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打通了村民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路”很难,但他在坚持!

2016-09-05 上蔡百科

上蔡百科

上蔡百科,知上蔡,观天下!

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  沈翔/图


▲2015年新修建的高白玉村主要道路

这个周日,从上蔡县高白玉村回到家里,陈召起并没有歇着,而是忙着给村子里的腰鼓队购置服装行头。

一年以前,河南省人民医院宣传处长陈召起一头扎进离家200公里开外的上蔡县白玉村,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省级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根据省里规定,驻村第一书记平时必须吃住在村,只有周末的时候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但繁忙的村务显然没有让陈召起有过多的时间呆在家里。

驻村之时起,陈召起心里一直装着两条路,第一条就是村里那条十几年的烂泥路。雨天泥泞不堪,旱天一个窟窿接着一个窟窿。说路不是路,说地也不是地,又破又窄。

另一条就是村民们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路”。“组织涣散,国家政策下不到村里,村民们没有精气神。想致富,难。”

如今,通过驻村一年的努力,高白玉村的这两条路都已经打通……

8月29日上午九点


周一,经过和家人短暂的团聚,陈召起的身影又出现在了200多公里外的高白玉村村部。

旅游鞋,速干衣、速干裤,在家里人看来,驻村之后的陈召起总是行色匆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村子要发展,需要办的事儿太多了,恨不得把自个儿掰成两半使”。

“陈书记回来了”、“陈书记好”,村委会的屋子和村子里新修的文化广场在一个院里,看见陈召起,院子里乘凉的村民们热情跟他打起招呼。陈召起放慢了脚步,乐呵呵回着招呼,一边朝村委会的会议室走去。

今天上午,村两委要召开一个碰头会,通知早已在微信群里发出。九点半,村两委班子到齐,陈召起带着大家开起了会。今天主要是谈谈加快调整种植结构的事儿。

高白玉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三乡交界,地理位置偏偏僻,村民收入主要是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村里耕地种植结构单一,全村5300亩耕地,大多种植的都是玉米和小麦这样的传统粮食作物。不仅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受市场影响大,种植风险高。

刚到村子不久,陈召起就组织村民们引进了套种技术,种上了花生、核桃等经济作物。

“陈书记可上心了,驻村第一天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到隔壁的丁楼还有别的先进村考察,学习人家的种植技术。后来,又多次带我们找农业专家学。平日里,他一有时间就扎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的看,商量支招。”村委委员刘本青说。

虽然如此,但村子里毕竟是种了几十年的玉米小麦,有的村民还是一时转不过来弯。受价格和收成的影响,今年单种玉米和小麦的这部分村民,大都减产减收。

“今年每斤收购价只有八九毛钱,一亩地只能打下来400来斤,种一亩能赔上两亩”。

这让身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陈召起很忧心,虽然平时在村子里逢人都乐呵呵的,但提起这件事,他马上就拧起了眉头。

“扶贫攻坚,不能拉掉一人一户。哪怕有一个村民赚不了钱,就是我们工作的欠缺。今天,一定得把调整种植结构的工作再好好推一推。”

“这是咱村脱贫的大事儿。谁先说?”陈召起问。

村委委员老周第一个举了手。老周名叫周卫民,也是村里的村支书,和陈召起搭班。去年,陈召起来到村子里之后,就着手调整村里的种植结构。在他的带领下,村子里调整了种植结构,引进了套种等立体种植技术,不少村民家的田地里种上了花生、核桃等经济作物。

老周就是调整种植结构的受益者,自己家的十几亩地,一早就“听陈书记的话”种上了核桃等经济作物。

“我家里原来种的是玉米小麦,要按今年的收成,一亩地也就打下来四百斤粮食,一斤合八九毛钱,一亩地下来三百块钱出头,还不够农药和化肥钱,现在可不一样,就光是今年,我一亩地能收三千多块钱。不过,这还不是大头。”

周卫民给大伙掰起了手指头:“套种就是立体种植,我的地里主要种的核桃,核桃要三到五年才能成熟,趁这中间,先在地里种上西瓜,五六月份摘了西瓜,又套种了葱和菠菜,到今年11月葱和菠菜就可以收获,再种上土豆,春末夏初就可以收,这样算下来,一块地一年能收获三到四茬,你说一亩地能赚多少钱?”

