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Rassul,节选自《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
姜奕晖 译/ 中信出版社 / 2015
来自: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探究世界的现代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方法的理想之上——科学方法是指收集事实、形成理论的一种方法论的客观的办法。之所以要强调方法,原因在于这样一个显然打击了我们现代人的事实:我们对事物的日常理解很可能掩盖遮蔽了自然的真实运作。太阳早上升起来,从天空这头移到那头,晚上再从西边落下去,这岂不是再明白不过的事吗?但事情的真相是,我们的感官骗过了我们——其实是我们绕着太阳转才对。科学只有当学会有方法地忽视世界带给我们的个中感受,忽视世界同我们自然、日常地打着交道时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时才能开始揭露统治自然秩序的规则。正如弗朗西斯培根在1620年指出的,科学的进步要求我们首先扫清“如今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根,[并且]围困着人们的心灵,以致真理不得其门而入的假象和错误概念。培根指出的第一个“假象”就是“认为人的感官是事物的的量尺这样一句错误的断言。恰恰相反,不论感官还是心灵的一切知觉,总是依照个人的量尺而非宇宙的量尺。而人类的理解力则正如一面虚假不实的镜子,它接受光线既然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自身的性质而使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新工具)XLI页)要想为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那就有必要创造一种方法,能够矫正我们不可避免地强加给世界的主观形变。科学在很大度上都遵从了培根的建议。科学家严于自律、无视我们人类感知事物的方式、将事物彼此联系起来的方式、感受或评价事物的方式。而是尽量保持中立地接近事物。他们的目的是将事物的那些具有因果效力的属性孤立出来。结果已经是相当可观,我们现在已经愿意承认,我们“给予”事物的价值和我们“附加”给事物的意义未必真正存在于世界之中。因此约翰·莱斯利·麦凯可以理直气壮地坚称“世上没有客观价值”,坚称道德、善良、责任、义务、美丽诸如此类的事物“不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世界上终究还是有些有关价值的争论需要解决,需要评判,比如说一幅画是否真正具有美学价值。因此这种评价似乎是我们强加给无意义、无立场的宇宙的一种投射——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事物的变形和褪色”。我们栖居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物理物质实体的集合。或者没这么简单?科学在对物理宇宙之行为的解释和建模方面颇有建树,但这是否能真正肯定地证明,我们在世界之中的一切意义都只是一种主观投射?海德格尔认为,之所以得出如许结论,是因为混淆了宇宙和世界的概念。【参见《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65页】他固然也认同,物理宇宙最好交给自然科学去探索。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没有人会真正相信我们靠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理解和探索就能看穿物理现实(像电子、夸克等等)的本质。不过,我们也会使用“世界”―词来指称截然不同的事物,像是组织我们的活动以及们同周围事物和人之间关系的―种特定形态,此时我们同样感到理所当然。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的“世界”完全不适合用物理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相反,我们要理解世界,只能设法找出办法进入世界,进入世界所诞生之事物的经验。方方面面的书籍都在尽力帮助我们感受陌生世界动的世界——《得州政治的世界》《玛雅人的世界》《人体炸弹的世界》。尽管得克萨斯州政治家和自杀式炸弹袭击者之间的物理定律和化学定律几乎如出一辙,但我们还是能非常真切感受到,两者栖居的世界是大相径庭的。海德格尔认为,按照这个意义来理解的“世界”,是凭其自身而存在的―种真正的现象,并且无法简化成对象的单纯集合。一个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一个对我们而言有意义的世界,一个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物连贯和组织起来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使得我们有可能在世界之中行动、思考和体验。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就是我们所是的那种存在)的―项基本特征就是,它能对世界有所领会,它还总是能够对世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接受物理科学之成就的统领,坚持认为真正生存的是没有意识物理对象,那么我们就无法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如何受到世界的左右。这也意味着,我们最终将无法理解我们自己。那么,假如说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体,那么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塑造着我们遇到的事物和我们执行的活动?理解世界又意味着什么?上面引用段落的开头指出,此在之存在、此在之为此在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世界有所领会。这也就是说,如果某事物领会了如何对世界有所作为,那它就只能是一种此在。我们有时候会认为我们的领会是由对具体事实或命题有所了解组成的。如果这是海德格尔在此的所思所想,那么他就该表述成:一切此在,除了知道有关特定对象的一些事实以外,也能知道有关它的世界的事实。那么,举例来说,我们只要了解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信仰,(或许是真主会奖赏殉道者,)我们就能对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世界有所领会。不过当然,这样的世界我们太过陌生,无论我们懂得多少与之相关的事实,我们始终很难真正地理解!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才会特别指出:一切领会在某种领会活动之中有其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领会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一件件事实或是一条条知识),而是我们所做的东西。此在的领会是在此在做事情的道上得来的。譬如说,我对烹饪的领会是在我处理食材、厨具、炉灶和烤箱、食谱的道上得来的。它不是靠我提出有关烹饪的真实断言之能力或是我赞同有关烹饪的真实命题之意愿得来的。同样的道理,对世界的真实领会不等于知道有关世界的事实,而是知道如何在世界之中生活。事实上可能的情况是在我们的世界之中,留在熟悉地带的时间越长我们知道有关世界的“事实”就越少——我们得到的领会变得很明显,我们很难注意到它,遑论阐明它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熟悉世界不一定要求对组建着世界之为世界的诸关联进行—种理论上的透视。”相反,熟悉世界可以靠直觉领会事情为何以其所是的方式做成来得到。在世界之中生活,我们都体验着各种日常行为(像开车上班)、各种对象(像办公室办公桌)、各种人(像客户、主管),一切都以有意义而又有序的方式相互协调在一起。我们要想证明我了解世界,靠的是以正确地方式,为适合的目的做出行动,靠的是在适当的范围内正确使用对象,靠的是恰当地与人打交道。对比起来,如果我不了解所处的世界,我就不能在给定的情形下行事得当或是做出适合的举动,我就不知道这些对象是什么,怎样使用它们以及它们同其他对象之间如何联系,我就会因此对周围的对象和人做出不适合的事情。这里的“适合性”是由在世界之中有组织之事究竟行的通还是行不通来决定的。这一属性不但关系到事物和活动的组织方式,还关系到我们对此种组织所产生之行动的妥善安放的期望和处置。适合性不仅仅是我们可能对事物有所感知之方式的结果。要想用大锤砸碎鸡蛋来做蛋奶酥,恐怕不大适合。部分原因当然是大锤和鸡蛋的物理性质,但也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制作蛋奶酥的社会实践和处置——我们做蛋奶酥是拿来吃的,我们不希望里头混进了松脆的蛋壳。我们有时会讲比方说,孩子们“在他们自己世界之中”,因为孩子缺乏对事物如何起作用的领会,也不会像成人那样了解对事物的态度和处置。很大程度上,成长就是被带入到成人世界之中的过程。懂得何为适合、何为不适合——懂得我们作为成年人如何凭直觉去把握。推荐
复旦政治哲学通识课
《如何理解政治:25部经典重识西方文明》
课程特色
多学科交叉
哲学、历史、文学、法学
关键词
公民、城邦、民主、国家、共和、君主、革命、政党
人物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托克维尔、韦伯等
解读著作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西塞罗《论义务》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
韦伯《学术与政治》等25部重要著作
梳理逻辑
波斯、雅典、罗马、美国、法国等帝国崛起与衰落的内在逻辑
课程大纲
扫码订购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任军锋·如何理解政治——25部经典重识西方文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