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课——点亮生命的一束光

2017-07-02 邢翠芸 王开东 守望新教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电影课程]


        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电影的诞生是个奇迹,奇在现实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间再现。电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这种神奇感永存和再生。——夏昆《感谢电影》


          “光”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第一份礼物。在枯燥单调的语文课堂上,电影也是照亮学生的一束光,光影世界是教师带给学生的最好惊喜。没有电影的语文课堂,是有缺憾的语文课堂,没有电影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王开东我的流年我的光——电影课程素养》


        儿童电影课程开发三年来,我和孩子们共同穿越了五十多部电影,阅读百本名著。留下了几百万字的影评、感想、绘本、剧本等材料,让童年观看的电影和名著温暖孩子生命,滋养孩子心灵,陪伴孩子成长。——邢翠芸《转角遇见幸福——我和新教育的“儿童电影课程”》


        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许锡良《关于教育电影赏析课的一点说明》


        电影课是新教育的重要课程门类,是综合课程。我一直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从当初的竹简到后来的纸张,如今的观赏影像从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阅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给人以直观、感性的力量,与经典著作相辅相成,更加完整地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由电影走向书本,本身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加深对于经典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让教师从电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办法,值得我们更多地尝试与推广。——朱永新《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转角遇见幸福

——我和新教育的“儿童电影课程” 

作者|邢翠芸

 

        每个生命的诞生,本都是一个奇迹,一场胜利。


        当十几年如一日的备课、讲课逐渐成为一种近乎机械的劳作时,我的工作热情和生活创意也在一天天地消磨,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但却茫然不知所措。

 

        2011年,新教育像一缕春风, 将我的教学春天唤醒。我看到在新教育的天空下,每一所学校的老师都有火一样的激情,每一间教室里的孩子都笑得那么灿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时常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荧幕前留下了我们灿烂的笑容,倾听新教育的卓越课程研发报告,让我有了自觉、清晰的课程意识,“电影课程”的构想便在我的脑海里生成。我要用电影润泽童年的生命,让学生在读名著、议名著,看电影、评电影,写剧本、演剧本、评参与、谈收获等系列活动中,感受经典的魅力,丰富当下的生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011年4月,儿童电影课程在四年级光影播客班正式开启。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每个寂静的午后,或风娇日丽的晴天,或阴雨绵绵的雨天,我们轻轻地翻开了《夏洛的网》,观看了电影,写了影评、组织了电影论坛、撰写了剧本,编排了情景剧……让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友情驻留心间。



        《音乐之声》让孩子们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酷爱音乐的毕孟凡给大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片段,他沉醉其中,缓缓道出音乐的魅力。他喜欢听着音乐读书、写字、画画,音乐能唤起他的创作灵感。

 

        《放牛班的春天》打动了每一个孩子。九位女生成立了“天使之音乐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编排了合唱、朗诵、时装秀等节目,在学校的新教育儿童影视中心上演。

 

        2013年9月,我又迎来了一年级光影播客家族的孩子们。针对低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儿童电影课程则通过“读(读绘本)——看(看电影)——画(画图画)——讲(讲故事)——演(演故事)——评(做评价)”六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绘画和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低年级孩子的卓越口才和自信心。

 

        张睿鑫从不敢登台,到现在积极走上讲台讲故事;谢锦鹏从原来只讲一句话到现在能讲一段,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呀,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儿童电影课程开发三年来,我和孩子们共同穿越了五十多部电影,阅读百本名著。留下了几百万字的影评、感想、绘本、剧本等材料,让童年观看的电影和名著温暖孩子生命,滋养孩子心灵,陪伴孩子成长。

 

        我突然发现,孩子们的成长才是我快乐的源泉。

 

        当你对所从事的工作认知不一样了,整个人的状态也就不一样了。少了抱怨,少了迷茫,多了灵感,多了创意,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2011年下半年到2014年是我工作最累也是最幸福的3年。

 

        2013年相约古越萧山,我开发的儿童电影课程(光影课程)荣获第一届新教育卓越课程评选提名奖。我被评为莱芜市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

