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游词:江苏苏州现场导游考试(6—9)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留园


01景区概况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于1961年3月4日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97年,留园等苏州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案例,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留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为太仆寺卿徐泰时所建。占地面积约2公顷,分东、西、北、中四个部分。园中山水庭院结构紧凑,建筑精致典雅,园中尤以“石文化”立意见长,“留园三宝”:太湖石独峰“冠云峰”与“大理石座屏”、“鱼化石”均为石中瑰宝。区别于苏州其他园林,留园更显清代官绅人家富贵典雅之风,是清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02各景点介绍


【留园漆雕全景图】大型漆雕屏风上绘有留园的全景图,它是用2500块玉石镶嵌而成的。这幅图是在苏州建城2500周年的时候,由苏州漆器雕刻厂制作的,每块玉石代表了苏州一年的历史。通过这幅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留园分为四个部分: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北部依稀可见乡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尽得山林野趣,整个园林占地30多亩。


从留园的门厅到中部花园入口处的腰门,是一条50多米长的“S”形过道,这条过道是园林建筑中空间处理极为成功的例子。先是小天井,兼有通风、采光和漏水功能;顺着过道往前走,弯弯曲曲,前面有两个蟹眼天井,种了一些瘦竹,为昏暗的过道引来一些光亮。过道由小变大,由暗转明,随着空间的变化,“放一收一再放一再收”,让人感觉不到过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同时,园主巧妙地借助这个过道将外界的尘嚣挡于门外,反映了主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受外界干扰的隐逸思想,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长留天地间】清代的乾隆末年、嘉庆初期(1794-1798年),吴县东山人刘恕(号蓉峰)辞官回家后买下了徐泰时东园的旧址,进行整修和扩建,改建为“寒碧山庄”;又因为主人姓刘,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刘家花园”。同治末、光绪初(1873-1876年),湖北布政使盛康买下寒碧山庄废园,盛康在整修花园时曾发现一块刻有“长留天地间”的石碑,遂将花园改名为“留园”。


【中部花园入口】粉墙上有六扇漏窗,透过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隐约可见。我们说漏窗好,好就好在“隐隐可见”上,这六扇花窗,图案各异,大家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透过花窗往里边看,你会感到随着脚步的移动,看到的景色也在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或“一步一景”。此外,这几扇花窗还有通风、透光的功能。


【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诗句“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原来轩旁曾种有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故名。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儿便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


后边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霄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练洒脱之感。



【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


主体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坐落在西部山脉脚下,安然自成一小世界。


【曲廊】留园曲廊全长约700米,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遮阳挡雨之余形成了天然的游览线路。


廊内墙壁上有明代董汉策镌刻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帖。留园共保存了379方法帖,这些书法条石不仅收录了历代书家名帖,还记载了很多留园珍贵的史料,是当之无愧的“书法长廊、艺术长廊、园史档案”,堪称园林一绝。


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秋景。“木樨”就是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


【可亭】过了山涧、小桥,来到可亭。廊为游走,亭做静观。


“可”,可人心意,美好的意思。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钟离权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这桌是用灵壁石做成的。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



【濠濮亭】前面方亭叫“濠濮亭”。濠、濮均为水名,《庄子·秋水》里面有这样两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鱼的快乐呢?”另一个故事讲,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出来做丞相帮他治理国家,庄子说:“我听说有一只大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装起来,用手巾盖在上面,珍藏在庙堂之中。那么,这只龟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活着在污泥中摇头摆尾的好?”那两个人讲:“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活着的好。”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呢,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龟。”庄子的这种思想与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隐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


【曲溪楼】曲溪,溪水曲折,指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表达园主对书圣的景仰。


再往前就是“西楼”,因为处于主厅五峰仙馆和曲溪楼之间,为取得统一,东边采用木菱花装饰,在尺度和比例上与五峰仙馆相呼应,而西边做成粉墙漏窗和飞檐翼角与曲溪楼相呼应,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便是“清风池馆”,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映,环境十分幽雅。


【五峰仙馆】有江南“第一厅堂”的美誉。厅前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从中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样。假山形成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喻馆名“五峰仙馆”。小院用青石铺成冰裂纹地面;厅前的台阶用朵云石垒成,取脚踩祥云、青云直上的意思;小院的东侧是鹤所,寓意松鹤延年,吉祥长寿。


五峰仙馆是经留园三代主人不断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为青石,似为明代遗物。据历史记载,五峰仙馆是在东园的后乐堂、涵碧山房的传经堂基础上翻建的。五峰仙馆建成后,盛氏将其作为主厅,是生日、结婚、小孩满月等重要活动的宴席场所,通过一排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部为宴饮会客之所,布置十分讲究,以中间圆桌上的花为分界线,供桌左边为主人,右边为主宾,接下来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一一对应就座。古时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抛头露面,就坐在内厅。


五峰仙馆也被称作楠木厅,因为室内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质地好,纹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由于抗战期间日军驻扎在这里,这里成为马厩,这些楠木柱下边被马啃坏了。新中国成立后重修时只能用水泥补上,为了美观才用漆将其掩盖起来。


在五峰仙馆正中的银杏屏门上刻有《兰亭集序》,两旁的纱隔窗有精美的花鸟画,看上去就像玻璃一样,有点透明的感觉,可以隐隐看到对面的景色,虚虚实实,明暗相间,画中有画。苏州自古以来就盛产丝绸,丝绸不仅是日常必备的生活用品,一些大户人家还将这些丝绸制品用在装饰上,不过,用这么大幅的丝绢画来分隔空间也是比较少见的,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


