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旬数据分析师的面试经验和职场建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 Author 西索
我离职了
元旦前,我离职了。2019是不太顺利的一年,在一家创业互联网公司待了两年经历了四五波裁员潮,跌跌撞撞里面充实着自己。一直以为早晚会轮到自己,却还是太年轻,最终还是熬不到那个时候选择了自己离开。
去年6、7月开始准备找工作的事宜,前前后后大概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从自我审视,到经历总结,到自我否定,甚至于怀疑人生,最后才有了真正的自我认知,能给回答那几个问题。“我是谁、在干什么、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这期间,抑郁了,可能是因为刚过30,有了一层深深的中年危机,对自己的对不确定,对未来的不自信。
都说中年男人的不容易是从借钱,我倒觉得是从找工作开始。履历上来看,有两年零售、五年物联网、两年互联网的工作经验,自始至终的扎在数据分析这个过程里面,也一直在做着踏踏实实的事情,有很多可以去推进的点和发挥的空间。经历了小数据、海量数据、大数据的几个发展阶段,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很缺机会,到9、10月份就沉陷在不断面试、总结、再面试的状态里,白天上班晚上和大小公司的LD聊人生。前后经历了某云、某赞、某车、某宝、某服、某条、某鸟…一系列公司的邀约、电面、现场面、HR面,在聊的过程里面,不少都是晚上8~9点开始、10点左右结束,问到的问题和我的回答问题晚一些时候会整理出来再补充。
知乎上最近有个话题,叫年前辞职还是年后辞职好,这段期间下来觉得最好的结果是年前辞职年后入职,这样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年前辞职,很多人会觉得少了一份年终奖很可惜,只能说对于两年来没有拿过一分年终奖的人来说没有一丝遗憾。回想当初从上家离开选择一家创业公司就职,最终还是担了这份风险,一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就业须谨慎,尤其是对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来说,往后走的每一步都是当前经历的因果,不然很可能会荒废了时间。
确定要去找工作了,无论是马上要踏入社会的学生还是选择跳槽的社会人儿,第一步要做的是最好自我复盘。当下这个时期下,我有什么、会哪些、想干嘛。
有什么?
对于刚毕业的小朋友,绝大多数来说都是白纸,有的是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些就是你们的资本,我有足够多的空白,需要去哪儿找人给我涂上点色彩。
对于有经历的人来说,往年的经历里面都涉及到过哪些行业哪些领域,从那些无数个白天晚上里面有没有过很有成就的事情,哪些做成功了哪些做失败了,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结果,期间哪些因素是和自己相关的,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些要点,便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沉淀总结一下,做过多少项目、经历过哪些完整的业务产品周期、所处的角色、负责的内容事项,准备好素材,在面试的过程中可以和面试官分享自己的“故事”。
会哪些?
区分好专业、职业、岗位、角色,职场里面经常说的一句话,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通过过去已有的来思考自己所擅长的,譬如说我自己,工作了八、九年一直在数据这块儿领域,行业一直在变,岗位在不同的公司叫法也都不一样,只有职业自始至终没发生过变化。
从事情上做复盘,能够把之前经历过的一些想法、灵感、思路变成一种硬核知识存储下来。现在在面试的时候,很多面试官会问,会不会python、sql一些分析工具,有没有用过xxx什么软件,能不能写好文案做好ppt…
会什么更多的是从专业角度上来反问自己,这个岗位的诸多任职要求是不是都是匹配的,可不可以胜任之后的工作。
想干嘛?