 

        2014年相聚烟雨江南,儿童电影课程被评为第二届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我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莱芜市优秀教师。

 

        今年8月我加入新教育实验项目种子教师团队,接受培训。我愿做一颗种子,扎根在泥土,努力向上生长。

 

        在我的带动下,儿童电影课程也成了全校师生智慧与行动的密码,我校成立了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中心,让电影课程走向影视文化课程,以影视文化引领,帮助师生建构起丰厚的精神世界,让师生生活更加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电影课程]


        从电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

        36节电影课养成好习惯

        一定要陪孩子看!

        历久弥新的100部经典电影

        6年60部经典电影

        发现电影中的生命镜像


我的流年我的光

——电影课程素养

作者|王开东

 

        《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光”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第一份礼物。在枯燥单调的语文课堂上,电影也是

照亮学生的一束光,光影世界是教师带给学生的最好惊喜。


        从电影这个端点出现,像射线,射向无限可能的诗和远方。


        电影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价值。不是一个现实,而是一种可能。


        我对电影刻骨铭心的感受,来自于童年。



        有一次,我妈妈的娘家放露天电影,我们一大家都去了。可老天不遂人愿,到了晚上却停电了,我们心急如焚,可电就是不来。我眼皮子老是打架,实在撑不住了,妈妈只得安排我在舅妈家先睡。我叮嘱妈妈,那个电来了,一定要叫我啊……


        后来,在半梦半醒之间,我突然听到一阵大笑,猛然间惊醒过来,外面就是电影轰隆隆的放映声……


        我忘记了开灯,也不知道灯在哪里,连滚带爬地下床来,摸到门边,却发现门是被锁住的!


        农村的大门是有门扣的,中间有一道很大的缝隙,我拼命地想钻出去;可是,脑袋卡在中间,我再拼命钻,脑袋又卡上了,我再钻,再钻,尝试了很多次,脑袋上全是汗水和血水……


        耳朵里,只有我舅舅家场地上传来一阵一阵幸福的笑声……


        后来,当大人们回来的时候,打开门,我匍匐在门下,身下一滩泥水,已经是半死过去了。


        我一直以为,在露天电影的那个晚上,我的童年消逝了,而且永远没有找回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际遇,我对电影总有着奇异的感情。



        电影可以改变人生,至少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说:“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小说家通过对现实的不断颠覆和背叛来追求无限的可能性。


        电影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无法重来,无法复制。人生不打草稿。只要我们选择了一种人生,就失去了无数种人生的可能。幸亏我们还有光影世界,它通过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背叛,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走向,并在一种对照中,让我们体悟和品味人生,或共鸣或惊惧。


        在这样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认识之下,我带着学生看电影,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电影课程。


        首先是从课程需要出发,精选影片。我选片的标准有五条。一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经典电影,主要是各大电影节获奖影片;二是适切学生认知水平的影片,争取每一部都能引发学生深刻共鸣;三是创作手法独到的电影,为破解作文埋下伏笔;四是具有伟大的人性光彩,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电影;五是对青春、爱情、人生、战争等某一母题深入探讨和反思的影片。


        其次是师生共享电影,把语文阅读课和校本课糅合在一起,形成固定观影时段,一次一部电影。


        再次是老师组织电影评论课。从成长镜像、文本解读、母题积淀尤其是写作破解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为文本解读、文章写作以及文化素养的积累打下基础。


        最后是推荐两部互文性的电影作为拓展,印发一些经典影评和引发反思的材料供学生继续研讨,并组织学生撰写影评。

        ......


