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勤奋是用来读文献,还是掩饰策略懒惰的?

2016-02-24 医生科研助手 解螺旋

特别福利:关注解螺旋微信号,回复关键词"2月",可索取2016年2月资源包:生物信息分析软件与TCGA相关文献。


作者:解螺旋.燕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燕子常常感慨自己高中时候的老师真好当,学生都好自觉,晚上教室都关灯了,学生们还是不肯停止学习,纷纷点起了蜡烛挑灯夜读,班主任常常要在10点钟左右去教室“赶”学生:“回去睡觉了,不要看了,不要看了。”这些常常挑灯夜读的学生们中不乏成绩优秀考上名牌大学的,也有一两个最后考得不好最终复读的女生,她们真的是刻苦,随时随地都趴在桌子上看书,可是成绩却总也上不去。其中一个早恋者,心中有事想读书却已读不进去,无意识地采用了表面的勤奋,掩盖了内心的不安。

 

最近,常常有小伙伴在耳旁嘀咕:我每天都兢兢业业读文献,马不停蹄做笔记,为啥我的实验就没小A 做得好,成绩没有小A突出呢?那我要问你了,你是怎么看文献的呢?你从来不去寻找怎么读文献的有效方式,只是去读,迷信了“天道酬勤”,依赖做这件事,却懒于梳理做得对不对。燕子有段时间对人生很迷茫,为了不至于低迷太久,我找了罐麻醉剂,那就“只去做,不去想”,这种方式有时候也还真管用,帮助自己度过一段情绪低落期,可其实这只是短期的情绪消耗,长此以往那可就不好了。

 

所以你觉得你在读文献,可你想过你的效率有多高吗?能记住理解多少,又记住了多少呢?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是硬道理,这就需要去多思考,多总结。燕子今天就把自己多年总结的技巧分享给大家,未必对你有用,只求抛转引玉。

 

燕子读论文,有一个习惯,就是给论文写概述,理清作者观点的逻辑性,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相当于对论文进行一个二次加工,把作者的思路逻辑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燕子的感觉是,这种通过自我创作的方式提高文献的理解是极好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效率,燕子可是获益匪浅呢。

 

燕子写概述一般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总结研究问题,脱离原文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述作者的研究目的。第二,简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路径,具体实验步骤则归纳成简要的研究步骤,也包括一些技术路线图。第三,概述研究结果:研究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确保概述中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步骤和研究结论。第四,解释说明主要观点之间的联系。


为了完成写概述作为阅读文献的一个副指标,燕子读文献并不是从头读到尾。

 

首先快速浏览读摘要,再跳读结论,通过摘要可以判断跟自己的研究是否相关,但是摘要信息太过浓缩,无法涵盖研究过程和结论中的具体,所以要通过看结论,明确作者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解作者的用意,就可以判断该论文是否对你有价值,再决定要不要读正文

 

读正文时,一般也不会一字不差地读论文,关注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和观点,和篇首的总论点联系起来。寻找这些关键词:设想、结果、典型地、总的来说、很明显。关键词能帮助你锁定总论点。给论点划线、标注,时刻围绕总论点,把整篇论文和总论点的联系理清楚。

 

最后再研究下研究背景,进一步了解论文里分析讨论主题的环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该与其他论文之间关系,这样总论点和关键部分都梳理清楚了,这样基本一个概述的内容也就满足了。

 

一篇概述下来,整篇论文的精髓也就查处差不多,这样精读一篇文献,抵得上囫囵吞枣读10篇,或者反复无重点地读5遍,所以不要躺在执行勤奋上睡大觉了。


 

回复关键字,查看你感兴趣的内容:

回复“SCI专栏”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国自然专栏”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信号通路专栏”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CNS专栏”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实验工具专栏”查看相关文章

回复“统计”查看数据统计相关文章

回复“国自然1”查看国自然科学问题分析

解螺旋为您科研出谋划策:临床基础科研方法论,实用经验分享,实验和数据统计工具应用、SCI论文投稿技巧,信号通路专栏,肿瘤,基因,蛋白等热门领域研究进展.....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