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导游词:江苏无锡(11—14)
【故居*门厅】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进——门厅。中间悬挂的是陆定一同志的亲笔题匾,这屏风上刻有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撰写的纪念文章。【故居*轿厅】
这里是第二进——轿厅。堪称“一介布衣,千古奇人”的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七日,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自幼便立下了“穷五岳”之志,从22岁开始出游直到53岁鸡足山病归,足迹踏遍我国今19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黄果树瀑布,发现了茶陵麻叶洞,发现了长江正源是金沙江,提出了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三十多年间,他一路走来,就破壁枯树下,即燃脂拾穗记之,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更为可贵的是他开创了世界岩溶地貌研究的先河。他研究的喀斯特地貌要比西方学者早150多年。徐霞客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可以用四个精神来概括,那就是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故居*正厅】
这里是第三进——正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客厅。崇礼堂及对联由沈鹏题写,内容是徐霞客的名句“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当年是徐霞客自勉自励的句子,如今也成了后人对徐霞客的称颂和赞扬。上联写徐霞客的精神千古流芳,下联写徐霞客的品格像梅花一样,是清高和洁雅的象征。【仰圣园】
2001年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江阴市人民政府拨款建成了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仰圣园。该园位于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并将两者连为一体,形成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具有一定规模的徐霞客故里景观区。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湖面开阔,体现了徐霞客故乡地处江南水乡的特点。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追求文气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人文气息。首先看到的这块屏风,正面是毛泽东讲话“我很想学徐霞客”,反面是黄道周(徐霞客友人)对徐霞客的评价“天下骏马骑不得,风霄雪尾走白日。天下畸人癖爱山,负铛泻汗煮白石。江阴徐君杖履雄,自表五岳之霞客”。而“徐霞客游记碑廊”就镶嵌于曲廊之中。碑廊集中展示了《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由启功、沈鹏等为代表的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共132个条目135块碑刻,书体以小字楷、隶书为主,兼及草、篆。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徐霞客游记碑廊是《游记》的精选本,是“会动”的《游记》,是赋予了艺术生命的《游记》。它与明代的《晴山堂石刻》古今合璧,互相辉映,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文化瑰宝而流传永久。【晴山堂及晴山堂石刻】
徐霞客故居文化最为深厚的当属晴山堂及晴山堂石刻。晴山堂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六月,徐霞客35岁时,徐母王氏身患重病,长久不愈,徐霞客四处求医,后偕同族人徐芳若入浙,过江山县清湖至福建兴化府之九鲤湖,于九鲤湖之西,见有仙祠,便问母寿,祁梦祠中,结果乃“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谶语。第二年,徐母的病经治疗果见转好,他就于当年为祝母寿而建了新的堂舍,并请人绘制了《晴转南山图》,题堂名为“晴山”,这就是“晴山堂”的来历。晴山堂建成不久,适逢徐母八十大寿,徐霞客又邀四方文人墨客如董其昌、黄道周、高攀龙、王思仁、张大复、陈继儒、陈仁锡、陈函辉等题诗作图,共庆母寿。【徐霞客墓】
在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从前马桥中村头东首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土堆坟尖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0.40米,碑顶横书阳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已有近50年的历史。馆内藏品系统地反映了宜兴陶瓷发展演进的轨迹,常年陈列的8000余件陶瓷产品,展示了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巧夺天工的紫砂陶艺。馆舍依山而筑,气势宏伟,集陈列、研究、展览、旅游、购物、制作和陶艺学术交流于一身,是目前我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陶瓷博物馆,并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明代的时大彬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人,后人提起他的作品赞不绝口,“千奇万状信手出”被推崇为“明代良陶让一时”,其代表作有“大彬款如意纹盖三足圆壶”、“大彬款紫砂圆壶”等,对紫砂壶发展功绩非凡。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他作品的题材和形制之广,大大超越前人,包括壶、杯、瓶、盒,多达数十种,“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技巧之娴熟”为他前后左右的同行所不及。其代表作有“浴后妃子壶”、“南瓜壶”、“包袱壶”、“束柴三友壶”等。其次,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也都是当时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多种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陈曼生对壶艺有超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制壶名家杨彭年和才子陈曼生合作创作,对后人制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以几何形为主,尽量超出大的空间,展示文人书法,文人的诗、书画,开始成为紫砂壶装饰的主要形式,文人气息浓厚,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内涵,应该说,到了陈曼生,紫砂壶才完成了它所承载的全部美学价值,从而迈进了高雅的艺术殿堂。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紫砂工艺又一次获得新生,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紫砂艺人,如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蒋蓉等。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市场的热衷,又涌现出一批新的壶艺名家,如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周桂珍、吴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