在五峰仙馆的西边有一房间“汲古得修绠”,这里是一间小书房,意思是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下极大的工夫,含义深刻,令人深思。五峰仙馆的北边有留园第一宝“大理石座屏”。座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意境,全国罕见。


厅内对联非常有名,是苏州状元陆润庠所写:“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上下联各取五句,都用五字成韵,与“五峰”之数相合,读起来让人感觉清香徐来,琳琅在目,上联用“正、变、幽、达、坚”五字概括这五部古代文人士大夫必读书的精髓,意思说潜心读书,其乐无穷;下联用“野、疏、洁、芳、韵”五字概括了五种花的独特风格,与人的品格道德一一对应,花品即人品,自喻为花中神仙,借物言志。


【石林小院】从五峰仙馆往东就是石林小院,题额“静中观”。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园主巧妙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


从这个角度看,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前面的墙上好像还有一子,镜子里边有这只老鹰的背影。其实,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


院中建筑叫“揖峰轩”,语出朱熹“前揖庐山,一峰独秀”,道尽园主对石头的恭敬之情。原来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筑书馆宠异之”。揖峰轩环境幽雅,有琴、棋两桌,喻此地为琴棋书画的修身修心之地。



【鸳鸯厅】鸳鸯本是水鸟名,据说雌雄偶居不分离,中国民间常把配对的事物又不完全相同的东西称为“鸳鸯”。鸳鸯厅,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第三,两边的功能有男厅、女厅之分和冬厅、夏厅之别。中国社会讲究男尊女卑,因此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都比女厅的大。


留园鸳鸯厅本名“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手书,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所写。


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出自东晋典故。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代指此地用作听戏品曲。


【冠云峰】《水经注》中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由此而来。冠云峰重5吨,高6.5米,造型奇特,峰顶似乎像一只雄鹰兀立其上,鹰头在西,向下盯着一只向上爬的老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湖石名峰假山,同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


冠云峰与留园的大理石座屏、鱼化石并列为“三宝”。据说是宋朝花石纲的遗物。冠云峰应该也是徐氏东园的遗物;刘恕在修寒碧山庄时此峰在东部围墙外,冠云峰周围“数百家亦化为荒烟蔓草,惟此峰岿然独存”;盛康也有石痴遗风,花重金搜罗了这些花石纲的湖石名峰,特地在周围修建亭台楼馆,成为今天留园的一张名片。


冠云峰的美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瘦、皱、漏、透”。“瘦”讲究线条美、曲线美;“皱”是绘画中的一种手法,这里指石头的表面有花纹,也有人说此“皱”指人脸上的皱纹,有皱纹说明人年纪大了,或饱经生活沧桑,而我们的园林主人大都经历宦海浮沉,官场黑暗,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沧桑赋予了这块石头,有点借物言志的味道;“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可以透出光线,玲珑剔透;“漏”指洞洞相连,脉络贯通,石头上有许多孔隙,雨水不会积存在上面,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而从“瘦、皱、漏、透”而引申出来的“顽、清、拙、丑”更多地体现了文人文化的深层特征。


冠云峰周围的湖石西北有岫云峰,在东北10余米处有瑞云峰,是当年盛氏寻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补缺而布置成现状。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洗洗天上的白云”,冠云峰的倒影透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这池水来清洗冠云峰,实际上也就是说,做人也要像冠云峰一样,时时洗涤身上的“尘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修养的要求。



【鱼化石】冠云楼一楼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是在1.4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


鱼化石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的20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有关鱼化石最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当时人们对石头中的鱼形图案无法解释,想象成龙鱼、鳖鱼,或神仙的坐骑。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出自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指及时雨,“快雪”是轻快、飞舞飘落的雪花,暗指瑞雪,这三词连用所描述的三种自然现象对农耕很重要,既表示园主人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愿望,也表达了希望园中花草茂盛的心情。站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长廊将以冠云峰为中心的景区与西部隔开,西边比较空旷,却又错落有致


【又一村】“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此圆洞门,生机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园呈现在我们面前。园内种植了杏树、桃树,碎石路上还搭建了葡萄架,一派自给自足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隐约可见一丝田园气息。



【西部山林】西部大假山采用了土包石、土石相间的做法,这里的假山为徐氏修园时从中部挖出的泥土堆砌而成,山上种植了许多枫树、香樟,春天香樟新叶红嫩娇艳,深秋枫叶如花似火,非常漂亮。


狮子林


01景区概况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曾是佛教讲经的场所,因而无论是园名还是建筑,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乾隆六下江南,五次来到狮子林,对狮子林情有独钟,在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分别仿建了狮子林。


狮子林的主要特点:一是寺庙园林;二是与皇家颇有渊源;三是园内假山极具特色。


02各景点介绍


【狮子林】大家在照壁上看到的贴金砖额是乾隆为圆明园狮子林所题的御笔,严谨、大方。大门入口处的题匾也是乾隆题写,字迹洒脱、奔放。再看东门口的师子林,是老师的师。这是由于“狮子”古写为“师子”的缘故。林,即丛林,即寺庙。后来有人解释“师子”含有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师父中峰禅师而建的意思,权当另一种理解吧。中峰禅师居住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作为弟子的天如禅师建园自然用了“狮子林”这个极富宗教色彩的名称。因此,从园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座与其他文人园林不同的寺庙园林。