“他家的地现在一年三茬,一亩能顶过去四五亩”陈召起插了句嘴。

“等到核桃成熟之后,那更不得了,俺这十几亩地,一亩能种45棵核桃树,一棵树光卖青果就能卖到200块钱,如果把青果加工成干果,价格能更高。这样算下来,光卖核桃一亩地就能挣到近一万块钱,再加上那一年三茬的西瓜、葱、菠菜和土豆,这十几亩地不说多,一年挣上十几万还是有的。可不是一亩顶上过去的十亩地。”算起了账,老周一脸乐呵,陈召起有了笑意,脸上新添的几道皱纹也舒展开来。

“咱村的刘鹏合作社也是用的套种,现在又流转了300多亩地,规模搞的很大,一会儿咱大伙也都去看看。”

有了老周的现身说法,其他村委委员们也都点了头,大伙决定,分头到还没有采取套种的邻里乡亲们家做做工作,把调整种植结构的工作再推一推。



▲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民一起商谈高白玉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8月29日上午11点

开完了村两委会,五六个村委委员往刘鹏合作社走去,还有几名委员张罗着要去老周家的地里看看。

“陈书记,你给大伙说说吧。我怕讲不好。”老周说,从开始套种到申请政策、引进技术,都是陈书记挑头张罗着,“我只管种,怕给大伙讲不好”。看见村民们要到自己家取经,他想拉着陈召起“助阵”。

陈召起摆了摆手,“你带着大伙先看吧,东西都在你地里头长着,好还是不好一看就知道了。我先去幼儿园看看,等会儿挨家去给大伙说。”

晌午的高白玉村,阳光正好,虽然说不上暴晒,但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间地头,不一会儿也是一身大汗。

陈召起快步朝着村子的小学走去,今天是周一,他照例要去看看幼儿园的孩子们。再者,村里的小学马上要开学了,今年暑假,陈召起请来施工队,把校园又修葺了一番,他要去看看校园翻修的咋样了。

一路上,不时有突突的农用三轮车和村民家的小车经过,看见陈召起,总要拉下车窗,或者探出头给他打个招呼。

高白玉村的村办幼儿园和小学挨在一起。走进院门,左手边12间崭新的瓦房,墙上挂着一排名言警句。教室前的一大片空地是学生们的活动场地,水泥路面整洁如新。

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室里,28个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学习。班主任赵老师介绍说,现在幼儿园总共有3个班级,70多个孩子,管吃管住。村民们排着队把孩子往这送。

“以前可不是这样”,赵老师说,那时候幼儿园只有一间破瓦房,院里都是烂泥地,被村民们种上了菜,臭粪味熏天。由于条件差,又不能吃住,幼儿园和小学都招不来学生,村民们宁愿多花钱把孩子送到镇上。

“人家陈书记来了以后,找来了资金,把幼儿园和旁边的小学整个翻新了一遍,隔三差五过来看。现在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家长都抢着把孩子往咱这送。”

就在说话间,赵老师发现班里混进来一个“陌生”的孩子,站在门口发懵。一问才知道,是隔壁中班的孩子“摸错了门”。

把小孩送回班后,赵老师打趣说,像这样的情况以前不会发生,因为以前整个幼儿园就一个班,不到二十个学生,想走错门都没处走。

“说实话,以前书记刚来的时候,俺都有点不信他,省城来的人哪能安心驻在咱这儿,估计是和以前来的一样,转一圈就走了吧。没想到,他还真就扎在咱村了,给村子修了路,修了文化广场,带着大伙脱贫致富,现在我就一个想法,陈书记咋不早点到俺村来呢。”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召起说,建学校要花钱,村子里的账上一分钱没有,怎么办?到县里要。村子里的学校不在县里的规划中,他就一趟趟去,反复的磨。“我就是个驻村书记,也没啥权力,但就是有时间,有韧劲儿,给人家讲道理,讲国家政策,就坐在那磨。”

一次次磨下来,陈召起要到了40多万元的资金建设学校。驻村的一年时间,同样是靠着这股子韧劲儿,没啥权力的陈召起,硬是为村子里要来了1000万元的扶贫资金。

“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不仅要长志气,更要长知识。要从娃娃抓起,让贫困在村子里断代。”

从幼儿园出来,陈召起又到村办小学的院子里转了转,如今,村小学里有6个年级192名学生,三层小楼在树林的掩映下一片荫凉,耳边只有村头偶尔响起的蝉鸣鸟叫声,静谧、静心。