        电影课,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有清风,有朗月,也有温暖和力量。通过剖析电影的叙事表达方法、情节架构、人物塑造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我们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从素材到思维再到思想,最终打通了阅读和写作的通道,既获得了解析文本的独特视角,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电影的无穷魅力,似乎已经掀开了一角。没有电影的语文课堂,是有缺憾的语文课堂,没有电影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感谢电影

作者|夏昆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坛经》


        二十多年前,一个跟今天差不多的周日下午,我一定是在立体电影院的画室里度过的。


        那时候几乎每家电影院都有这样的一间画室。一般是很狭窄简陋的小屋,里面有张很大的案子,上面胡乱摆放着画布、画笔和一些或完成或未完成的画。案子一定是被各色颜料染得早已看不出本来面目的。里面一定还有一位画师,在电脑喷绘出现以前,他们的任务就是为电影院画电影海报。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庐山恋》、《戴手铐的旅客》、《佐罗》在画师的笔下徐徐展开,或者一根根抽象的线条逐渐变化出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拉兹住的监狱的铁栏杆。画师在画海报的时候,我就这样在旁边看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天,等着我的会员来。


        那是在大学,我担任中文系影视评论协会的主席,这大概也是我这辈子当的最大的一个官了。协会有几百名会员,主要活动就是到对口电影院看电影,然后回来写影评,优秀的作品会被发表在省影评协会的一个内部刊物上。而我们对口的电影院就是成都东大街上的立体电影院。


        我不知道这家电影院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那里根本不放立体电影。多年后我又经过那里的时候,电影院已经不见踪影,大概早已拆了。虽然如此,那段生活在记忆中依旧“立体”。记得那时因为会员人多,一部电影往往要分几批看,作为影评协会主席,我得负责每次活动的具体事宜,所以经常会把同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记得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我居然就看了五遍。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发觉,好的电影和好书是一样的——“旧书不厌百回读”,好的电影多看几遍,不断会有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悟。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开始试着写影评;也因为是影评协会主席,我看了很多会员的影评,其中不乏让我汗颜的精品。记得那时候一个高我一级的会员谢云写的影评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十年后,我甚至还记得他的有些文章的段落。现在他已经是四川绵阳乃至全国颇有名气的教育专家了。那次见面我谈起此事,他说他早已忘记,但我没有忘记,因为那是我走近电影的开始。


        此话一出,忽然觉得自己有些武断,因为我与电影结缘的时间似乎在更早的时候,那时候我正在读高三。


        同大多数中国的中学生一样,我的高中生活也是紧张而艰难的,特别是在高三。为了考大学,我基本上拒绝了一切娱乐活动,每天从早到晚都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可是有一天晚上,我居然主动跟父母要钱,说晚上要独自出去看电影,因为那天晚上我们那个小镇上唯一一家电影院放映《最后一班地铁》。我从班上订阅的《中国青年报》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即使赔上一晚上看书的时间我也得去看。父母竟也爽快地同意了。也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大鼻子杰拉尔·德帕迪约,从此几乎疯狂地迷恋上他演的片子,从《大鼻子情圣》到《请你闭嘴》,一直看到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打酱油。


        也就是那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自己看电影的感受写下来,由于当时学习实在太忙,一直没有下笔,也许就是在那时候,我意识到电影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跟文学、音乐、绘画并无两样。好的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好电影也可以照亮头上的天空以及前方的路。




        不过,电影的路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已在我面前展开了吧。


        早在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极其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父母带着我和妹妹住在成昆铁路的一个小站上。那时对于那里所有的人来说,看电影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时代,很难想象那些关于放电影的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反正只要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地方放电影,消息很快就会被所有的人知道。于是在晚饭后,人们用各种方式奔赴放映场地,远的搭卡车,甚至火车,近的就步行。


        电影是在露天放映的,往往在放映机还没架设好的时候,场地已经被各种椅子、凳子占满了。各家的孩子总是承担起了占位子的任务。有些家里没来得及摆放椅子,孩子就用砖头石块圈出一块地盘,然后在里面警惕地守卫着,如同非洲狮守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大人们总是吃了晚饭后慢悠悠地踱来,一边批评孩子占的位子不够好,一边和乡亲朋友打招呼。有些没有占到位子的人,只好蹲在地上或者干脆爬到树上、围墙上,而更惨一些的根本找不到银幕正面的空地,只好到银幕背面去看。得到这种待遇的大多是我们这样的孩子,银幕后面的空间很窄,因此头要仰得很高才能看到银幕,如果头再仰高一点,看见的就是满天的繁星。


