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套利,我套钱 | 愉见财经【伴读】

2016-07-26 夏心愉 愉见财经




今天聊的是一个超级干货“技术贴”:放一个“结构性套利”的鱼饵出去来钓鱼、钓资金。适合银行业、资管行业的朋友们一起来探讨。愉见财经继续陪金融剑客们看江湖有浪有风月。






上一期的语音专栏里,我们聊到了《 宝能VS万科:愉记带你参观宝能“弹药库” ,讲的是宝能如何用足大资管的各个通道来大举融资。里头有一个通过互联网金融卖“万能险”的招数,而且为了拉大融资规模,还夹杂了一个“结构性套利”设计在里头。


这是一个很值得被单独拎出来说说的点,虽然晦涩,但趣味横生。金融产品设计,若其目的性很强,就会夹杂、甚至营销一个“套利机会”。


下面给大家分享愉记在江湖上所领略到的各门派绝招,绝对是压箱底的独家绝招。


一、“万能险”派


先来回顾“万能险”派,宝能之所以有这个大钱袋子,也与此息息相关。


我们都知道,宝能第一阶段的幕后融资术,是架在某大咖互金公司的某大咖“宝”类产品上的,而这一“宝”类产品,究其基础资产,就是个“万能险”。大咖互金公司有其渗透到上亿级手机终端的APP,这已经够骁勇的,但这还不算完,这个“宝”,投资人投完了,还可以套利。


套利结构设计是:投资者在投资后可以以万能险的预期收益(注意不是保底收益率)抵押贷款。也就是说,可以流动性变现。此“宝”预期收益率为年化7%,而申请抵押贷款利率年化5%,也就是说投资人手上的100元短期能凭空套出2元,100万短期能凭空套出2万。


那怎么打消投资人对风险的顾虑呢?某“宝”产品设计还可叠加上某大咖互联网保险公司,对可能发生的万能险无法兑付预期收益进行再保险,费率0.1%。


所以回想起来,去年市场上“万能险”、保险资管产品成了大股东融资利器,不是没有道理吧?借道“万能险”类设计进行融资的何止前海人寿,各种人寿兄弟们都上了。只不过,宝万之争浮出水面让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此,估计没有太关注到,其它还有知名人寿公司,收购某上市股份制银行股权的资金里,也有基于同样万能险产品的资金来源。


当然,发财这事一般得闷声干,谁让“宝万之争”那么红,红到这些tricks全被暴露了。下面要再这么玩就不再容易了。保监会已经发声了,决不能让保险公司变成大股东融资平台和提款机;券商那头,资管通道业务被收紧也是大势所趋了。


二、“结构性存款”派


要弄钱的不止大股东。银行做年报、半年报,也要冲冲存款数。那头,我也曾经领教过某银行对结构性套利机会的营销。


“愉见财经”有一个贸易商朋友林总,就被某银行营销了,他拿着1000万本金在两家银行间周转,半个月“无风险套利”了逾12万,最后本金和收益全部到手。怎么玩的,我们具体来看。


那一阶段,正好是银行做财报的当口,市面上贴现利率大概是3.1%左右,某银行保本保收益的结构性存款利率给到了3.6%,也就是当中给到客户的套利空间是50个BP左右。怎么做呢,这家银行可以把结构性存款的存单质押开立银票供客户贴现,为了不让客户垫付利息,银票面额可以是结构性存款金额加上到期收益。


大家发现秘诀没有——


又是一个抵(质)押!


而且当中又凭空给出几十个BP的差价,也就是利率倒挂!


简单说,假设愉记是要弄钱的机构,你是金主(投资人或存款人),那就是,你给我钱,我亏点资金成本,帮你设计一个套利空间,你抵押、质押一下物权就可以去别处回拢资金并吃利差了。


林总怎么干的呢?他手头也就1000万流动资金(还是从股市里撤出来的),然后在那家营销他的银行支行存1000万半年期的结构性存款,年化利率3.6%,银行反手开具半年期银票,而且面额是1018万,也就是把半年期结构性存款的到期收益一起提前开出。


有了这张银票,林总很容易在市面上找到可以提供银票贴现的机构或个人,按贴现价格3.1%一个转身就可以银票全额再变成现金,贴现成本约15.5万(半年期)。这样一来一去,算大帐,林总净赚2.5万。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这种套利不是一锤子买卖,林总是可以重复操作的。他把回拢的1000万又回到银行去存结构性存款,然后开银票,再出去贴现。这样循环反复,林总在年末银行冲量的两个星期里循环操作了5次。他无风险收益超过12万。那个要搞点钱来的银行,相当于一共搞到了5000万账面资金。


三、“企业债”派


各位听着有没有累,还能有耐心的话,“愉见财经”再给您简单讲讲第三段江湖风云。


A企业,就是最近的事,他们的财务总监跟我讲,发了个企业债,年化3.7%,还是商业银行那儿来的钱。然后呢,转手就把搞来的资金(当然我们也可以善意理解为发债后的沉淀资金)去投了另一家银行的理财,利率超过4%。


我说“你老兄牛啊,就利用银行之间不同的定价和流动性资负配比策略来空手套白狼啊?”他说了一句话,水很深,他说:“你以为只有我在空手套吗?”


(因为水不浅,咱们这期节目也就点到为止哈,有产品设计和营销需求的朋友,来我公号我们私聊。)


想来在上述结构里,我们从外面看,最大的疑点就是,银行体系(虽然是不同的银行在操作)3.7%的收益,超过4%的资金成本,疯了吗?慈善机构了吗?


其实不然。从他和某家券商负责资管业务的人士不谋而合的一个视角,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券商那里收的企业债就是3.7%,银行来投,放到银行的理财资产池里头,银行为什么愿意做冤大头,往外给4%以上的利率呢——这里头有一个外界不知道的秘密:券商同时还能给银行配一笔资,比如给银行2倍杠杆,而这笔钱,很可能利率只有2.5%。


换句话说,这个结构里,银行有50%的资金投下去是亏的,收进来3.7%却要给出去4%,明显倒挂,所以企业在那里空手套;但另50%的配来的资金,却是赚的,2.5%拿到手的钱,却有3.7%的收益。


至于那2.5%成本的廉价资金来源,我只能说,看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看看市场的资金投放呀。大家都说企业债的雷要爆、要爆,燃爆点在哪儿呢?


在这种分割开来没多大风险、联系起来看却是一个资金闭环的整体链条面前,您可以想一下,如果那个2.5%的资金来源被割断了,或者涨价了,会怎么样?或者,在多只债券都在里面滚动的层层相扣里,如果有几笔大的债坏掉了,会怎么样?


扯远了,咱们就此打住。


关于企业债和被绑架的资金投放,等愉记多找几个案例,咱们找个机会,煮酒对月,专项给您接着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