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淮安导游现场考试导游词(1—7)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吴承恩故居、

河下古镇、

淮安府署、

清晏园、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境内,位于镇淮楼西路驸马巷7号,属周恩来故里景区之一。

周恩来故居是周恩来12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清宣统二年(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1978年9月,经保护、修缮将故居恢复到周恩来离家去东北时的原貌。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周恩来故居总占地面积1987.4平方米。 [1]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2] 故居宅院系清咸丰(1851年—1861年)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镇民居建筑风格。 [3]

1988年,周恩来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1996年,周恩来故居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 2005年,周恩来故居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 2015年10月,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

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周恩来一直没有回来过。他多次要求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

1973年,周恩来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1.不准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把故居按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

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 

2002年,在邓颖超逝世10周年之际,在周恩来故居北侧新建了“邓颖超纪念园”,门匾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住房,继母和乳母住房,周恩来出生的房间、读书房、他提过水的水井和浇过园的菜地;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

西院大门向南,面临局巷。三进一十九间房屋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图片和实物,还有中外名人学者礼赞周总理的诗词书画。

故居宅院系清咸丰(1851年—1861年)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具有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城镇民居建筑风格。

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周劭纲(旧社会小职员)和母亲万氏十二姑(清江浦)的居室。格扇的门窗上糊着洁白的绢纸。东厢房便是周恩来的诞生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东边这间屋子里。房内陈设简朴,床上打着补丁的旧被褥。堂间内置周恩来青年时代铜像一尊。

向正屋天井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是童年周恩来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

