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8.8!全球「第一美」,竟是它?

小咕 咪咕视频 2022-12-11

有这样一位国产顶流,
一年内上百次热搜,全国人民追捧。

它就是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的,

故宫博物院。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全网。
豆瓣评分9.4,超10万人打五星。
也让文物修复师这个冷门的职业为众人所知。
时隔五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重磅归来——
《我在故宫六百年》

不仅向世人展现了金碧辉煌的古代宫殿;
还把镜头聚焦于古建筑背后的守护者身上。

历史与现实


公元2020年,故宫迎来了600岁生日。
见证了百年风雨的紫禁城,
最终,也成为历史本身。
为此,故宫举办了一场“丹宸永固”大展。
丹,是宫墙的红色;
宸,为深邃的宫殿。
借着453件展品,带人们穿梭时光,
讲述历史沿革和古建筑守护者代代相传的故事。
600年前,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虽然我们无法通过故宫地下考古来一探究竟,
但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凤阳找到答案。
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洪武二年,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决定富贵还乡。
在老家按照“京师之至”兴建明中都。
营建规模浩大,极尽奢华壮丽。
然而,在中都皇城初具规模时突然被叫停。
原因至今依然成谜。
中国古代宫殿建造有着一整套严苛的施工方式。
被后来的匠人们总结为「八大作」。
明中都遗址就将构筑地基的“土作”工艺,
展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可以称为最高标准。
台基由碎石和夯土交替夯筑。
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有18层之多。
这样厚重坚实的地基结构被紫禁城沿用并优化。
不仅确保了宫殿历经600年寒暑岿然不动
也寓意着王朝能够长盛不衰。

养心殿的秘密


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宫殿建筑本身也是展品。
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当属养心殿。
2015年12月,养心殿启动了百余年来首次大修。
不修不知道,一修吓一跳——
有人竟敢在万岁爷头上搞小动作?!
为了防水,古代建筑的屋顶会设置多道防线。
从外观看是屋脊和筒板瓦面。
下层隐藏着由油性灰浆组成的灰背,
支撑灰背的则是望板、椽、檩等木结构。
数百根椽聚集在一起,
依靠整座建筑最高大的扶脊木固定。
以上是当时完整的工程标准。
然而,掀开养心殿屋顶的瓦片发现,
后殿屋顶的椽子直接钉在了正脊檩上,
扶脊木,不翼而飞!
椽子浮搁在屋顶,仅靠钉子连接。
这样的木结构做法与常规相比做了很大简化。
至于为何要偷工减料?
负责修缮的建筑工程师推测,
可能是在国力衰弱时期建造的。
“要是有钱的话没必要,毕竟是皇宫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养心殿的瓦片也大有讲究。
区别于传统的金黄色琉璃瓦,
养心殿顶棚使用的是如冰糖般薄透,
泛着珍珠般微光的海月贝壳。
想制作成相同的瓦片,并不容易。
首先,每一片贝壳的尺寸、形状都不尽相同。
其次,海月贝壳切割时极易分层,不受控制。
同时,瓦片打磨也要精益求精。
0.1公分的厚度是工程标准。
迫于种种技术难题的限制,
至今,古建部也没有找到满足养心殿修缮要求的海月贝壳。

工匠精神的传承


砖、石、瓦、木。
四大类材料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
建筑之中也蕴涵着无穷的奥妙。
角楼,紫禁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也是中式建筑复杂结构与精美造型的集大成者。
拥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精妙绝伦。
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修缮角楼。
当时,老一辈工程师们并没有现代发达的技术,
也没有前人修缮的经验和指导。
仅凭借着理论知识,一点点摸索出方法。
为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纸和样稿。
尽管用一张合影记录了第一座角楼修缮参与者。
但照片中,很多人都没留下姓名。
甚至有些工匠已经离世。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这座宫殿中不仅见证了600年的历史,
更承载了无数能工巧匠的记忆。
故宫之所以能永固,
依靠着一代代文物守护者的薪火相传。
尽管时代更迭,时光交错;
但永远有人燃烧着热血,激荡着情怀,
在漫长的岁月中接力,
只为留存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流光溢彩。

今日话题

你印象最深刻的国宝是哪一个?

(请直接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开通视频号啦
关注「小咕荐影」视频号获取经典、感人、励志短片你想看的,这里有更多好文章
戳下方名片关注「咪咕视频」

我们建立粉丝群啦

添加「咪咕官方小助手」微信即可进群

ID:ilovemigujy

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精彩福利等你进群获得噢~

我们还开通了影视类账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小咕荐影”

每天准时为你推荐精彩好片~

----猜你喜欢----


喜欢就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