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善友:组合进化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 | 研习社课程笔记

2016-08-14 李善友 混沌研习社

8月13/14日,李善友教授归国后首次大课《认知革命》在北大百年讲堂登场。


善友教授说,今天的课程不励志不鸡血,只讲方法论。今天的方法论是什么?换个维度看问题。只有把我们的视角从横向的表象中,跳转到纵向的本体里,我们才能抓住创新的把手,在非连续性之间构建出跨越的桥梁。


(本文根据李善友教授8月13日下午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有删节,约为课程内容1/6。研习社社员登陆混沌APP<点此下载>,免费观看视频回播<字幕版>,8月22日之前上线,文末可入社。非社员可下载APP购买视频观看,价格为99元。)


演讲者|李善友(混沌大学创办人)


前面我们讲了世界的本质是非连续性(看笔记),下午我们的内容集中在“如何桥接非连续性?”这个问题上。



我们无法在提出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因为在原有的角度,它只能呈现为问题。


所谓创新就是

在非连续性之间构建连续性桥梁

组合进化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

                                                    

组合进化的内容基于我们上午说的两个基石假设:

 

  • 现象世界是不连续的,事物沿双S曲线发展。

  • 两条S曲线之间不能直接跨越。

 

但是非常幸运的是,非连续之间存在连续性的桥梁。当我们换个角度、维度、高度去观察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连续性的桥梁,这个桥梁我们称之为狭义上的“创新”。


为什么要换个角度?爱因斯坦讲过一句非常漂亮的话:

 

我们无法在提出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因为在原有的角度,它只能呈现为问题。


换个角度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等等,那么今天我给大家的方法是从哲学的角度上过去。

 

我做一个不太严谨的比喻:

 

上:现象(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流变的假象)

下:本体(流变现象背后那个恒定不变的抽象存在,我们叫做本体)

 

而主体的组合进化,是创新进化的第一推动力。为什么这么说,我用归纳法从生物学和经济学角度举两个例子。


举个例子:生物的组合进化



生物进化系统分成两个结构:上面为表现性,由蛋白质构成;下面为功能性,由基因构成。

 

基因并不参与个体的发育,它不能形成你的眼睛、耳朵,但是它能够作为一套指令来指导蛋白质如何形成你的身体,并且基因对于蛋白质的影响是单向的,蛋白质不可能反过来影响基因。一个例子就是父母可以整容,但是整容后的面貌不能遗传给孩子。

 

这个上下结构其实和我们上面说的现象-本体理论从结构上来说是一样的。如果蛋白质不能反过来作用基因,那么生物的基因是如何进化的呢?通过分散重组。


比如说两个人A和B结合了,A一半的基因和B一半的基因被分离出来,然后重组,构成了C的基因。从古至今,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构成了父代到子代的进化秘密。


再举一个例子:经济发展的组合进化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里面也有双层结构:上面为技术发展,就是经济现象,下面为价值网,经济现象背后不变的永远是供求关系,价值网就是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一种组合网络。

 

熊彼特说,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相加,也得不到一条铁路。言外之意是我在一个低级的价值网里面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有本质的变化,因为同一价值网里的变化只能是内容的变化,不会有结构的变化。


只有结构或者价值网本身的变化才有可能带来经济本质的进步。


价值网的分离和重组,构成了经济的发展。怎么实现?通过创业家创新。创业家创新把原有的价值网元素(产品、技术、组织、市场、资源等等)分离并重组,以此推动价值网进化。

 


归纳法着眼结论,长于准确地回答问题,演绎法着眼于前提,长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欧几里得仅用五条假设

推导出了一门几何学科

万事万物皆有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人类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我们上午的时候解释过,中国的天鹅是白色的,欧洲的天鹅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我们发现,在同一个S曲线之中,用归纳法来验证过去和预测未来,效率最高。但是当我们试图去跨越两条S曲线之间的时候,归纳法就失效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推理方式叫做“演绎法”。


演绎法是什么?演绎法从一般性前提出发,通过推导演绎得出结论。比如:


所有人都会死(一般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演绎法是只要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一定正确。归纳法着眼结论,长于准确地回答问题,演绎法着眼于前提,长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保证演绎法推导出的结论一定正确呢?确保前提真实即可。那么你怎么知道你的推导前提一定真实呢?保证前提的前提真实即可。以此类推。


这样往回倒推,我们一定会获得一个最终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天然真实,可以作为我们推理的基石,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性原理”或“第一因”。


举个例子,欧几里得五大公理



  • 公理1:两点间必可连一条直线;

  • 公理2:直线可以任意延长; 

  • 公理3:已知圆心及半径可作一圆;

  • 公理4:凡直角皆相等;

  • 公理5:平行公理


欧几里得在他的名著《几何原本》中,以5个不证自明的基本假设作为基石,把几何变成了一个演绎系统,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一共推出了465个定理,建立了一门几何科学。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启发我们,你能够把大千万物简化到何种程度。



牛顿全部力学仅仅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


启发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牛顿发现了极端反直观的惯性律

并以此推导出了牛顿三大定律


欧几里得的巨大历史功勋,不仅仅在于他建立了一门几何学,更在于他首创了一种演绎法的思维方法。直到今天,这种演绎方法仍然是科学家必要的研究方法。


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基石-演绎法:找到几个基石(第一因),在这几个基石的解构重组中构建新的底层认知。


牛顿力学的两大基石:引力和惯性



牛顿全部力学仅仅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在牛顿力学出现之前,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