在亭子间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

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乳母蒋江氏在菜园里学会了种瓜、种菜、种向日葵等。

后院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后院内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加上新栽的各种花木,四时葱绿。后院还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榆树,一棵是观音树,都已经100年有余,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周恩来故居门前,有一条凿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的文渠。童年周恩来曾与表姐龚志如多次步下石阶,登上小船,到河下镇,接触并了解民间风情。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说:“我的学问不少是读民间文学得来的。”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纪念馆导游词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古城淮安北门外夹城内的桃花垠。距离周恩来故居约两华里。馆区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总面积有三十五万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为水面。岛上建有主馆和附馆,总建筑面积为3265平方米,其中主馆1918平方米,附馆1345平方米,是由南京大学齐康教授负责总体设计,整个建筑既考虑到我国民族传统风格和本地特色,又注意吸取当代建筑的先进技术。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象征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主馆高26米,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高度。主馆呈四方形,内八角。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着我们中华民族。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着周恩来生前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64年和1975年四次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这不仅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遗嘱。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四坡屋顶,看上去可使人联想起古老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寓含着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四根柱子支撑四坡屋顶的造型还像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待渡亭。周恩来1910年离家赴东北时曾在运河边的待渡亭候船,然后登舟北上。以待渡亭的形状作为他的纪念馆寓意周恩来从淮安待渡亭走出,最终又回到了他的故乡。
主馆分三层。底层为陈列厅,里面以丰富而详实的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来展示周恩来总理光辉灿烂的一生。沿南边51级台阶就来到了二层瞻仰大厅。周恩来1921年23岁时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年正好是51岁。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座像一尊,连基座高4.7米。纪念厅的蓝色天棚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到四米多高的汉白玉坐像上,像的四周由鲜花、长春盆景簇拥,寓意着周恩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三层为观景台,远眺可望古城和馆区风景。如果从上往下鸟瞰,则可见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型,寓意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之意。附馆建筑呈人字型,面对主馆呈拱卫之势,体现了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附馆共两层,二楼主要是办公用房,底层设有名人字画厅和影视厅。字画厅陈列展出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书画大家为周恩来纪念馆捐赠的书画作品,影视厅主要放映周恩来生平业绩的影视片。
主馆前的广场上,半圆形的草坪上有一圆形水泥平面,广场如半月,圆形的水泥平面似一轮红日,寓意周恩来光辉业绩与日月同辉。与纪念馆正面隔湖相望的是瞻台,其和主馆、附馆在一条中轴线上,它由廊亭和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剑碑各由四根柱子组成棱形剑头,看似无形胜有形,寓意周恩来的精神、品德、业绩如丰碑永远地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纪念馆两侧通过两座桥与入馆道路相连,东侧连接清扬公路,西侧直通城区,可以到达周恩来故居。纪念馆主馆为花岗岩贴面。色彩简洁明快,外观庄重肃穆,与四周的清波绿水交相辉映,象征着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操。另外,整个馆区占地五百多亩,其中五分之四是水面。周恩来12岁离开家乡,为了寻求真理,操劳国事,一直未能回故乡看上一眼,涟漪的湖水寄托着故乡人民对他的思念之情。
周恩来铜像广场上的周恩来铜像高度为7.8米,其中底座3.6米,像身高4.2米,总高度寓意伟人周恩来走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基座上“周恩来同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由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12月31日题写。铜像的设计者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守仁教授,由南京晨光机械厂负责铸造,重量两吨多。其姿势取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的风范。
