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共青团示范团课|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创新的青春答卷
希望各基层团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示范团课内容有效融入“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活动等团内组织教育中,推进团支部理论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河南省青年讲师团成员、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晨曦
报送单位:共青团郑州大学委员会
时代命题时代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客观要求。
国家 向科技创新的高峰奋勇攀登,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和勇于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扭住事关国家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走出“舒适区”、挺进“无人区”。
《科技日报》曾从2018年4月起,陆续报道了我国当时尚未掌握的35项关键技术。也就是后来我们常常讲的“卡脖子”技术清单。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别人有但自己还没有的关键核心技术,找不到替代,缺了它就没法运转,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卡住了脖子一样难受。
我们就举“卡脖子”技术中的一个例子——“ITO靶材”。ITO靶材,又称氧化铟锡材料,我们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各项显示器都是由ITO做成的,可以说,只要是需要应用到触摸屏的,就离不开它。
我们中国是铟资源大国,储量全球第一,占到了世界的70%以上。大家听了一定特别高兴,这么重要并且稀缺的科技原料,一大半都在我们自己手里多好啊!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度以来,我们是“有米,不知如何去炊”。我们只好将原材料大量出口到日韩,然后再高价购买他们的靶材产品。技术保密、装备不卖、无资料可查,外国对我国进行技术全方位封锁。一直到2018年,我们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做超过32英寸的靶材。
提起过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学科首席特聘教授何季麟有些痛心。而问为何选择这一领域?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何季麟院士的回答很明确:“国家战略需要!”为了解决这项“卡脖子”技术,90年代中期,在何季麟的带领下中国率先开发氧化物靶材。看着实验室的各项数据比较满意,但拿着样品去镀膜检测,却发现相差甚远。用时间轴来呈现这个项目漫长的研发历程就是:1996-2005年,十年从无到有,2005-2015年,十年自主研发,2015年至今并跑、超越。如今,我国的ITO靶材新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面板企业京东方的高世代TFT线,完全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不仅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局面,甚至,由于该项技术的应用,迫使日本ITO靶材降价80%,为靶材料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出了示范引领性贡献。
现实深刻警醒我们,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面对少数西方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和防范,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青春答卷人才的厚度决定了科学探索的高度,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离不开具备竞争优势的人才。如果说科研领域是一片苍穹,那么青年科技人才就是闪耀其中的点点繁星。人才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抓住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契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据最新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超1.1亿人,其中39岁及以下的青年才俊近八成,未来其年轻化特点和趋势将更加明显。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李剑带领团队斩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青春是创新最好的季节,创新是青春永恒的旋律。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对于李剑来说,“十年磨一刀”更为恰当。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我院学生李剑博士带领的项目“万创智造——世界一流超高精密超硬刀具制造商”夺得金奖。如果说刀具是现代工业的基础,那么刀具则是高端先进制造的根基。一直以来,我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李剑从本科时期与超硬刀具结缘,从此便一直潜心关注着这个行业。现如今,他带着科创成果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成为了包括日本丰田、厦门金鹭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直接供货商。在众多世界级厂家都无法覆盖的领域形成突破,打造下一个世界级民族品牌,对李剑来说,他不仅在“磨刀”,更是在打磨这份“工匠精神”。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以小我微光,聚星河万顷。一大批有志强国青年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正在科技创新路上,砥砺前行,奋力奔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不仅要做科技创新浪潮的见证者、获益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些故事主人翁,他们拼搏奋战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也默默无闻于我们的身边。航天面窗团队的刘春太老师说“不要做大而无当的学问”;攻克ITO靶材“卡脖子”难题的何季麟院士说“做科研要考虑国家战略需求,要放眼推进产业化”;选择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中绽放青春的李剑同学表示“我将朝着心中的梦想——智造强国不断前行!”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他们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缩影,在我们身边、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路途中,执着坚守,自觉践行、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一生志在一事,择一事终一生,以“四个面向”为人生方向,为实现中国科技更多“从0到1”突破留下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个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样子,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需求中,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急。坚定“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具有“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胆识;坚持“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的追求;坚守“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情怀,安心静心坐住坐稳“冷板凳”,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创造更多“从0到1”甚至“从1到n”的跃升,以青春之我,圆梦科技强国!
团团征稿啦!
○投稿须知
长期接受学院及社团组织活动,个人文字图片投稿
○投稿要求
图片:原图,无水印
投稿请标明来源及是否曾经在网络上发表
○投稿方式
邮箱:2354150010@qq.com
微博:信阳师范大学团委
○投稿内容积极向上,贴近校园和学习生活,弘扬正能量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哦!
来源:青春河南
编辑:王悦
责编:钟世珍 周佳莺
审核:张锐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