        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品种并不多,少到大部分电影的台词观众都能完整地背出,每当电影里的人物说一句话的时候,就会有观众接下一句话。而那时候我们的游戏,经常也是扮演电影里的人物,一个小屁孩也会惟妙惟肖地背出《南征北战》里的台词:“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但是即便如此,人们每次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每一部电影,哪怕这部片子已经看过几遍甚至几十遍了。他们知道,能看上电影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事情了。很多时候,大人们带着孩子伙同邻居浩浩荡荡长途跋涉,只因为听说某个地方今晚放电影,可是到了之后看见的却是“冷锅冷灶”——没有电影,于是只好浩浩荡荡地回来。路上有人问:“今天放什么电影?”回答都是:“今天放‘英雄白跑路’!”



        那时候除了中国那几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之外,偶尔也会放一些外国的电影。当然都是当时的几个“同志加兄弟”的国家的,每个国家的电影都自有其特点,大人们总结说:“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再加上个“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我关于电影流派的最初认知大概就来源于此。不过就在这千篇一律中,居然也有些例外。


        记得那时候我们那里曾驻扎了一支部队,几乎每周都会放电影,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周都会过一次节。最让人惊奇的不是他们放电影的频率,而是他们的电影菜单。他们每次都会放两部电影,第一部总是那个时候正在“热映”的一些电影,第二部竟然全是卓别林的作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个戴着礼帽,拄着拐杖,穿着肥大的裤子和大皮鞋的夏尔洛先生——从《摩登时代》到《大独裁者》,从《寻子遇仙记》到《凡尔杜先生》,从《发工资的日子》到《一个国王在纽约》。我们和父母一样,在星空下的银幕前放肆地大笑,经常笑得跌下板凳,惹来周围人更开心地大笑。很多年后,当记忆的湖面浮起那些镜头时,我的心中还荡漾着满满的温暖。后来,我重看儿时看过的卓别林,却发觉曾令儿时的我捧腹大笑的《城市之光》、《淘金记》等影片却让已过中年的我潸然泪下。


        也就在这时,我看到苏珊·桑塔格说:


        “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电影的诞生是个奇迹,奇在现实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间再现。电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这种神奇感永存和再生。”


     (文章均选转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关于教育电影赏析课的一点说明

作者|许锡良

 

        首先感谢各位同学选修我的“教育电影赏析课”。是一种机缘让我们相识。“教育电影赏析课”,是我们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开设的选修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我作为第一任教师是这样设想的:能否有一门课,既能够作为文学艺术欣赏课,作为师范生又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理论知识,获得一些教育的能力?因此,我想到了教育电影。电影的门类有许多种,我这里专门选择教育电影来赏析,是因为,我们是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的教师。教育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途径。我本人也具备了这个条件。我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由大学中文系与研究生的教育原理两个专业构成的。而让电影艺术与教育结合起来的最好载体就是教育电影了。

 

        大家选修这门课,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大家一边欣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电影,一边学习,一边还可以拿到学分。看起来,这是很轻松美妙的一门课。其实要真正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也绝不会太轻松的。因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电影的故事情节,我们可能会忽略里面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每次欣赏完一部电影,都要求写出一篇观赏心得体会,然后,将这些心得体会作为大家这门课程的考查成绩。因此,这门课没有集中时间的那种考试,只分布在平时的心得体会。这个要及时去做,不要拖到期末才来动手。学习是一个过程。平时的点滴积累才能够形成能力。


        这门课开设一个学期,总共32课时,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大约要欣赏中外十部经典的教育的电影,并且写出十篇电影赏析心得体会。电影的选择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印度与中国。中国的教育电影只会选择那么一到两部。美国的电影《死亡诗社》、《铁腕校长》、《艾尔文与花粟鼠》等等。德国的《浪潮》、《窃听风暴》,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即《唱诗班的男孩子》)、日本的《女王的教室》、《麻辣教师》(即《 GTO》)、《金八先生》,印度的《三个白痴闹宝莱坞》,中国的《草房子》等等。当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推荐,也会纳入我们的欣赏范围。