仿西花厅是经中共中央批准,江苏省委省政府向周恩来百年诞辰的献礼工程,它是1997年1月19日奠基开工,1998年3月5日周恩来百年诞辰时建成对外开放的。它和湖对面的剑碑、半岛上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的铜像建在同一条轴线上,建筑面积有六千多平方米。周恩来是1949年9月住进西花厅的,一住就是26年。1976年和1992年,周恩来、邓颖超这两位伟人相继去世后。经中央批准,在周恩来百年诞辰时,在他的故乡淮安仿制了西花厅,再现周恩来生前工作、休息和会见国宾的场景,陈列周恩来生前的遗物,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瞻仰凭吊。前客厅是周恩来当年会见外宾、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仿西花厅院内由西向东依次是周恩来的活动室、办公室、总理卫士值班室、后客厅、邓颖超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和周恩来卧室,两边厢房分别为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周恩来亲属和烈士子女的用房。仿西花厅是经中共中央批准,江苏省委省政府向周恩来百年诞辰的献礼工程,它是1997年1月19日奠基开工,1998年3月5日周恩来百年诞辰时建成对外开放的。它和湖对面南边的剑碑、半岛上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的铜像邓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占地约一公顷多,建筑面积有六千多平方米。周恩来是1949年9月住进西花厅的,一住就是26年。1976年和1992年,周恩来、邓颖超这两位伟人相继去世后,他们都留下遗嘱,不要保留他们的故居,而要交给公家使用。经中央批准,在周恩来百年诞辰时,在他的故乡淮安仿制了西花厅,再现周恩来生前工作、休息和会见国宾的场景,陈列周恩来生前的遗物,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瞻仰凭吊。仿西花厅的上层是仿制北京西花园的第三进园子的全部建筑,也就是一方四合院。处于最前边的主建筑就是西花厅,也就是北京“西花园”的主建筑。它是周恩来当年会见外宾、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后排由西向东依次是周恩来的活动室、办公室、后厅会客室、邓颖超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和周恩来卧室;周恩来办公室门前的一小间是当年总理卫士值班室;两边厢房分别为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的用房。
馆区建筑都由花岗岩外贴面,地由青灰水泥方砖铺盖,全部采用青、白两种颜色,象征周恩来一生两袖清风、清清白白。
今天,周恩来纪念馆已成为举世瞩目上、万众敬仰的丰碑,开放十多年来,已接待了近千万中外宾客,桃花垠重现了昔日的辉煌,处处留下了怀念伟人的游人足迹。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坐落在淮安市美丽的大运河畔,这里是周恩来6-10岁生活学习的地方。
周恩来雕塑广场是1998总理诞辰100周年之际新建。浮雕是汉白玉做成,雕塑的基座选用青灰色的花岗岩,与洁白的汉白玉相衬,象征周总理一身清白,高风亮节的品质,浮雕的基座南面距浮雕1米,东西两边0.8米,北面为0.9米,寓意是周恩来同志于1898年诞生。在总理的身后用他生前最喜爱的梅花作背景,寓示着他有寒梅一般的品格。浮雕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镌刻着周恩来青年时代著名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显得古朴、庄重。
雕像的右后是正门,门匾上李鹏总理手迹写着“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进了门是读书旧址的第二部分――私塾馆。周恩来1898年3月5号出生在江苏淮安,1904年,周恩来6岁时,随父母、嗣母与两个弟弟由出生地搬住当年清江浦外祖父万青选家读书。外祖父万青选曾经担任清江浦三任的县令,外祖父家当年叫万公馆,与陈家花园私塾馆相临。当时和周恩来一起在私塾馆读书的还有周恩来的两个弟弟和表妹万怀芝、万芳贞等人。一年后,周恩来等人又到陈家花园私塾馆入学,师教和母教结合,周恩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周恩来童年时期在淮阴生活了4年,他在这里接受早期的启蒙教育,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恩来经常到外祖父书房,阅读起《西游记》等。《西游记》是恩来读的第一部小说,其中的神话故事,既开阔了他的思路,更使他明白了为探求真理不畏艰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道理。
周恩来童年故居与私塾馆只隔了一条石板街,故居一共14间,当年周恩来全家住在外祖父家,周恩来母亲万氏认为常住人家也不好,在买彩券中了头奖有了钱后,就租了这所房子。粗壮繁茂、枝叶婆娑的腊梅,周恩来当年曾亲手浇培。每到腊月,花蕾绽放,傲霜怒雪,院里院外,香气袭人。这腊梅花瓣呈黄色,人们习惯称它是“一品梅”。一品梅以寓总理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著名书法家谢冰岩先生曾作诗一首:“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
周恩来父母居室,中间墙壁上悬挂的是周恩来外祖父的书法墨迹,大红洒金的中堂是篆书“寿”字,两边的对联也是篆书,内容是:“明月照清兴,好风来故人”。两侧墙壁上挂的是梅花四屏。东侧房是周恩来父母的卧室,因为周恩来父亲一直在外地做事,所以平时只有周恩来母亲万氏居住。西侧是周恩来父亲的书房。生母万氏贤慧、善良,很有办事能力,常常担当调解家庭纠纷的角色。
1907年,生母万氏生病,这时,周家已经靠借债度日,家境十分困难。在湖北做事的父亲已无钱寄回。恩来只好典当衣物为母亲看病,他几乎每天要到当铺典当,到药店买药。
生母万氏病情越来越重,恩来每天都要为母亲熬药、喂药。不久,万氏便离开了人世。周恩来不满周岁时,他的小叔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家为了“冲喜消灾”,将幼小的恩来过继给了周贻淦。可是这样也没有挽救小叔的生命,两个月后他便病故了,嗣母陈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有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书画诗词,无所不通,她在恩来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让恩来很早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薰陶。万氏去世后,嗣母陈氏也因肺病卧床不起,病入膏肓,1907年冬天,嗣母陈氏就在这间房屋离开人世。刚刚10岁的恩来在一年中失去两位母亲,十分悲痛。
西墙壁上挂的是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的一篇日记《念娘文》:“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好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了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二十六,那时候母亲才十五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去世已整整十年,不知还想着有我这儿子没有。”西侧的这间厢房,是周恩来童年乳娘的房间,乳娘蒋江氏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朴素、勤劳、仁爱的品质,对童年恩来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喜欢放风筝。周恩来从小就十分勤劳,喜欢帮助家人做事。清晨他总是将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周恩来童年的书房,里面是恩来晚上读书的地方,外面是恩来玩耍的地方,有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在这个桌子上拼字块,他们最常拼的就是“锄禾日当午”这首诗,恩来天资聪颖,总是拼得最快。
由于父亲在外地做事,没有生活费寄回,两个母亲又先后去世,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在清江浦难以维持生活,1908年初,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乘船顺着大运河返回淮安,结束了在清江浦的4年生活。周恩来在这里接受早期的启蒙教育,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形成最初的世界观,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淮安吴承恩故居导游词