【贝家祠堂】进大门后这个宽敞的大厅是贝家祠堂,两侧门额“敦宗”、“睦族”,显示了家祠的特点,即家族成员间要诚恳相待、和睦相处。在上海做颜料生意的苏州人贝润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急于回国,将生意给了他而使他迅速致富。1918年,贝润生买下了狮子林,花八年的时间大规模地改建了狮子林。他首先重建的便是东部的贝家祠堂。当今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便是贝氏家族成员。


大厅屋脊上有福、禄、寿三神仙塑像,寓意三星高照,大吉大利。大厅内悬顾廷龙书“云林逸韵”四个大字。云林逸韵是称赞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所作的《狮子林图》有虚静清逸的韵味。此画现存于中国台湾地区。


【燕誉堂】进月洞门向前是燕誉堂,取《诗经》中“适燕且誉,好尔无射”,燕,安闲;誉,欢乐;无射,不厌。燕誉堂是典型的鸳鸯厅建筑。即一个大屋顶下分为两个屋顶,两侧两个屏门将厅一分为二。鸳鸯厅内的朝向、功能、摆设均不同。南厅叫燕誉堂,北厅叫绿玉青瑶之馆,绿玉、青瑶均为美玉,比喻君子之德行;南面梁架为扁作、雕梁,北面梁架为圆作、无雕刻;南面地砖大,为菱形铺设,北面地砖小,为方形铺设;南厅门窗装饰精致,北厅无窗;此外南北陈设及灯具也均不相同。南、北两厅不同的装饰、装修相互映衬,富于变化,别有情趣。通常情况下,南厅接待男宾,北厅接待女宾,同时,不同季节,温度不同,南、北厅功能也会变化。



燕誉堂前左、右侧门上方有砖额“读画”、“听香”,是对堂前小院布置的诠释。粉墙前置石笋、太湖石峰以及玉兰树两株,构成一幅花木山石画面。中国画讲究布局、意境。画,实际上是用毛笔以线条的形式“写”成的,同时配以诗文作序、跋,点出画之象征意义;这是“写画”的第二层含义。因而赏画时,不仅要观察画的形态美,更重要的是借读画中文字,解析画者附会上去的个人情绪和感悟,因此“读画”。中国人相信五官感觉相通的“通感”,当春意“闹”时,花香可“听”故称“听香”。厅前铺地为花街铺地,由砖瓦、卵石组成的“五福捧寿”图案。五福指长寿、富裕、康宁、好德、善终。


【小方厅】鸳鸯厅北,走过院子经半亭,来到小方厅。小方厅东、西两侧为矩形洞窗,东窗外为蜡梅,西窗外是山林。半亭西侧有一条进大假山的通道,一进门右侧是棋盘洞,传说是铁拐李和吕洞宾下棋处。传说两人在狮子林假山中绕了半天出不来,索性用吕洞宾的宝剑在石头上刻出棋盘下起棋来。



【九狮峰】小方厅北,是著名的九狮峰。它由许多太湖石堆砌而成,细看可辨九只姿态各异的狮子。九狮峰后的粉墙上有琴、棋、书、画四幅漏窗,琴棋书画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寄托,才能的展现,境界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狮子林较多地保留了20世纪富商建园的风格,虽也想继承文人园的情调,以“读画”、“听香”、“琴棋书画”等点缀其间,但这种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恰恰违背了文人园回归自然、启迪联想的本意,终有点附庸风雅的牵强。


【大假山前】经过“涉趣”月洞门走进另一院落。涉趣,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高大的二层建筑是“揖峰指柏轩”。揖峰,取自米芾拜石的典故;指柏,是指禅宗公案“赵州指柏”的故事。弟子问禅宗初祖达摩为何从西方来,从谂答“庭前柏树子”。再问,仍答“庭前柏树子”,意为达摩来自西方佛国,与释迦牟尼一脉相承,如同柏树与柏树子是一脉相连。



【大假山】现在我们来到了狮子林大假山。假山曲折幽深,山路回转,假山分水假山和旱假山两部分,九条道路,二十一个洞口,局部假山分上、中、下三层。石峰间古树枝干交错,绿叶掩映,野趣横生,故有“桃源十八景之说”。游人行在假山中,时而拾级登至峰巅,时而盘旋落入谷底,或平缓开阔,一目了然全园风光;或险峻幽深,侧身局促于山洞石峰之间。每当雨季,水假山道路即被水淹没,鱼儿在假山中畅游,个中情趣,他处不可得。上山后可见东侧一古建筑,叫卧云室。古人称石为云根,山为云山,取名卧云室再贴切不过,有“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之意境。此地原为禅室,是和尚打坐的地方。


与文人山水园林不同的是,狮子林并不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境,而是用大假山具体地指代天如禅师心目中的天目山狮子岩,将怪石比作听经说法的僧人,因而峰回路转的大假山并不像通常人们认为的如孩子们玩耍般的浅俗,而是在扑朔迷离的布局中,暗藏着佛家玄机。


【石舫】穿过大假山,走过接驾桥可见石舫,是贝家所建,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建筑特色,水泥船体,彩色玻璃为当时之时兴。狮子林与拙政园截然不同的石舫建筑反映了商人与文人的不同追求。