既然选择要辞职,那一定是对当下有不满,要么是对平台不满,钱没给到位、事情做的难受、共事的人不合拍、制度不合理,或者年会要表演节目;要么是对自己不满,脱离了原来的方向,没有做想做的事情,还到处背锅。
所以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越细越好,事实上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目标是模糊的,只能说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做不到目标拆解。
1)我想看一本书,打算两个星期看完,每天看一点点;
2) 我要看一本书,这本书200多页,两个星期看完,每天抽3个左右小时的时间,那两个周在看书这件事上一共要花21个小时,平均每个小时看10页,每天差不多看30页左右。如果期间有变化没有执行,就需要在后面多调配一些时间来完成。
两个不同的目标,具体的计划能够更好的促进事情的达成,实现自我驱动。
做好足够的自我审视之后,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整理简历、梳理话术。
掐指一算,我工作九年了,前面也换了三份工作,写了无数的报告、文案,可在写简历这件事情上,依旧像个菜鸟一样。在日常工作里面能够胡吹乱造的习惯,在简历的撰写上显的格外的不实在。前前后后改了差不多十多个版本,也和一些前辈、同行大佬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总结出来一些算不上经验的经验。
1) 简历可以分为几个版本来写。最开始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全罗列出来,有成就的没成就的,有结果的没结果的,大的小的,流水账式的列举。毕竟这些都是过往的经历,实在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那就写自己学习到的、感受到的,再不济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因为一个人的经历,不等同于亲力亲为的事情,见识、阅历、体验、感受都是经历,这一点上大厂出来的或者名校出来的会体现的更明显,即使我们再怎么强调英雄不问出处。
2)化繁为简提炼精髓。在做过的事情里面按照一些共性进行分类,到底是负责的那一块儿,追求本质。做任何工作,对于盈利性的公司来说,本质都在于开源节流,翻译一下就是挖掘到更多的机会、发现更好的市场、提出更好的策略,通过优化流程、提高人效、改进产品来节省成本。逐一的把事情按照三六九等进行分类,标记下来,判别哪些是最有成就的事情,有没有数据可以证明它是趋好的,最终产生了哪些效果。
3)做好语言上的归纳总结。用更加专业的术语去描述所做的事情,假如说不知道怎么来表述,那就去逛一逛招聘网站,根据jd上的岗位要求来,有足够多的素材供大家去搬。不过拿来主义还是建议少做,能自己提炼的还是尽量靠自己,这是对自己负责。
4)针对性的调整简历内容。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应该是变通,对,拥抱变化。灵活的处理供需关系,对方想要什么,刚好我有,那我就注重体现他想要的,别太傲娇。千里马难找,伯乐也难求,某种层面上来说,自我表现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人会对投其所好这个事情有反感。
5)写好项目经历作为内容的补充。相比于简历,项目经历能够说明很多事情,是不是足够的了解项目背景,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一个目的的情况下,多少人花了多长时间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价值,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里面承担的角色和影响。
6)对于一些职场新人,不太建议过于频繁的去跳槽。一段工作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很多层面的事情,譬如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业务的理解、人脉、知识沉淀、行业背景、忠诚度、稳定性等等,但是和一个p9聊过之后,才发现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对于管理层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一家公司经历过一个完整的业务周期、产品周期或者项目周期,这才是最致命的伤害。回想过去的几段工作经验,好在每一段经历都是完整的,而且是在做到足够成熟且把小朋友培养出来之后才选择离开。
尝试着获取了拉勾、boss、猎聘上的岗位,包括发布公司、时间、岗位、任职要求、职位描述…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9~11月份挂30~40k的岗,在某一天突然集体缩水,改成了20~30k,也反应了一个现实,资本市场不乐观,锁HC这种事情随时可能会发生。继续招就可能有几种目的,紧急招聘补员、骗解决方案、年后辞职前的备份、挂羊头卖狗肉…
在勾搭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去求机会,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彼此了解。我一直坚持认为找工作要挑剔一些,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如果一条都不沾,那是要去做卧底么?没必要为了一个饼去耽搁了几年的时间。
工作之后才发现一年的时间并不是按照365天来算的,有时候是按季度,有时候是按月周,唯独天最没有意义。
- EOF -
看完本文有收获?请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推荐关注「数据分析与开发」,提升数据技能
点赞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