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一起书写生命传奇
和教师一起书写生命传奇
朱永新 中国教育报
“在教育学者中,我不是最有学问的,但肯定是和一线教师贴得最近的人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以一贯的自信这样评价自己。
在新书《致教师》中,他以教师的朋友、同行者的身份跟教师对话。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他认为新教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让他“更注重民间立场,更抱有一种草根情怀来看待教育问题”。
从大学教授到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再到民进中央副主席,职务的变化没有阻断朱永新身上浓厚的教育情结,反而历久弥新,成为他从未放弃的追求。
诞生于苏州古城的新教育实验历经15年的发展,目前已有56个实验区,2700多所实验学校,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
新教育实验以促进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将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成长的两翼。在《致教师》一书中,朱永新用老师们熟悉并喜欢的“朱氏文风”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如何寻找生命原型”“教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进行回应,这些回应既是对教师成长问题基于实践的阐述,也可看作激励教师寻找职业意义的生命密码。
滴石斋的灯光和“朱氏文风”
读书周刊:在书中,有教师问,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使教师释放自己的空间,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我特别喜欢您关于控制心灵的艺术的说法。
朱永新:要使一个人专注,表面上看需要有驾驭时间的本领,其实更需要有控制心灵的艺术。在今天这个充满喧嚣、诱惑的时代,更需要修炼这种艺术。
我觉得教师特别需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整块时间,比如寒暑假,可以集中整理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自己的生命叙事。
读书周刊:您身兼数职却总给人精力充沛的感觉。记得十多年前采访您时我就问过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当时您是苏州市副市长,戏称自己“星期天为理想打工”,您也多次提到小时候父亲敦促早起练字使您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朱永新:是的,我觉得那是父亲给我的最好礼物。晚上读书,早起写作,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我的生物钟。我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利用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完成的,所以我坚信,阅读、写作的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我的微博大多是早间写的,分“一言难忘”“教育闲思”“新父母晨诵”“书香中国”等几个主题。前年我当爷爷了,所以新开了“童书过眼录”板块,为父母们推荐童书。
读书周刊:您许多文章的末尾都标有“北京滴石斋”,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朱永新:那是我给自己书房的命名,取水滴石穿之意,我想强调一种坚持的精神。工作再忙也要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坚持下学校,新教育实验这些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
读书周刊:在各地学校采访,总能听到老师们对您的著作如数家珍,尤其是《我的教育理想》,很多教师说这本书点燃了他们沉睡已久的教育激情。从发行量看,这本书确实已经成为教育畅销书、长销书,您觉得原因何在?
朱永新:我想可能和我亲近教师的态度有关,也有人说,我独特的话语方式受到教师的欢迎。我的自我评价是,我不是最有学问的,但肯定是和教师贴得最近的。这些年我基本每年跑100所左右的学校,和一线的老师接触多了,和学校接触多了,能看到更真实的教育问题,也更了解教育关键点、矛盾点。
读书周刊:您的文风质朴而富有激情,《致教师》这本书的第四辑收录的6篇随笔是近几年为教师写的新年致辞。在岁末为什么会有话想对教师说?主题又是怎样确定的?
朱永新:以前过年的时候会给朋友写信,有人说你应该给教师写信。于是,从2009年年底,我就开始每年新年前夕给教师写一封信。主题都是我觉得对教师比较重要的问题,如理想、信念、爱。我希望老师们能在新的一年给自己一个期许,找到新的方向。其实无论是《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还是《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爱教育就是爱自己》,都是我想与老师们共勉的话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吉祥三宝”
读书周刊:您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新教育也将阅读作为重要的活动基础。据您的观察,教师阅读状况在这十多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朱永新:应该说,在中小学范围内,整个阅读的生态有了很大变化,全民阅读、书香校园这些理念越来越被大家接受。不谦虚地说,这与新教育十多年的深耕细作有很大关系。
新教育在学生、教师群体中推动阅读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反复传递一个信息,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怎么读?新教育提出教师专业地图的概念,倡导教师读那些最有价值的书,我们叫作根本书籍,这在中小学得到了很大认同。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还没有像我们期待的发展那么快,但趋势是令人乐观的。
读书周刊:您这本书里多处提到阅读的问题:《站在大师的肩膀之上》谈的是如何进行专业阅读;《爱上阅读需要多管齐下》谈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等等。请问阅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什么关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理论作为基础的,我们称为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我一直强调,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就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即经典书籍的研读中来,换句话说,就是强调恢复原初思想的能力。
读书周刊:您认为经典阅读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朱永新:我曾经对新教育的老师们说,在他们的教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别人的教室里早就发生过,在另外一些人的教室里还会继续发生。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通过阅读教育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教师才有可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读书周刊:您自身的阅读经验是怎样的?最近读了哪些书?
朱永新:这几年我基本以系统阅读一个人的著作为主。刚刚把蒙台梭利的书通读了一遍,从去年到今年的4月份,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通读了一遍,前年读的是叶圣陶、陶行知。我是边读边做笔记,近两年出版的《陶行知教育箴言》《叶圣陶教育名篇》《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是阅读思考的产物。
关注度比较高的大众读物也会读,否则就跟时代脱节了。
让职业成为生命意义的寄托之所
读书周刊:在《致教师》中,您回应了教师提出的关于理想、幸福等形而上的问题。您认为这与教师职业认同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朱永新:职业认同更多的是和人的理想、激情、追求以及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有关。海德格尔说,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的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所寄托。新教育的职业认同,是指生命个体对于职业价值的发现和体认,进而产生的心理归属感。
读书周刊:据我所知,新教育将职业认同归纳为三个方面:关于生命原型,关于生命遭遇,关于语言密码。您觉得教师应该如何寻找生命原型呢?
朱永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这个叙事一定有其特定的生命原型,我们也把它称为自我镜像或人生榜样,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我们就会成为那样的人。生命原型,对缺乏理想的人,就是点燃理想的火种,对追寻理想的人,就是让理想之火燃烧得更旺的干柴。
读书周刊:我上一次写您的专访文章题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理想主义者成为您鲜明的标签。这些年来,您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否有新的认识?书中您提出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怎样的思考路径?
朱永新:教育与理想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业,所以教师职业肯定是最具理想情怀的职业。
当下,理想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年轻时就被称作“理想主义者”,但我从来没有讨厌过这个称谓,因为理想在我心中从来都是神圣的,而新教育这些年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吸引了一群视教育为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之所以说“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的思考是,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地,在坚守中成就理想;与真正的理想相伴的,应该是行动。新教育就是靠一群扎根在现实土壤里、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进行的事业。所以,我现在更愿意把自己称为“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读书周刊:书中许多篇目都有幸福这个词语,《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在问题中收获成长的幸福》《幸福通过分享而愈发丰盈》《教室就是幸福之源》……新教育也以“引领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您认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来自何处?怎样才能获得真实的、不虚空的幸福?
朱永新:关于幸福的名言妙论各不相同,但大体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特征:幸福来源于创造。我更多强调教师的幸福来源于每天日常的教育生活。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构成了幸福的三个来源。教育是复杂甚至繁重的工作,很多人认为这让教师丧失了幸福感。从新教育教师的感受看,却并非如此。因为他们在用心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同事共读共写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所以,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他们也能与幸福相伴。(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