【真趣亭】这座金碧辉煌的亭子,无论从建筑样式还是色彩都更像皇家园林。这是因为此亭与乾隆的一段趣事有关。1765年乾隆到狮子林游玩过假山后兴致很高,在此写下“真有趣”三字。一位姓黄的随从官认为不雅,又不便直说,便跪请皇上将“有”字赐给他。乾隆听出话外之音,便剪下“有”字,而将“真趣”二字做成匾悬于此。由于是皇帝亲临之地,便带上浓厚的皇家色彩。


【花篮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花篮厅这种建筑在苏州并不少见,厅内的柱子不落地,而在柱子的上端雕成花篮和梅兰竹菊,可内插花枝。横匾“水殿风来”取自苏东坡“水殿风来暗香满”,水边的房屋在微风中可闻到荷香阵阵,为夏天赏荷的好地方。


【暗香疏影楼】从花篮厅北面穿过五松园、听雨楼藏帖碑廊,来到暗香疏影楼。楼名取自“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梅以疏为美,因而“疏影”指代梅花。


问梅阁的窗及水泥地上均有梅花形。问梅典故与禅宗有关。唐僧法常问马祖是什么佛,答“即心事佛”。法常感悟了“即心是佛”的理论,获得了自我的精神觉醒,不受外在世界人事、物境的牵累。师父说他的觉醒是“梅子熟了”。



【扇亭】长廊的拐弯处是扇亭,扇形建筑避免了直角拐弯的唐突。


【文山祠】文天祥在1275年兼任过平江府知府。苏州人十分敬仰民族英雄,建造了文山祠,祠前小巷命名为文丞相弄,并珍藏他的草书诗碑《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


【御碑亭】乾隆五游狮子林,共题写了十首诗、三块匾额。这是其中的一首《游狮子林》。碑与帖都是石刻。碑为竖石,法帖为横石;碑文多为歌功颂德的纪念性文字,法帖多为名臣、文人的诗歌、书札等墨迹。


【立雪堂】走过复廊,来到立雪堂。这里原为和尚传法之所。立雪,讲的是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在风雪中等候一夜,积雪没膝的故事,表示求道诚笃。儒家“程门立雪”讲的也是相似的诚心求学的故事。院前有湖石造型“牛吃蟹”、“狮子戏绣球”和“三脚金蟾”。


和苏州其他园林相比,总的感觉是狮子林内的许多厅堂,以及大假山的布局、造型和石峰的表现手法,都较多地含有宗教色彩。加之乾隆的五次驾临,部分地添加了皇家色彩。20世纪初的大修,又使它不可避免地带上较多当时的烙印,因此可以说狮子林糅合了元代以来各个时代不同阶层的特征。而佛教与世俗两种特征并行不悖,“一园两制”,在苏州众多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


苏州博物馆01景区概况2006年中秋佳节,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建设历时三年,总投资3.39亿元,是一座集中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的苏州标志性建筑。


新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建筑群被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02各景点介绍


【老博物馆】原来的苏州博物馆设在东北街太平天国忠王府内,与新馆只一墙之隔。忠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1月改为苏州博物馆对外开放。至今保存着400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梁枋彩绘,9幅清新俊秀的彩绘壁画,以及浑厚、朴实的龙凤纹窗饰和神态生动的石狮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珍品。但是老宅作为博物馆存放文物的条件是有限的,日显力不从心之尴尬。


苏州市政府要为苏州的珍贵文物找一个新家!为了能体现苏州古城的文化特质,选址用心可说是意味深长:让新馆处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东面毗邻老馆;北邻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南望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



【新馆门口】现代的材料,传统的表达,是新馆设计的理念。2005年5月,贝聿铭先生第三次来苏州考察新馆地址时总结了新馆的设计思想:“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


眼前这座苏博新馆被贝聿铭先生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素洁精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传统苏州的优雅与现代苏州的简洁相结合,双面绣似的展现出了苏州文化古城的特质。《纽约时报》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这样评论:“苏博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从中央大厅看主庭院】新馆中创造性地沿用了苏州庭院的设计理念。馆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内庭院,布局十分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主庭院,这个独特的景观也是最让贝聿铭先生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西部花园相邻。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兼具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一代名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说,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神似宋代米芾画风的、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一脉相承,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西部主展区】苏州博物馆新馆内收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超过236件,二级文物1146件,三级文物13000余件。


众所周知,苏州是全国保留宋塔最多的城市。新馆中的三件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彩绘四天王像和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均为国宝级文物,分别来自苏州的古塔——瑞光塔和虎丘塔。它们分别陈设在西部主展区一楼展厅内。



【真珠舍利宝幢】瑞光塔天宫出土的真珠舍利宝幢为北宋遗物,距今已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于1978年被两个小孩玩耍时偶然发现。真珠,珍珠也;舍利,高僧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幢者,圆柱或者多边柱状,刻佛经或者佛号于其上。真珠舍利宝幢者,顾名思义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存放舍利的容器。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大量选取名贵的珍珠、水晶、玛瑙、琥珀、金、银等材料以暗合佛家所说的“七宝”。其中仅珍珠就用了4万多颗。宝幢造型优美,工艺精巧,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宝幢通高122.6厘米,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佛宫)、刹四个部分。自下而上,串有八朵水晶莲花的平阶为第一层次,即须弥座。须弥座造型端庄华美,通体描绘宝相、缠枝、几何图形,极其繁复精美。


