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专家王田苗:未来五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超过工业机器人|研习社12月5日演讲实录
12月5日,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创新模块之人工智能》登台,机器人专家王田苗说,一旦机器人走入家庭,会发生爆发性的增长,未来三到五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
点击下方图框,可听王田苗演讲精彩问答部分:
演讲者|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授,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智能机器人这方面的颠覆式技术和浪潮。什么叫颠覆式?在我看来,它改变了传统技术路线,它创造和开拓了一个新的需求,在一个时代形成了一个里程碑的市场和标志性的产品。
比如3D打印,生物器官组织,无人驾驶车,可穿戴式医疗,医疗外科机器人,以及无人化工厂,还有智能机器人的助理。
未来5到10年
颠覆性技术会从实验室进入家庭
渗透到各个行业,形成新产业
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未来的5-10年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进入家庭。
这个浪潮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智能机器人,它和我们的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互联网交织在一起,在推动着社会变革。我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
机器人是长期刚性需求,至少十年时间,它可能会渗透到我们的时候,形成新兴产业。它的感知、决策、执行可能会渗透到各个方面。
我自己归纳了一些,机器人作为前沿性的方向,很多,涉及到机械,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生命,甚至是伦理。
把这个聚焦,我觉得这三个方向都有可能派生出伟大的公司。
第一个是感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里主要是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工作上的服务、生活上的服务、感情上的服务。
第二个,过去都是机械,钢铁,电机,由于新材料的发生,进入家庭的时候,可能会出来一种新的我们称为刚柔耦合的新的软体机器人。
第三还有智能制造和智能硬件,我们称为微纳,因为价格要便宜,要小。
工业机器人的热点领域,我列了四个。
第一工业机器人可以渗透到各个行业,但是行业比较聚焦的时候,产品要容易复制,如果这个行业用两台,那个行业用两台,你的制造服务非常麻烦。
第二个是世界大部分的硬件在中国,和这些相关的,一定中国需求很大,为此,工业机器人作为中国新兴主力军,可能来自于3C,电子制造,物流,食品,移动平台等。
第三是医疗服务,跟健康相关的方面。
第四就是交通方面,无人驾驶。
中国工业机器人开始新的发展
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会
但与国外还有五到十年的差距
工业机器人国外发展了40年,接近50年,中国搞工业机器人是不是还有机会?这是大家经常问我的。
我们先看看一些数据,2013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增长率是12.6%,市场整个大概是300亿美元。其中五个国家占据了整个工业机器人大概71%以上的市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
这个我是罗列了国际机器人增长数,2014年全球各个工业机器人都增长了,其中全球较2013年的时候大概增长了29%,我们花了五年十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几。
我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过去大家可以看出来,中国机器人寥寥无几。但是2013年、2014年,代表中国工业机器人脊梁的起飞。在2014年中国企业在华的销售接近2万台,比2013年增长了78%。
这给工业机器人空间和领域带来了新的机会。我们看看这几个录像,这个是摘取ABB的录像。这里我只是想说工业机器人在速度、协调和精度上已经相当可靠。
这么一看,中国机器人品质方面和国外还有五到十年的差距。
这张片子给大家分享,没有机器人就没有汽车质量,也没有手机质量,也没有很多大型设备制造的质量,原因是机器人可以不休息,可以按照程序不耐烦的制造。
但是我想跟大家沟通一下,看看机器人工装,得出一个结论,工业机器人是一个二次开发的产品,不是我们汽车手机,买来就能用,它必须把机器人和工厂的制造产品、形状、对象、材料结合。
在中国要做工业机器人,要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不错的大企业的话,工艺很重要。
再下一个,这是美国MIT做双臂协调,他认为后工业时代,药品、电池没必要像德国人做的那么大,很重以及精度,而人在做东西的时候,精度并没有那么高,但是要灵巧、安全。
这里给出了中国机器人使用密度,国外大概400-300,中国大概20-30,差10倍和5倍的差。
要从机器人突破,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机器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你就把机器人当成一个工具,从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待机器人、传感和工具的关系。
这是核心部件,我们工业机器人和国外差距,有三个差距:
第一系统解决方案经验不足。
第二个是核心部件,目前核心不见占的比例是60%,减速器、控制器如果这些东西都进口,做来做去就是一个壳子,成本下不来。
这个是我们需要重点攻克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给中国人时间,同时我自己觉得还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围绕着零部件能够执着的产品运作。
中国还有一个差距,这得靠时间,就是品牌的认知度和可靠性。
中国最大的优点就是市场和价格,机器人的成本加上服务如果能够等于3个人的工资,基本上这个机器人会非常快速的起来。
服务机器人市场
将超过工业机器人
技术和痛点的突破才是关键
在工业机器人发展过程中,人们就思考和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的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过去十年以前,认为那都是实验室的。它离我们生活,离我们的产品甚至商品还很远。
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新材料的技术的原因,突然把服务机器人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进入到我们家庭的产品,距离一下缩短了大概五年。
人们就开始思考会不会今天的产业是工业机器人,明天的产业是服务机器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
我搜集了这几张片子,大家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在发展的。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大疆,销售额30亿,一个航拍,反正很多人不太相信,怎么就这个产品,刚刚那位企业家告诉我,沈阳新松也就15亿到20亿,还那么多的产品。
我们再来看看像我们所说的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孙正义在开发服务机器人,最近用饥饿销售法,一抢而空,还有谷歌,还有亚马逊,人们感觉服务机器人的时代即将到来。
对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我们分家用和专用,家用服务机器人增长7%,增长率不高。原因是什么呢?进入家庭的机器人形态大家不清楚,很模糊,好像有用,好像又没有用。好像可以买,又好像太贵。
而在特种机器人上,增长率17%,这里主要是比较专,水下就是水下,采矿就是采矿,空间就是空间,医疗就是医疗。
有这么一个数据,未来三到五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我还是相信的。因为它一旦进入家庭,由于人口的需求,由于不同的应用,会使它有爆发性增长。
各种各样的医疗机器人,大家觉得很需要,是刚性需求。但在医院上也有争论,是不是机器人太多了,做眼科的有眼科机器人,做骨科的有骨科机器人,做腹腔的有腹腔机器人,得有多少机器人。
我们不去思考那么多,就往前干,看谁先能把握好需求,能够提高医生的手术质量,降低病人的成本。大家都在大力发展它。
这是康复,欧洲研究特别多,因为欧洲60%福利都是和医疗有关,这60%都给老人、残疾人。
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机物融合,包括交流,包括陪护,这是日本人研究的宠物,对很多老人痴呆,很多老人不能自理的时候,他愿意和小孩、动物接触。还有危险作业环境下的机器人。
关于服务机器人这块,更强调的是人机交互,安全以及能够实际作业问题。有人说中国服务机器人和国外的服务机器人不同,这个现在还在争论。
因为服务机器人刚刚开始,我们从软件角度上没有巨无霸,硬件平台上没有巨无霸,应用行业上没有巨无霸,现在都在分散发展。
但是服务机器人有两件事情大家特别关注,第一,一定要有一个技术突破,第二在需求上的突破。我们也期待着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在未来能有自己的品牌,能走向世界。在工业机器人主要是占领中国的应用,然后再走向世界。
刚刚在台下休息的时候,有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如果和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作为一个小的创业企业,应该怎么做?