比如物体为什么会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物体运动是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一种元素叫做土元素组成的,这种土元素导致所有的物体都会向宇宙中心运动。宇宙中心很显然就是地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会往地面上掉落。


但是牛顿说,错了,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外界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引力。


基石假设第一个是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的物体向地球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向太阳运动。


但是即使到了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17世纪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日心说的证据,但地心说、地静说,一直无法被撼动。


一个非常直观的证据就是,你向上抛出一个物体,他还是会落回原地。假如你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这个物体就不应该落在原地。如果你相信眼见为实,这绝对是证明地球静止的最强证据。


后来伟大的牛顿又提出了第二个假设,惯性。物体一直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使它静止。


物体和地球一起保持惯性运动,所以即使它被抛向空中,由于惯性的作用,还是会落在原处。今天我们觉得惯性简直太平常的概念了,但是当时惯性律是极端反直观的原理,科学革命里面最难发现的其实就是惯性律。


是什么启发了牛顿发现了惯性呢?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宇宙中每一个星球都是原子,在没有外力且不会和其他原子相撞的情况下,原子将如何运动?永久的直线匀速运动。


牛顿从引力和惯性这两个基石假设出发,导出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非连续性转换(地心说-日心说)我们也看到了基石假设的组合进化。将一门学科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这是多么美好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你听过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我们关心具体案例胜过第一性原理


爱因斯坦说,理论家工作可以分成两步:一个是发现公理,第二个是从公理出发,推导出结论。哪个更难呢?


第二步“推导”只要有相当的勤奋和聪明就一定能做到。而如何找出可作为演绎推导的基石本身,第一步是要花费大力气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寻找第一因是件尤其困难的事情。第一性原理这样的思维方式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未知生焉知死”。中国思想家不愿意去追究终极原因,不要去追求第一因,没有意义。


我们更擅长具象思维,即在具象上做类比,而不是逻辑上做抽象推导。这是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致命伤。


中国人相信眼见为实,关心身边的具体案例胜过第一性原理。中国人的名言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论我们听过多少的道理,这些道理我心里有多明白,我回到自己的公司里去,身边一个具体的案例就把我这些大道理全部打败了。


所以这就是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为什么你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终极答案。


不是道理的问题,可能也不是你的问题,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问题。过去几十年对我们的思维教育就是,具象对我们的奖励远远大过抽象。这跟我今天所讲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从小到大,把很多道理当成真理,把很多表象当做本质。我们总是会担心自己学的东西不够多,却不曾停下来整理一下。


我们就像是《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体内被灌入了桃谷六仙的八道真气,不但没有提升内力,反而被这些互相排斥的真气弄得奄奄一息。

 

所以我建议各位,给自己的思想洗洗澡,去除掉那些虚伪的假设。寻求自己的第一因是什么,并在第一因的基石之上,重新推导出自己新的思维曲线。



乔布斯追求简洁,并不是忽视功能的复杂性,而是化繁为简


乔布斯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简洁不是横向上做减法

而是纵向上做除法


那么乔布斯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底层认知,使得他连续跨越了PC时代到手机时代,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曲线转换呢?


有人说是产品第一,这并不准确,更为准确的表述是“基于科技和人文理念的简洁”,这是乔布斯的第一性原理。


在很多领域苹果并没有真正从零开始发明产品,但是苹果吸纳了原本比较复杂的东西,巧妙地把他们变成了简洁的东西。

——《疯狂的简洁》


乔布斯追求简洁,并不是忽视功能的复杂性,而是化繁为简。在意识到潜在的挑战和可能的问题之后,找到把一件复杂事情变得简单的方法,这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简洁不仅仅是从视觉上把设计变得简洁,不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变少,而是要挖掘复杂性的深度,想要用更简洁的方法获得同样复杂的功能,你需要挖的更深。

——《乔布斯传》


简洁不是从横向做减法,而是在纵向上做除法。不是把原来的五个要素合并成两个,而是透过这五个要素,找到底层的第一因。从新的第一因出发重构,才能获得简洁。


举个例子,iPhone



在开发苹果自己的手机之前,乔布斯因为担心手机业务会对iPod造成影响,所以他先跟摩托罗拉合作。但是乔布斯发现和摩托罗拉合作生产的手机都太复杂了。有些功能甚至没人能搞明白,于是他决定自己开始开发手机。


整个团队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看到了打造一款自己想用的手机的前景。“这是最好的动力”,乔布斯后来说道。


2007年乔布斯在首款iPhone手机的发布会上这样说道: Today we reinvented the phone(今天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


乔布斯没有对功能机烦人的键盘做简化,相反,他用多点触控技术把键盘直接去掉了。换句话说,乔布斯让键盘问题变得无关紧要了。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核心,不是在原有曲线上做修补,而是寻找跨越下一条曲线的桥梁。


2012年苹果手机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8.8%,贡献利润73%;同年第一季度苹果一款手机的收入220亿美元,超过微软整个公司产品线的收入170亿美元;同年8月,苹果公司市值6330亿美元,等于微软加上谷歌加上Facebook加上亚马逊的总和。


所有这一切如果追根溯源,只有两个字,简洁。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力量。


*本文根据李善友教授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有删节,约为课程内容的1/6。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直接在本公众号留言获得授权,我们会及时回复。


R

  eading

推荐阅读 (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  上期必读《李善友: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真正的边界》

★  深度《张首晟:追求真理往往要远离成功者》

★  笔记《混沌研习课全部课程实录&PPT合集》


混沌研习社第三季度课程表重磅发布

600元入社,即可报名听课

点此下载混沌官方APP海量课程视频随时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混沌研习社超级课程表,入社听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