8月29日下午2点

下午两点,陈召起又抓紧功夫,来到村民刘飞开办的刘鹏合作社。和老周一样,刘飞一家也是调整种植结构的受益者,只不过他走的步子更快,通过土地流转,包下了300亩地。

合作社的地里,按照规划,有的种着晚秋黄梨和葡萄,有的和老周家一样,套种着核桃、花生等经济作物,数量大约有五十多亩。另外二百多亩地,分散在各家各处,种着红薯。

在刘飞家的地里,陈召起蹲下看着果苗的长势,时间过得飞快。

刘飞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北京打工,做家装生意。之所以会选择重新回乡当农民,是因为受了陈召起的带动。

“我虽然在外地,但村里的一举一动我都关心着。陈书记来村子以后,修了路,填平了村里的烂泥沟,而且带着大家学技术,帮村子协调资金,调整种植结构,还自己掏钱请大家看戏,现在村子里人精气神都和过去不一样了。我觉得他是个干事儿的人,所以就回来了。”

刘飞说,自己回到村里后,陈召起找专家指导,忙前忙后,“咱一个老百姓,除了种地懂啥,陈书记明白政策,一路帮忙协调,这才把合作社建起来了。”

“地里长势不错,你看看还有啥需要?”陈召起问。

刘飞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三百亩地没有连成片。“土地流转需要自己协调,没事每家都乐意,所以现在承包的地东边一块,西边一块,这样既不好统一规划,也不方便照料。”

“这个你不用怕,我帮你协调。今后还有啥困难,随时跟我说。”

临走的时候,刘飞非要约陈召起晚上到县里的饭店喝酒,陈召起说啥也不去。

“你拉倒吧,你这么大一摊子,种子肥料雇工人都要用钱。等你的300亩地大丰收了,我请你喝酒。”

8月29日下午4点

从刘飞家的地里出来,陈召起接到上蔡县人民医院打来的电话,今天下午有个远程诊疗,病人恰好来自高白玉村,想让他过去照看一下。

身为医疗系统下来的驻村书记,陈召起在农村帮扶工作上,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

陈召起说,农村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看病难,高白玉村也一样,根据调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高白玉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河南省人民医院驻高白玉村第一书记陈召起和村支书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共同商议贫困户生产生活发展意愿和脱贫需求

“我们省人民医院正在开展智慧医疗,和基层医院联合建设远程会诊系统,那么我就积极协调,在省人民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把这套系统引入了上蔡县人民医院。”

经过几十里路的行程,我们来到了上蔡县人民医院。此时,在该院影像科,远程诊疗系统已经接通,大屏幕上显示着病人的病历,大屏幕前,上蔡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介绍者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检查数据,身旁坐着此次会诊的患者。屏幕那一头,省人民医院的几位专家不时向病人本人询问,并和上蔡医院的医生交流。

上蔡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雷继承说,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基层医院在医疗条件和检验治疗手段等硬件上,应该说已经很完善了。和省级大医院的差别主要在于人,在专家和医技上。这也是一些群众哪怕跑上几百上千里也要到大医院的原因。

“陈处长来驻村之后,看到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主动帮我们联系,促成了和省人民医院的合作,省人民医院又捐助一百多万的医疗设备,还对我院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

“以前有了重病号,病人往往就转院了,颠上几百里跑到省城,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不一定能挂上号。现在老百姓坐在县里,就能让大医院专家看病,不仅省了颠簸之苦,也不用忍受一床难求、彻夜排队的遭遇,诊疗费用还节约了不少。”

“这样不仅符合国家和省里提倡分级诊疗的精神,惠民便民。更重要的是,通过和省人民医院结成对子,交流指导培训,对我们自身的医疗水平建设也有很大提升,相信不久以后,老百姓在基层看病会更加方便。”

远程诊疗,让上蔡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省城的优质医疗资源。

8月29日晚7点

傍晚的乡间,风情别样的旖旎。头顶,一抹夕阳余晖在天空中涂抹,从麦田直通天际。田地里,微熟的玉米苗和树苗随着微风摇曳,农家散养的鸡子挺着鸡冠在小河边追逐。

陈召起照例要到村子里各家转转。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每一步都特别踏实。有乡民赶着十多只波尔山羊从路上经过,山羊亲昵地用头点了点陈召起的裤腿。“我天天从这走,他们也天天从这儿走,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他笑着说。

“这条路是我用两碗水修出来的。”陈召起指着脚下路说。两碗水喝出来一条路?听到这句话,记者一时也摸不着头脑。

陈召起说,进到村子里之后,他心里一直装着两条路,第一条就是村里那条十几年的烂泥路。和大多数贫困村一样,由于缺乏资金,高白玉村的路十几年来一直就是条老泥路,雨天泥泞不堪,旱天一个窟窿接着一个窟窿。说路不是路,说地也不是地,又破又窄。