须弥座以上描金的大海至16座叠嶂山峦组成须弥山。须弥山中心部分蘑菇状“山体”上用镏金银丝串珠制成一条九头蟠龙。外围立有四男四女八位天神,人物衣袂飘然,神态栩栩如生。


幢殿(佛宫)矗立在须弥山上,蓝色八面体,以真(楷)、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号和梵语。宫内中空,供奉舍利子的淡青色葫芦状瓷瓶连同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经咒置于其中。殿上一层又有一馏金佛龛,佛祖趺坐龛内。


殿四围,镏金银丝织物镶包八根殿柱。殿柱间立有八大护法天神,体态健硕,虎虎生威。圆形八出殿顶置于幢殿上,斗拱梁枋,飞檐出戗。戗角悬垂宝花璎珞幡铎。


圆形殿顶上再置一佛龛——丹漆纹木龛,内置细颈金瓶,金纯度达到98.5%。龛上覆置华盖,华盖上8条飞龙(银丝编织,空心)腾空跃起,呈辐射状沿华盖顶向下俯冲。宝幢最高处就是刹。用白玉、水晶、五色料珠等制成。制高点上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水晶宝珠周边银丝掐成火焰状,以示“佛光普照”。


整体观看幢殿,就是一座八面重檐庑殿的佛宫。人物安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它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等佛教场景;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须弥山顶的佛宫:禅定跌坐的佛祖和手舞足蹈的护法天神,顾盼生姿的天女和怒目雷吼的天王,使宝幢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宝幢通体金碧辉煌,法相庄严,气宇轩昂。


真珠舍利宝幢之所以被视为国宝,原因之一在于,它作为存放舍利的法器既不同于西安法门寺的八重立方体宝函式,又区别于金涂塔式,而是“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关于三千大千世界学说和《小世界安立图》,发挥了高度丰富的想象力。”设计超凡脱俗,形式美轮美奂。


原因之二即是宝幢的质料贵重和制作工艺精湛。它综合了北宋初年苏州手工艺中木雕、描金、玉雕、串珠和金银钿工等各种顶尖的专门技艺。


比如华盖上的8条飞龙,银丝编织,空心。此种工艺是金银丝作中最精巧的技术,用细于发丝的金银丝曲折累积焊接而成,被称为“累丝”,又称为“花作”。宝幢上戗角璎珞中的空心银丝球、幢殿外八根殿柱的镶包、须弥山腰的九头龙和佛宫殿顶,都是前所未见的累丝工艺杰作。


1978年7月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对宝幢进行复制时,做了几十年金银丝编织的杨肇中师傅详细观察了宝幢编制工艺后,不禁连连感叹:这可是连他的师傅、太师傅都没有做过的活啊!


真珠舍利宝幢被发现时,被安放在两层木函中。内层木函外壁四面彩绘四大天王形象。有专家评论:这四大天王既是佛教神话中的艺术创作,又是我国古代武将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虽历经千年,那种用朱砂、石绿、银朱、泥金等天然颜料施染的画面,依然五彩斑斓,充满着质感和动感。它与真珠舍利宝幢一同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同时被发现的瑞光塔文物还有楠木黑漆嵌螺钿经箱、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刻本《妙法莲华经》、铜佛像、龟纽琥珀“与贞私印”等。从刻本《妙法莲华经》卷一引首的两侧题记上,断定了这批文物入瑞光塔第三层天宫的时间为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十五。经首题记还描绘了11世纪的第17个年头的这一天,瑞光寺院中的僧众和信徒虔诚地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佛教仪式,以庆祝瑞光塔的第三层竣工。


环顾展厅四周陈列的文物,气韵生动,精美绝伦,令观者如聆听一曲无比优美的梵呗旋律。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博物馆中第三件国宝级文物——五代秘色瓷莲花碗陈列在一楼展区的北面展厅。


秘色瓷作为越州青瓷的顶级产品,一直被世人视为古陶瓷中的珍品。它捩(liè)翠融青的温润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但是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关于秘色瓷的文字有限,因而使得秘色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所谓秘色瓷,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曰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后来,人们发现了晚唐苏州隐士陆龟蒙描写的《秘瓷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位甫里先生一生从未做过大官,一直在吴淞江边过着农耕的清贫生活。由此可知晚唐时期已经有秘色瓷,并且走进了苏州寻常百姓家。于是又有人倾向于日本古陶瓷研究者的观点:“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这件五代时期的秘色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组合而成,通高13.5厘米,碗口直径13.9厘米,整体做莲花状浅浮雕突起。釉色滋润内敛,釉面青翠,光亮如新,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1994年,它被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秘色瓷讨论会”上,众芳竞美,这件秘色瓷莲花碗独领风骚,被专家们公认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而这距离它出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8年。


1957年5月15日,当它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虽然在场的专家云集,但是由于对秘色瓷的认识有限,竟没有一位专家能够确定它的身份。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了14件秘色瓷,秘色瓷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重视。


