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李玥对话海银王煜全:业务是大数据的基石,与其借势,不如造势|混沌研习社沙龙笔记
12月27日,混沌研习社《取势大数据》创享沙龙邀请了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和LinkedIn商业分析高级总监李玥,一起分享了在初创企业中如何开始着手构建大数据,培养大数据思维?面对已经占据数据制高点的BAT,中小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站姿?
取势不如造势,设计一个完美的业务,将大数据思维内嵌其中。有了业务自然有了数据,有了数据会带来更多源源不断的价值。
在订阅号里,回复“王煜全”、“李玥”,可获得本次沙龙的全部演讲笔记。
对话嘉宾: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李玥(LinkedIn商业分析高级总监)
混沌研习社:我们今天在谈大数据,可是我们看到非常大的公司他们已经占据了大数据有利的位置,那么对于我们的中小企业来讲,机会在哪里?
王煜全:机会不光有,而且很大。其实拥有大数据公司的也不是做大数据起家的,而是业务做起来数据量就上去了,数据量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一样的道理,我相信未来很多企业会超过BAT。只要业务量超过BAT,数据量就会超过BAT。
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分清楚主次,主是设计好一个完美的业务,这个业务本身能在业务量上超越BAT。次是业务设计的时候,能不能从头引入大数据思维,引入大数据的操作,你业务做起来了以后,你整个大数据就能变成富矿,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的输出各种能源。
我们总结取势大数据的时候需要认清一点的是,这个势现在看起来借别人的势不容易,因为别人的数据都不让你借势,自己造势是有机会的,所以你需要自己构造一个完整业务,把大数据思路嵌进去,业务起来了数据就起来了,数据起来了价值就能实现了。
李玥:一开始的时候数据对你业务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像刚才我讲的闭环一样,第一步还是要有业务模式,承载你的业务客户,增长你的业务。
大数据嘛,只有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大数据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你第二的增长点。一开始是不存在的东西,后来变成“拐棍”,后来变成最核心的东西。
同时,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是在初建公司的计划里,应该有大数据的一部分。也许这部分最开始不给你带来直接价值,但是长期规划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来找我,说我的业务已经不错了,赚了很多钱,我需要找一个人帮我把数据做起来,那时候其实已经有点晚了。
因为有很多成型的东西在这边,想把数据架构做起来的话很困难,所以希望大家在创业阶段,公司成长的阶段,把这个变成你公司策略的一部分。
混沌研习社:我们一直在讲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之间的关系。所有创业者都知道拍脑袋决定的时代过去了,大家依赖于大数据。那怎么样依赖于大数据?巴菲特有句话,叫“近似正确远较精准的错误更有价值”,所以在这中间还缺失什么?
李玥:你对一个公司的负责人来说,拍脑袋是不好的方式,但是完全靠数据,我个人认为也不是好的方式。
越多的数据原则上可以帮助你下决策的准确性更高,如果所有的决定都是按照数据来定的话,这一定是错误的决定。这样你是不可能从你现有的位置成长到其他方面去的,除非你的业务已经不增长了,你的业务是非常稳定的业务的话,你可以更多的依赖于数据做你下一个策略的制定。
如果你公司是在不断成长,做新产品的话,数据实际上是辅助性的工具,会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对市场的预估。
王煜全:我特别同意李老师说的,我自己的体会,大数据并没有把专家驱逐走,反倒更需要专家。可以这么说,一个有经验,有感觉的决策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做出更好的判断。而没有经验的人,直接拿数据可能会有误读。
比如说乔布斯不做什么调研,但是他前提是在IT界浸润了这么多年,他之前推出苹果电脑第一代的时候就是朝着时髦去的,知道简洁的重要性包括鼠标的设计等等。他特别知道用户需求是什么,这种知道已经变成直觉不需要数据了。
好的企业家就是通过市场的千锤百炼,通过数据不断的输入,把自己的大脑磨炼成抽取数据的模式,做出最好判断的人。
混沌研习社:“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公司,把复杂商业问题的核心规律,用精确的数字语言描述,就会发现商业中的牛顿定律。多数公司的IT系统没有基础的商业数字模型,简单遵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成为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其实我们在探索未来的商业模型跟我们今天构建一个大数据思维是有很强关联性的,所以我非常希望两位老师从自己不同的经验角度,帮我们描述构建大数据思维从一开始怎么着手?