另一条就是村民们奔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路”。

“老泥路好修,有了资金就能修。可扶贫的这“最后一公里路”能不能打通,可真的看你又没有这个本事了。”

陈召起说,党和国家的政策都是好的,惠民政策基本上面面俱到,很多时候农村缺资金富不起来,一是由于农民们不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上哪要钱,用俗话说就是:国家政策到村里的“最后一公里路”不通。

另一方面就是一些村子的基层党组织起不了带头作用,村民们的精气神不够。“精气神上不去,思路就打不开,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扶贫不是给钱,驻村书记就像桥梁和纽带,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关键是激发起村民的主动性,我们主要是做好服务,当好保姆。”

因此,到村子里之后,他一方面带领大家从硬件入手,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村子里原来到处都是臭水沟,破路烂泥,那就修路平沟。资金落实不下来,那就一趟趟往县里跑,讲政策。“他懂政策,知道到哪儿要钱。”村民们这样形容。

一年下来,在省人民医院、上蔡县和五龙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陈召起

带领村两委班子,协调落地1000多万元资金。村子里新修道路5.9公里,植树5000余棵,建设生产井64眼、生产桥49座,整治坑塘1200多平方米,修建下水道31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7盏。除此之外,村子里还建设了两个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如今,提起高白玉村,大伙都说它变美了,也变俊了。

另一方面,为了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陈召起首先从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完善村里的各项制度,组织村民代表,大事小事一事一议,全部公开。村里组建“高白玉小康路上”微信群,及时转发学习资料,传达上级决策部署、发布致富信息,交流工作进度。

除此之外,陈召起还使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绝招:组织在村部门前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自己掏腰包请戏班子定期在广场上演节目。

“老百姓总往村部门前跑,村子里啥事又都拉着大伙参与,一来二去,心自然而然不就拉近了。”

通过陈召起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努力,村委会在重新散发出了凝聚力,村委会说的话有人听,工作推得动,致富的路也越走越宽。

“之前村里要修一条路,正好经过一个村干部家的房子,开始他不愿意挪,路一直修不动。后来,他看见我带着村子干了这么多事以后,慢慢也服我了。有一回大家一起喝酒,我就给他们敬酒,我说,我不会喝酒,但是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我喝两碗水敬你们每人一杯酒。走到他那,他端起酒杯就说,陈书记你啥也别说了,我回去就把屋挪了。”

“你只要下劲儿干,老百姓都看在心里,这就是我说的两碗水修通了一条路。”陈召起说。



▲2015年,修缮整饬前破落的高白玉村部

8月29日晚上7点半

过了傍晚,陈召起来到了贫困户郑德臣家里走访。看见陈书记进来,郑德臣夫妇从屋里迎了出来,家里的一只小狗,摇着尾巴跑过来,咬了咬他的裤脚。屋里的小猫眯了眯眼,也一点不避开。

郑德臣是陈召起分包的帮扶对象,今年72岁,孩子有肺病,常年吃药。家里就靠他和75岁的老伴,种着六亩地。陈召起在村清洁队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一个月能赚500块钱,另外,还给他申请了低保。

陈召起说,这次过来,是为了跟他商量商量,来年地里种点啥。“我来之前,村子里组织种过烟叶,没成,所以有的村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郑叔之前没乐意,今天说啥也得说动他。”

问完了孩子的病情之后,陈召起往小木墩上一坐,和郑德臣算起了经济账。

“郑叔,你家的地可不要再种玉米了,你听我说,我找专家给你设计过了,你那六亩地种上花生、土豆,我们算了算,一亩地能收2000多块钱,六亩地再加上低保,一年能有两万多。不比现在强?你今年一亩地划多少钱?”

“300块。”郑德臣比了三个手指头,抛去农药种子,还要往里头赔不少钱。

“这就是了,你听我的没错,虽然咱村几年前种烟叶没成,但是我来了以后问了好多专家,你看咱村的刘飞、老周他们,今年不都赚住钱了。你听我的,种花生土豆,中不中?”