在存世的秘色瓷中我们很难找到两个或者一批釉面相同的器件,但秘色瓷的制作工艺和施釉方式代表了越窑的顶级水平却从未受到过质疑。


虎丘塔出土的佛教文物除了秘色瓷莲花碗外,还有经箱、经箱外石函、经卷、刺绣经帙,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钱币,铁铸金涂塔和石函、铜佛像、檀木雕三连像等。这些文物都是工人在抢修虎丘塔的施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宋画斋】沿着走廊漫步,犹如穿越千年的苏州历史。走廊一侧与室内展厅相对的是一个室外展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草堂戏墨(宋画斋)。这座宋代风格的茅庐庭院反映了贝聿铭先生“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


宋代的苏州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苏州现存的宋代建筑极其稀少。复制这间宋代茅屋,只能从古人留下来的画和资料中寻找摹本,这也是“宋画斋”一名的由来。


贝聿铭先生要求宋画斋的每一种做法都要有依据。老先生与东南大学古代建筑教授朱光亚先生达成共识:宋画斋应该是一间“调素琴,阅金经”的陋室,“不能繁复,要简单。越是简单的、朴素的、自然的,就越是美的”。


宋画斋分茅屋和庭院两大部分。茅庐内的横梁、柱子、椽子等都用粗细不同的梓木,“剥皮,略微加工”而成。墙面使用了编竹夹泥墙的传统工艺。即将竹木等编扎成篱笆,外面敷上墙泥。而墙泥则用黄泥、石灰、麻丝等混合而成。茅庐地坪铺就方砖,方砖下用高40厘米左右的空缸做垫脚,缸与缸之间用黄泥、石灰、木炭等做填充物。方砖就平铺在空缸上,穿上木屐行走其上,会发出回响。


茅庐屋顶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的。这种红茅草生长在沼泽中,耐潮,经过处理后可20年不腐败。但是在实际铺设茅草顶的时候,要达到防水的要求,茅草要铺20厘米厚。贝聿铭先生看了效果图以后认为屋顶太厚重,与茅庐的高度不成比例,于是采用了朱光亚先生的建议,在茅草屋顶中间夹了一层现代防水材料,以减薄屋顶厚度。


茅庐外的庭院只有几枝修竹,灵璧石的天然桌和卵石的天然椅,一切似不做修饰,却朴素简雅,极富韵味,如一阕清朗的宋词悠然吟唱。


将建筑物作为博物馆的展品,也许不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首创,但是,新馆备受关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却与建筑有关。毕竟设计新馆的是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苏州人。



【从中庭往出口处】我们漫游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时,可以从一些细节发现这位阔别家乡73年的苏州老人心中的中国情结、苏州情结。新馆色调以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不高不大”,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饰深灰色的屋面和墙体边;中部延续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苏州园林风格,粉墙为纸,山石(山东产花岗岩)为绘,成就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建筑庭院造景设计中提炼沿用了传统园林中假山、亭台、竹林等元素;还从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嫁接了一枝,设计了一个供参观者休憩的紫藤园。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传世之作,新馆的“新”体现在了创作的“新”——用现代的材料做成现代建筑。新馆沿用了贝聿铭先生“让光线来做设计”的设计理念,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保证每个展厅都有空气,都有充足的空间和自然光线;保证展厅恒温恒湿。所以新馆中几何形的窗户取代了传统花格窗;现代钢结构取代传统的门窗木构材料;用石材取代传统屋面上的小青瓦,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木构架相结合,让光线的层次变化,妙不可言。


新馆的设计清新雅洁,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又创造性地延续了苏州园林的儒雅,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几何造型、结构精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也是城市精神的展望。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平江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融为一体,与周边的园林等诸多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走廊。不管是与老馆比肩而立的相得益彰,还是与历史名园的遥相呼应,都表现了一种文化在历史和现代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


平江历史街区01景区概况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护城河、西临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全晋会馆),苏州评弹博物馆,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以及至今还保留着的古城墙遗址。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至今,区域内的居民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平江历史街区作为苏州古城历史街区的代表获得2005年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并被国家列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平江路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游览时间1.5小时。


02各景点介绍


【景观石处】这上面镶有两块中英文奖牌。它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奖的历史街区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曾对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做出这样的评价:“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碑亭】这座碑亭是我们在2007年为迎接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而建造的,采用具有江南地域风格的建筑造型,内有我国最早的一幅城市规划图《平江图》的复制品。


《平江图》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苏州郡守李寿朋所制,因年代太久,图碑模糊,1917年再次深刻,现存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文庙)。该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详绘城墙、护城河、吴县衙署和街坊、寺院、亭台楼塔、桥梁等各种建筑物,其中桥梁多达359座,庙宇、殿堂250余处。该图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请大家看图上这块区域(指向平江历史街区区域),这块区域就是近千年前平江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格局,我们可在碑的背面看到现状图。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平江历史街区现状图,平江历史街区虽和苏州古城一样经历了千年沧桑,但仍然保持了旧时的面貌。将其现状和《平江图》对照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区域内街巷、河道的分布和《平江图》的标示大体上是一致的。宋代平江城这张精妙绝伦的“双棋盘”,在这里留下了完整的一角:东有城墙残垣,勾勒出古城的一段轮廓线,纵向有护城河、平江河,横向有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二纵四横”的河网。小河两岸,视线所及都是高低错落的旧宅老屋,让人看到数百年来苏州人生活环境的原貌。


