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国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韩南逝世 享年87岁
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为著名教授夏志清及其哥哥夏济安召开国际研讨会,很多汉学界和文学界的学者、作家参加,哈佛大学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也出席了。
在闭幕式上,夏志清突然说:“其实王德威是因为心里歉疚才为我举办这个大会的。他觉得对不起我,因为最近他从哥大跳到了哈佛。他投靠曹营去了,丢下了我这个刘备……”夏志清接着说,韩南就是哈佛派来的密探。
夏志清和韩南被认为是对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两位学者,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新西兰;一位治中国现代文学,一位研究明清小说;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在哈佛大学。今年1月,夏志清过世,4月27日韩南教授逝世,享年87岁。
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助理教授宋明炜对早报记者说:“韩南教授影响了好几代学者,也许他同夏志清先生是对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两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大师系列至今只出版两册,就是夏先生的《夏志清论中国文学》和韩南先生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小说》。”
韩南从1968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1987年至1996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韩南教授骤然逝世,我们都非常震惊。”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对早报记者说,“韩南是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近年研究范围更阔及晚清民初小说及传教士叙事文学的研究翻译,对当代欧美学界影响深远。”
在宋明炜看来,韩南教授是老一代的汉学家,他对白话小说的叙事研究,对传教士文献的考证,对晚清文学的开拓性研究,都深刻影响到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在近些年的走向。他是既严谨又有开拓精神的大学者。
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认为韩南是一株多产的“常青藤”,“他的学术成果令人望洋兴叹——不论是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还是涉及李渔的作品,或是有关十九世纪的翻译文学,他的每部作品都起了拓荒的作用,给读者们带来了新的视野。”
今年初,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韩南翻译的中国清代小说《蜃楼志》,这也是这部小说首次介绍给英文世界。王德威评价,在韩南的翻译下,《蜃楼志》得到了完美再现。
韩南,1927年1月4日出生于新西兰,1948年毕业于新西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次年在该校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之后,韩南到英国伦敦大学,原先的志向是研究英国中古传奇小说,结果在写博士论文时无意读到了英文翻译的中国文学,这引起了他极大兴趣,并让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重新上大学,从头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从1950年到1953年,韩南在伦敦大学刻苦学习,又拿到一个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考进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一边教书,一边写博士论文。
1957年,韩南到中国北京进修,他是当时中国接收的极少数西方留学生中的一位,其间结识了时任文化部长的郑振铎。
“我很幸运,1957-1958年我得到了到中国去的留学奖学金。那时候中国接受很少的来自西方的学者。我们有3个人,获得了去北京的机会。我可以充分利用北大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通过各种组织,我可以会见郑振铎、傅惜华、吴晓铃等学者。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地分析《金瓶梅》的版本。”1960年,韩南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韩南的研究领域主要在《金瓶梅》研究、中国白话小说研究、李渔研究、晚晴小说研究等方面。《金瓶梅》研究是韩南最早涉足的一个汉学研究领域。他于1962年在《亚洲杂志》发表《〈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一文,现在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韩南的重要学术专著《中国短篇小说研究》出版于1973年,他在其中提出的“风格标志断代”的方法和依据这一方法而作的关于《醒世恒言》的主要编者为席浪仙(而非冯梦龙)的论断,引起国际同行的瞩目。他认为,中国的小说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小说都更加充满了对话,且处理得很好。
在《中国白话小说史》里,韩南勾勒出中国文学史上曾经辉煌而且明显地影响到五四以后文学语言风格的文学体裁——话本小说的完整面目,“19世纪的中国小说,用我的方式来展示,这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时代,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
韩南非常喜欢李渔,为此创作了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创造李渔》,把李渔和他时代的鲜活呈现出来,而他最喜欢的李渔小说则是艳情小说《肉蒲团》。韩南认为,李渔是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使人想起王尔德和萧伯纳。
原文載於《東方早報》
謝謝您閱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微信平台“不激不隨”,歡迎您訂閱我們的賬號。我們將會每日更新,為您送上最新的書訊、最好的書評,與您分享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