        美国与日本的教育电影是我重点推荐的国家。美国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强大的创造能力,出了那么多的创新产品,这与人家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美国的电影,我们会感受到美国教育的一些特点。特别是那部《死亡诗社》,是冲破传统对个性约束的极好题材。



        日本的教育电影也是极值得看的。因为,日本几乎就是靠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本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同学们没有机会去日本实地考察他们的学校,但是,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教育电影中感受到他们教育的一些特点。日本教育思想多元,我选择的三部日本教育电影,分别代表了日本三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视角。有的是完全对立的。比如,《金八先生》是代表了日本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麻辣教师》则代表了新一代教师的形象。《女王的教室》则代表日本对教育的另一个视角。我们要开动自己的脑筋去作出思考,不可以盲目地接受。


        德国的教育教育电影更具有政治教育意义。比如《浪潮》与《窃听风暴》,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最有切肤之痛。德国经历的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分割,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专制极权社会其实离我们很近的。《浪潮》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专制极权即使在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其实也只需要六天的时间而已。这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某州立中学的政治课所作的真实的实验,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实验却在四十年后由德国拍成了电影。


        法国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一部经典之作。人性化教育,在上个世纪的1949年就是一个日常话题。《放牛班的春天》正是这样一个经典教育故事。这样的经典电影要多看几遍才行的。


        印度本来是我不太想介入的国家。因为,在我印象中,印度是一个比中国还落后的国家。不过,自印度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之后,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国之一。借互联网信息时代,印度的文化与教育,都有了新的变化。印度的教育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最近流行的印度教育电影《三个白痴闹宝莱坞》,确实是值得好好欣赏的优秀教育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今日之印度已经大不同于昔日之印度了。



        中国的教育电影,如果有时间,我会让大家看一下《草房子》,这部电影是中国教育电影中拍摄得比较好的。但是,与国外的一些教育电影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有什么差距,到时我会与大家一起作出评析。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教育电影赏析课”主要是以国外的为主,特别是以发达国家的教育电影为主。为什么要偏重于国外的?因为,无论从电影艺术水平,还是表达的思想理念来看,中国的教育电影都与人家差了许多层次。这一点到时我们作出一些比较就清楚了。这是中外不同国家的创造能力与思想境界决定的。

 

        一部好的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经得住反复观看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国教师,能够从外国的教育电影中了解外国的教育。教育电影当然不同于真正的教育,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教育电影,常常会反映一定社会背景与一定时代的教育。观赏这些电影,就能够获得许多教育思想观念,包括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我一直很痴迷于电影艺术。我自小出生在中国落后的农村,几乎没有任何教育资源,是电影世界将我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觉得电影是很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引发人作出思考的一种艺术。我自己从中电影中获得过不少益处。好的电影,让人终身难忘,终身获益。


        一部好的电影有许多欣赏的视角。比如电影形象,故事情节,拍摄技术水平,演员表演艺术水平,还有电影所展示的思想主题,都是可以讨论的。为了节约时间,我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将以上推荐的电影看完。同时,我们还要开一个教育电影QQ群,我作为这门课的教师是当然的群主,每次大家看完电影后要及时在QQ群里讨论。这个讨论也是大家平时成绩的参照标准。还要开设一个教育电影赏析的博客。发表大家撰写的教育电影赏析心得体会。此外,还要特意介绍一下我们学院教育系另一位教育电影赏析教师邝红军老师开设的电影网站快乐谷电影网——http://www.crogoo.com/。这上面搜集了许多优秀的经典电影。


        希望这个学期,我们能够共度一个愉快而难忘的美好时光。

 

    (上述文章均选转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教育智慧,分享高人教育心得,汇聚田野教育创造,助力追寻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