李玥:从我的职场经验来说,我觉得LinkedIn很成功的一点是,我们有非常好的CEO,帮助我们公司设立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公司的远景就是长期计划,很难达到,但是如果达到的话,会让你的公司变得非常伟大。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任务,相对来讲就是一个1-2年之内可达到的近期的目标,是大家近期要聚焦的事情。
我们举LinkedIn的例子,我们愿景是希望给世界上每个人创造经济的机遇,如果每个职场人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每个公司能找到他们需要的人员,甚至我们能够利用LinkedIn的产品、数据帮助经济发展,这是非常美好的愿景,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我们的任务是希望把所有职场人连接起来,我们需要推进的就是说制造大家见面、连接的机会,这个是更实际,更可行的。
我觉得这至少是我在LinkedIn,相当于北极星一样的目标。至少可以让员工总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公司上班,怎么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目标结合起来。
王煜全:我觉得这是中外创新公司特别大的区别,你会觉得美国公司一定会谈自己改变世界的理想,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要么觉得这个事太扯了,小公司谈什么理想?要么是谈给媒体听的。
这是思考方式的区别,你一说愿景就要思考未来,任何商业本质都是面向未来的,因为商业就是要面对不断流变的市场,而且流变的速度越来越增加。
5年前我们每个人是处在什么商业环境,谈的是什么话题大家就知道了,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那你就越需要思考未来,尤其是初创企业。
初创企业你把一个产品打磨成熟,你可能需要两三年。如果你思考了是面对现在做业务,两三年之后正好过时。
我原来做移动业务出身,当时有很多初创企业干一个事,因为当时的流量很稀缺,他们专门做APP,装上之后能帮你省流量。你是不是认为未来的流量越来越丰富,带宽越来越宽?如果是的话,你好不容易打磨好一个东西,正好4G时代来了就把你废了。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大家都忙着针对的眼前痛点出问题,为什么一个行业有千个企业来竞争,因为他们都想解决眼前的痛点,没有人会想说3年之后这个市场到底怎么样,这个业务到底怎么样,那时候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我能不能现在做业务,三年之后打磨好。
回头看真正伟大的企业都有“潜伏期”,他打磨业务,打磨好了业务就到了。当初京东也是找不到钱的,更别说阿里了。回过头我们看的很明白,有“潜伏期”,网商元年基本上是2008年、2009年。京东找不到钱的那一轮是最后的困惑期,后来就爆发了。
所以凡是太早了,2000年做电商就死掉了,因为没熬到2009年嘛。那2009年才看到这个机遇的话,到现在肯定是被京东压制了。所以你只有在那个时间,2003年左右的时候,你做几年,到2009年爆发你正好能做起来。
实际上我们认为这是两个层面,刚才讲的是微观层面,一个企业在设计业务的时候如何有大数据思考,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给你多少宏观层面的思考,社会上更多数据的解读,能形成对社会趋势的把握,而这种把握和理解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
混沌研习社:在李玥老师的PPT里,我特别留意到他写到如何从大数据分析到公司的洞察力,这中间有哪些关键要素,我们怎么培养?
李玥:我觉得企业本身文化的建立比较重要。大家是不是对数据驱动文化是接受的?如果数据跟你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你愿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把规模化解决方案做出来可能就不需要人了,我们愿不愿意做这些比较困难的决定?这些实际上是所谓的数据驱动文化,这个往往是从上到下的。
从CEO也好,从董事会也好,一层层传下来。因为你很难让公司里所有人都拥抱这种文化,所以从上到下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从下往上,从分析团队开始,帮助大家去梳理怎么在不同阶段,用成功的案例来教育大家,来做事情,也是很重要的。
王煜全:尤其是成功创业企业CEO威望都很高,他也往往成为一个规则的破坏者,我的想法和数据是一致的就听数据的,我的想法和数据不一致就听我的。实际上这对于创业者,尤其是创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会不会建立一个自我约束机制,而且还愿意遵守这个规则。
很多时候你对这个事情是不是尊重,是看你是不是真愿意建立规则,愿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花钱。很多人说我重视大数据,但是要我养一个团队不行,太花钱了,或者让我买外面的报告分析太花钱了,这不行,这是假的。
* 本文据王煜全、李玥在混沌研习社的演讲整理而成,欢迎转发分享,网站或期刊转载请联系warmly11。
全新的互联网大学——混沌研习社
培养有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视野的创新人才
四大学院,全年22场顶级课程
在线社员入社费600元,免费收看所有课程直播
铁杆社员入社费3000元,免费参加所有线下课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混沌研习社2016年超级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