2002年为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以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领衔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为指导,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工程,加快完善停车场、接待中心等交通组织体系,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思婆桥】桥是体现平江历史街区风情的重要景观,又是街区的历史见证。平江历史街区范围内原有桥梁29座,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18座,在平江路上保存有古桥13座,是苏州城内古桥最集中的区域。这些桥大多有800年以上的历史,而其名称和位置在宋代《平江图》上都能一一对照。


我们看到的这座桥名为“思婆桥”,原名“师婆桥”,因为在我们苏州话里面,“思婆”与“师婆”同音,讹传所致。在唐代,桥西有一座叫“资福寺”的尼姑庵,尼姑俗称师婆,这座桥也跟着改称“师婆桥”。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桥上有用武康石做成的桥台排柱和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从它们的材质、结构和雕刻来看均为宋代遗物,由此可以证明思婆桥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董氏义庄】大家现在看到河对岸,墙面斑驳、略微倾斜的建筑为董氏义庄,现为特色酒店平江客栈所用。义庄主要任务是春秋祭祀祖先,维修坟墓,纂辑族谱,以义田收租赡养族人之贫困者。古时候,苏州形成了一种“义庄”文化,光在我们平江历史街区范围内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义庄就有八处。在这座干挂青砖建筑的南面,就有一处保存完好的董氏义庄大殿。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破旧墙体,基本上都是原来面貌,为了保持原真风貌,在危墙之内加了钢架结构支撑,当然比砌一堵新墙要贵上几十倍。一会儿我们去平江客栈内参观时,会看到它的内部架构。



让我们参观一下由香港太平绅士王敏刚先生花了两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特色文化酒店——平江客栈。平江客栈是由姑苏古老民居改建而成,原是明朝望族“方家大宅”。客栈内的房间依据苏州传统民居布置,木梁瓦顶,回廊小苑,临河而居,清幽恬静,典型的江南民居格局。平江客栈既古朴又现代,51间客房风格迥异,提供舒适、独立的冷暖气调节系统以及独立的浴室。现在已经成为平江路较为重要的住宿设施,对游客深入了解苏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钮家巷口】钮家巷东起平江河,西至临顿路。在西面钮家巷3号,有潘世恩故居。潘世恩为乾隆年间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拜太子太傅。据史书记载,潘世恩一脉称为“贵潘”,在清代中晚期,“贵潘”家族中共有32人金榜题名,其中状元1名,探花2名,可见其门第显赫。在钮家巷3号故居中有一处保存完好的纱帽厅。太平天国后期英王陈玉成来苏州会见忠王李秀成,就下榻在纱帽厅。


悠久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平江历史街区被誉为苏州古城的一张名片。此地先后接待了尉健行、李铁映、刘延东、华建敏等国家领导人,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演员刘嘉玲也是这里的常客,陈道明、王姬、韩雪、苏有朋等都在这里拍过片子。他们都对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措施表示赞誉。为实现保护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2005年全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主要引入以文化为龙头的休闲旅游产业。目前,有平江客栈、明堂青年旅舍、筑园建筑会所、法国艺术桥画廊、当代艺术之窗、伏羲古琴馆等。经营内容包含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咖啡厅等。


在明确古城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2005年平江河上开通了手摇船水上游线路。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到商贸中心观前街、交通动脉干将路,都可以乘船抵达。


【肖家巷口雪糕桥】这是一座保护整治中恢复历史原貌的廊桥,名叫雪糕桥。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呢?这里有一个关于孝子的故事,古籍《二十四孝》上就有记载。孝子姓张,家境贫寒,平日靠做小生意谋生,他母亲已是古稀之人。孝子每天做好生意总是到观前街黄天源买块松糕给母亲吃。但这年腊月,连续下了数十天的雪,小生意做不成了,家里断了粮。偏偏娘亲又生了病,躺在床上嘴里嚷着要吃糕,孝子只好出门想办法,走到桥边被雪滑了一跤,啃了一口雪,虽说冰凉透心,但却觉得有丝丝甜味。于是孝子灵机一动,抓了两把雪,用力摔打结实,捧了块雪糕回家献给了老娘。老娘吃在口里,凉在心头,连连说:“好糕,好糕!”说也奇怪,有病的老娘,吃了雪糕,病就好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民众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这座桥称作雪糕桥。雪糕桥桥西这条巷叫肖家巷。大家知道,苏州在三国时原为吴国所在地,相传东吴大将军周瑜就在这条巷里出生,所以原来这条巷叫将军巷。后来有居民在造屋时挖出一古碑,碑上刻着南北朝时一位肖姓人土的墓志铭,巷名就改作肖家巷。


【昆曲博物馆】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张家巷,这里原本有条中张家河,后在城市改造中被填平。为了恢复苏州水乡风貌,沟通环古城河和平江河的水上旅游线路,苏州市委、市政府已决定重新开挖中张家河。


这座古建筑叫“全晋会馆”,也就是山西商人在苏州的聚集地,现在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所在地,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博物馆(全晋会馆)本身就是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装饰十分精美,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戏台和精美绝伦的堂名担,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积庆桥口】由于平江历史街区文化历史十分浓厚,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同样为之倾倒。平江路上就有好几家外国人投资的文化企业。如加拿大籍客商投资修缮的旅游度假酒店,法国艺术桥画廊等。积庆桥边有一口古井,名为“万斛泉”,是清光绪年间由自治局开挖,后被居民覆盖,在平江路保护整治工程中发现,被保护了起来。