其实这个问题我确实比较难回答。我按我的理解来说一下,作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小企业创业只有两个赢家。第一能够掌握和突破核心技术,不要多,因为你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你门槛高。
第二个赢家是有好的战略视野,特别在渠道和客户的抢占方面有优势,他通过资本市场来去烧钱,圈客户。
这两个中间都比较难,因为你搞集成,等你把市场开拓了,别人说我也会集成。
问答环节:
机器人在服务老年人上应用如何?
怎么看待当前机器人发展的增速?
机器人的发展会不会影响人类就业?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问题来自深圳分会场:当前老龄化趋势日渐突出,医疗服务类机器人在市场上养老机构的运用情况如何?
王田苗:服务机器人服务于老人这是一个特别广阔的市场,欧洲和日本关注很多,美国关注不是很多。两个原因,
第一,康复或者陪护好不好?谁说了算?购买者还是使用者还是厂商?都不是,是医生说了算。为此,对老人的陪护、康复,医学资源显得比产品更重要。
第二,这类产品个性化很多,所以成本高。中国老人现阶段还不是很富裕,像在座的我们老了以后,才会去买上万块钱的机器。需求是存在的,只是这个痛点谁能先捅破。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现在虽然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也是非常蓬勃,但是我们看到从13年、14年、15年市场销售的增速还不到是一个非常大的拐点的感觉,每年20%到50%的增长,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增长速度的?
王田苗:第一个,我们对工业机器人一定要定义,我的定义是智能制造装备,它不是消费电子或者互联网经济。如果是智能制造装备,它如果能够以10%的速度增长,这个是非常很快的,更何况它是20%。
而且制造装备我们知道它还不像软件,不像互联网,这半年投了,下半年就马上高收入。制造装备这一年投了,第二年第三年才开始显现,它是一个长周期的。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真的还是有机会的,只是做制造装备的人性子不能太急,不能太急于赚钱,他必须是先苦后甜。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上海分会场的问题: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领域前景广阔,资本集聚,但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范围还不够广,瓶颈是技术问题还是市场需要时间来进行培育?
王田苗: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在需求的痛点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两点上大家可能需要有一个沉淀。
如果我们把大疆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他在痛点和核心技术上是有那么一点点突破的。
针对中国服务机器人这么大的市场,其实大部分的企业家和学术界就是瞄准质量,市场和资本我认为目前来看是不缺的,缺的是这两个。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农业机器人发展的可行性以及这块的方向,在目前中国这个市场是否具备基础?
王田苗: 农业机器人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从国外来看,特别是欧洲和美国市场很大,因为人要吃饭。为什么在中国比较难回答呢?主要两件事情:
第一农民比较穷,他必须需要国家补贴,不像欧洲、美国的农民是最富的。
第二是体制上的问题,土地国有,你做这个应用的时候,要写报告,要备案,要到省里农业局批。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机器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可能会失业,您对社会这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王田苗:从我们机器人走向社会,服务也好,特种也好,工业也好,我觉得会使一部分人没有工作。原因是机器人更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是大势所趋。不仅中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
但是这种方式它会使另外一类人进入到服务业,进入到机器人的培训,进入到机器人的服务,机器人的工业设计,机器人的教育。这是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与人性也有关系。人的失业是与社会福利、产业结构有关系,与机器人没有太大关系。日本、德国、法国工业机器人用的是最多的,希腊、西班牙、意大利机器人用的是比较少的,可失业率呢,后者更高。
* 本文根据王田苗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欢迎转发分享,网站或期刊转载请联系微信warmly11。
为什么过去几年,Google、微软、Facebook、百度都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因为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过去传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并不能处理好,而深度学习可以处理大数据。点击标题阅读本次课程笔记《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再多的数据也不是优势,数据+深度学习才能形成商业壁垒|研习社12月4日演讲实录》
人,依旧是企业管理的真正难题
没有高素质员工,任何创新只是空谈
12月12/13日,深圳研习社课程
《打造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能力》
著名华人管理大师
中欧人力资源管理教授杨国安
教你掌握“杨三角”组织能力理论和实操方法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打造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能力》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