为他喜欢上课,此中有乐;同时是他“肯负责,有本钱”(叶圣陶语)。他的“本钱”,是比一般人“会学”。语文教得好,在于自己“会读”,有摸索出的路径,有一套自己的读书经验,转化成为教学艺术;教师的“个人素养”,在课堂,就形成“教育教学”。教师安静地读书思考,有宽广的胸襟,他立在讲台边,学生通过他的姿态,发现他背后辽阔的世界。让学生跟从有智慧的人读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不能否认,教师的教学存在“灵气”“聪明”,所谓的“灵气”,绝大多数还是来自阅读积累和独立思考。
教师自身必须是读书人,善于反思,有思辨能力;教师有长期的实践经历,如果他能遵循常识,又有一定的研究意识,他就能比较容易地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在困惑中不断寻找摸索的过程,是最好的“进修”。真正能有些办法的教师,多是摸索出来的而未必能“培养”“培训”出来。
因此,研究钱梦龙那一代名师风格和成就,可能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意识。现在,教师平均学历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但是,教育教学及研究反而变得困难了,许多语文教师连写两千字的案例也要找“模板”。应试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课堂,在学校,“反常识”“反教育”成了常态,一些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教考语文”。应试教育哺育出来的一代或两代人已经走上讲台上,“教考语文”。他们自身是不是“会学”的人?他们有没有自由精神,有没有批判思维,他们能否像钱梦龙老师那样体验职业趣味?——我们不能无视教师群体的现状。
又因为缺乏自觉的学习意识,“继续教育”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规定每学年要达到一定课时。参加学习要“打卡”,讲座结束时老师们排队盖章,这是很让人难堪的事。这固然是教育管理部门无奈的下策,如果教师能有钱梦龙们那样的“热爱”,何至于要走到丧失职业自尊的境地?
一名教师从教十年后,能否保持职业激情,能否有观察思考的意识,有没有研究问题的趣味,很重要。他应当比此前更容易发现问题,而且不怕面对问题。钱梦龙曾提到,初二之前曾留级四次后,他的老师武钟英用一本王云五字典引导他学习,这个办法,没有哪本教育学教学法上有过,集中体现了武老师的职业态度和教育艺术。这种“教”的乐趣,只有实践者才能有。
我想表达的第二个意思,是不能夸大“培训”的作用。
说这个问题有些悖时。我无意贬低“培训”的价值,但我认为无论是“肯负责”还是“有本钱”,依靠“培训”无法解决。陈日亮曾戏称他和钱梦龙是“野生动物”,钱梦龙老师的确没有被“培训”“培养”过,他只有“改造”的份,在那些年里,他被打成极右分子,强迫从事体力劳动。
不能夸大“培训”的作用。现在,各种“培训”很多。培训有作用,职业入门,特种教育技术,教育内容重大变化,新知识,等等,需要做适当的“培训”,但这只是一种引导,不能替代教师的专业学习。常有人说到,培训可以让老师“少走弯路”。从某种意义而言,“少走弯路”是必要的,庶几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然而,不能不承认,“弯路”有价值,“弯路”也有风景,“走弯路”多一分经验,教师摸索、寻找的能力会变强,一生受益。
我一直对“培养”心存疑虑,谁能培养谁?经常看到教育行政部门发展规划的“教育家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五年内培养一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等等,很热闹,——不管老师如何努力,他只能是“被培养”,不可能自由生长。然而,政府能“培养人民教育家”吗?——一个时代,连教育家也要靠“培养”,还怎么进步?“名师”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不可能“被打造”。 钱梦龙那样的教师不可能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只能是自由生长的。
坦率地说,我认为“培训”用处有限,教师发展要靠自己,一是“热爱”,二是“会学”。有如今这么便利的条件,一名教师如果仍然指望“培训”,指望专家指路,我会觉得无趣。
请钱梦龙先生和在座老师原谅我的唐突。
钱、梦、龙,三个字,有意思,他也许最在意的是“梦”,梦想,语文的梦想,教育的梦想。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发言稿)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要谈教育创新,先读教育史吧
成长的密码
最重要的是活出美好
“驯养”经典,让它成为你的“玫瑰”
优秀应该具备的三大品质
什么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
愿你找到生命中真正的乐趣
像一棵树,做一棵树,发现那棵树
特别的绘本——《我》
你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告诉孩子一生要坚持这10件事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三专之路,也称之为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