【礼耕堂】礼耕堂具有约300年的历史。我们前面说过,钮家巷有一处潘世恩故居,那是“贵潘”,而这里就是“富潘”的故居了。主人为安徽富商潘麟兆。原先是五路六进,7500平方米,现修复了1/3三路五进,2500平方米。“富潘”主要是做进出口生意的,生意做到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据老一辈人讲,袁世凯的女儿嫁到潘家,陪嫁队伍一直从观前街、大儒巷,排到这里,声势特别浩大。潘家除进出口贸易外,在苏州还拥有很多店铺、作坊、房地产。苏州老字号黄天源、瑞福祥都曾是这家的产业。礼耕堂于1982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一个私人会所。


【青石桥】这座桥名叫“青石桥”,桥身全部用青石砌成,桥洞为正圆形。一般游客都喜欢站在对面的积庆桥上对着青石桥取景,人站在青石桥顶,正圆形的桥洞倒映在水中,水、桥、人浑然一体,桥上有人,水中有影,一派江南意境。


【南石子街】前面我们讲过“贵潘”,这条巷8号就是潘祖荫故居。潘祖荫是潘世恩的孙子,清咸丰年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爱好文物收藏,被誉为“海内三宝”的西周青铜器的辉煌之作—一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潘家便收藏有大克鼎、大孟鼎两件。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采取了许多残酷的手段,包括长期派特务驻扎在南石子街8号,想要得到这两件宝。但潘家的后代却把这两件国宝深埋在地下保护了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挖掘出来,献给了国家。现在这两件国宝由上海博物馆保存。



【小新桥】大家都知道周庄的双桥十分著名,可在我们平江路的中部,百米的范围内就排列着三组双桥,现在在大家眼前的就是由南向北第一组:众安桥与小新桥。向北40米就是第二组双桥:通利桥和朱马茭桥,再向北60米就是第三组双桥:胡厢使桥与唐家桥。而每一组双桥都有着它们脍炙人口的故事。双桥也叫“三步两座桥”,是水网密布的江南特有的景象。


小新桥又名新桥,这座小桥下面的河就叫小新桥河,这条河向东流180米,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耦园。


现在请大家走上众安桥。这条巷叫作悬桥巷。为什么叫悬桥巷呢?因为明朝末年巨奸魏忠贤在巷里建过生祠,供人祭拜。当时全国反声一片,到处都有人烧砸魏忠贤的生祠。为了安全起见,在西面建了座悬桥,白天把桥放下来,晚上把桥吊上去。


悬桥巷里的名人故居真不少!有现代中医名家钱伯渲故居,有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故居——顾家花园,都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个人大家一定知道,叫洪钧。洪钧是清朝同治年间状元,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就是现在的外交部部长。当然大家也一定知道洪钧带着赛金花出使欧洲的事情啦。


【通利桥】现在第二组双桥又映入我们眼帘,它们是通利桥和朱马茭桥。通利桥是宋代遗物,两边的桥台不同,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远远望去有一种不对称的美。当然,这样的构造并不是专门为了赏景用的,主要是因为这里既是两河汇流处,又是两桥直角相连的地方,将西引桥延长,在桥畔形成河湾,方便船只停泊、转弯和掉头。所以河的西岸又有宽十余米的河埠,而东岸两桥相交的地方也有宽1米余的河埠。


以前在通利桥桥孔中有一段宋代石刻,记录了曾出资修复众安桥和朱马菱桥的官员、百姓,以及主持修路筑桥的僧人,由此看来,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总能得到大家的爱戴和纪念。


东面这条临河小巷叫大柳枝巷,其实它原来的名字叫“大柳真巷”,它和一位姓柳的贞烈女子有关,而“朱马茭桥”则和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的马队将领有关,这位将领姓朱,而马吃的干草也被称为“茭”。桥东有条石人弄,传说是为了纪念岳飞的侍卫王横而得名。


【丁香巷】来到丁香巷,大家一定会想起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胡厢使桥】这就是第三处双桥:胡厢使桥和唐家桥。


大家看桥上的字“重建胡厢使桥”,桥两侧桥柱上还能模模糊糊地看出一边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另一边是“元和县”等字样。以后虽经过整修,但是桥的构件原封未动,因此说这座桥是原原本本的古桥。


再看我左手边这条沿河小巷。巷口有八角亭,有紫藤棚,是巷子里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巷子里干净整洁,沿河而居,风景如画。充分体现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这条巷叫“胡厢使巷”,不是恋人相思的“相思”,是“厢使”。“厢使”是宋代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武警支队队长的官衔,巷里曾经住过一位姓胡的武警支队队长,因此称作“胡厢使巷”。当然,巷里也有恋人相思的故事。我国最早的体育故事片《女篮五号》,就是在这条巷子和前面大新桥巷拍摄的。另外,江青的第一任丈夫唐纳的故居就在胡厢使巷的东面。


【汪氏义庄码头】我们已经来到平江历史街区的北首。平江河在《平江图》上以及古文献里又被称为第四直河。在唐代的时候,诗人白居易曾担任苏州刺史,后来,他又到扬州去当剌史了,虽然扬州景色如画,但他还是在“扬州驿里梦苏州,梦见苏州水阁头”。今天,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平江历史街区也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或许你们将来也能梦见这条流淌了千年的平江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