“中吧,中!”郑德臣点了头。

“放心吧,有我呢,有事儿你随时找我。”从驻村开始,陈召起就给每个村民都发了一张联系卡,上面印着他的照片和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

高白玉村目前还有48户152人没有脱贫。陈召起把高白玉村扶贫攻坚台账挂在办公室里,隔几天就要把48户走上一遍。

“这48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学、缺技能、缺劳力等,我们打算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医疗救助和政策兜底等措施,让贫困户尽快脱贫。”


▲2016年,重新修缮整饬后面貌一新的高白玉村部

8月29日晚上9点半

回到村部,陈召起打算把今天的走访情况记录下来。

他住的屋子就在村部会议室旁边,不到十平方的屋子里,最醒目的就是办公桌前那一面鲜艳的党旗,遮住了大半个墙面。桌子上整齐码着两学一做的材料和几本厚厚的台帐,台账上记录着他来高白玉村写下的所有扶贫资料。

“抬头见党,低头扶贫,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找准位置,我是代表党组织,带着任务来的。”

桌子左边放着几包泡面,陈召起娴熟地撕开一包,往茶缸里加满了水。“太晚了,一会儿还要整一份扶贫材料,今晚就冲包面吧。”

跟陈召起一起的驻村队员杨千告诉记者,在村里工作“泡面是标配”,因为和陈书记工作“经常不知道忙到啥时候”。

窗外夜静如水,村部唯一亮起的灯光,照着屋内一勺一勺吃面的人。屋外,唯有大片的夜色和田野中的星光。

8月30日早7点

乡间的夜晚并不漫长,转眼又是另一个夏天的早上。陈召起跑了跑步,吃完早饭,十分精神。

昨晚,他已经用微信通知了村腰鼓队的队员,今天要发新衣服,排练。因此不到八点,小小的村部会议室已经站满了人。

“腰鼓队员的衣服都旧了,正好我上周末进城,给她们弄套新的。今天村子里第二个文化广场建成,让大伙也扭一扭。”陈召起手里托着给队员们买的新衣服,记者看到,正中间还夹着一面五星红旗。

“村里的国旗有点旧了,我专门买了一面新的”,在陈召起看来,驻村书记就是党组织在基层的排头兵,国旗则代表了凝聚力,马虎不得。

拿到崭新的衣服,腰鼓队员们都喧闹起来,衣服是桃红色的,镶着金色的裙边,有的腰鼓队员们直接在镜子前戴上簪子,摆起了造型。

陈召起说,刚到村子里,村民们缺少文化生活,农闲的时候,三三两两坐在一起,男的打牌,妇女们则家长里短坐着说闲话。不仅容易徒生是非,不利于村子的团结,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他就自费掏腰包请村民们看大戏,看电影,并且组织妇女组建了腰鼓队,为村民表演。同时,村里还组织村民免费参加县乡举办的科技技能培训、月嫂培训,为村子里的阅览室购置了农业技术的书籍。

时间长了,村子里的文化氛围也浓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正筹划建设“高白玉美丽乡村培训学校”,让村民“学知识、长本事”不出村。

“驻村就是驻心,你只有把老百姓当成自己人,老百姓才会信你,才会听你的,把你当自己人。”

驻村的一年里,陈召起联系为村里66岁以上老人赠送200部手机,并联系省人民医院在仲秋春节为村特殊群体发放慰问品20多万元,帮助联系到省医院就诊近百人次……

那么,一年过去了,对于高白玉村的村民来说,陈召起是自己人么?

“咋不是,现在他就是俺村的自己人。”83岁的张莲英老太太说,村子里以前是大窟窿路,十多年了走个路都走不成。“陈书记来了以后,修好了路,还在路两旁种上了树,就冲这村里人都服他。修好了路,走着干活都有劲儿了。”

陈召起笑着说:“是上面政策好。”

“政策好,还得执行的好,陈书记干事儿,没话说!”

……

就在我们将要乘车的时候,村子里起风了。村部门前,村民们张罗着升起了国旗,随着田间的习习微风,崭新的五星红旗在高白玉村上方舒展、飘逸。

院子里,音乐响起,腰鼓队热闹的扭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正像陈召起给我们描绘的那样,如今,打通了惠民政策入村的“最后一公里路”,陈召起正带领着高白玉村3000多名村民一起,朝着奔小康路上快步前行。


编辑:亮哥

热线电话:15993465936 

爆料邮箱:13849606036@126.com

  便民信息:


上蔡百科提供免费版面为非商家粉丝展示各类便民信息,请直接回复上蔡百科微信,或者加15993465936微信后细说。

   失物招领:


上蔡百科微友“小艳”给亮哥留言,说拾到两张身份证和一把车钥匙,希望郭玉隆王亚平等相关人员及时与她联系取走丢失物品。小艳的联系方式是15978498478



  上蔡百科推荐阅读


【新闻】中秋快到 天中晚报来上蔡送礼了(点此看详情)


再也难见白云观 到底拆迁为哪般(点此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