吴承恩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家喻户晓,名扬中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安徒生。
吴承恩故居景区是由故居本体、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吴承恩生平陈列厅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它是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及纪念吴承恩的场所,是全球首部立体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拍摄基地。总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20平方米。这是由63间房屋和许多亭台轩阁、假山池塘所组成的明代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客厅前甬道];下面我们首先来参观《西游记》的诞生地---故居本体。故居本体是一组典型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由门厅、三进正屋、厢房和后花园组成。
请看这一片苍翠的竹林。幽雅宁静,反映了主人超凡脱俗的品味和风范。
[客厅];这里是吴承恩故居的正厅。此客厅是吴家的主堂屋,是举行喜庆婚丧大典和接待至亲宾客活动的场所。
厅前廊柱上的楹联是:“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吴承恩一生的文学成就和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
厅正中安放的这尊头像,是由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著名专家贾兰坡,也就是复原北京猿人头像的那位专家根据吴承恩的头颅骨和明代人的装束复原的,科学地再现了吴承恩生前的相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塑像中,只有这一座是根据逝者的头骨“复原”而不是根据想象创作的。
大家请看,先生面部肌肉略显松弛,但精神矍铄;神态略显冷峻,显示出他性格倔强和一种与世俗抗争的精神;颦眉凝神,好像已经与他笔下人物一起遨游在神话的境界中。
请看上面这块“射阳簃”匾额,它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淮安在西汉(公元前117年)最早设县时曾叫“射阳县”,古代文人都喜欢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出生地为号,因此吴承恩自号“射阳居士”。这块匾是吴承恩的好友、淮安第一个状元沈坤为吴承恩书房题写的。吴承恩为了表示对状元的尊重,并且显示他俩的友情,便把书斋“射阳移”的匾额挂在正厅里。
这幅拓片是一幅关于竹子的图画,很别致。请大家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其实这是一幅竹叶诗画,竹叶诗画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这幅竹叶诗画内容是宋代诗人吴琚的一首诗,大家有没有看出诗的详细内容?诗的内容是:“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音玄)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书房]下面请随我参观吴承恩的书房,也就是他创作《西游记》的地方。这里就是吴承恩的书房“射阳移”。由于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日趋腐败的时期,尽管他满腹经纶,才华过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考中。失望中他决定回家潜心创作《西游记》。淮安地处淮河下游。吴承恩幼时,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传说淮河的水神是一只力大无比的神猴,名叫无支祁,大禹治水时被压在洪泽龟山下,至今仍有支祁井等遗迹。专家考证无支祁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在《西游记》中被吴承恩改写为被如来佛压到五行山下了。吴承恩长大后搜集阅读各种传奇小说和神魔故事,结合中国古代神话和淮安地方传说,中年开始用他那如椽妙笔,将各种形式的唐玄藏取经、唐僧西游的故事,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写了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确有事情,后来,人们逐步加以神化,并写成故事、话本、戏剧,从唐代到明代,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吴承恩以他的卓越的文学才能,将这些故事进行总结、概括和再创造,写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洋洋八十万言的百回本小说。


河下古镇导游词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河下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当时称末口)与淮河相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当时称山阳渎),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后,即于此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后又建坝筑闸,更将闸改为坝。
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调兵运粮。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抗。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河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河下为淮安重要的商埠。
河下有专门的地方志书多种,其中《河下志》即有16卷。据《河下志》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明清时代,这里富商的豪宅甲第连云,与扬州盐商的园林相媲美。有名的古迹有状元楼、魁星楼、吴承恩故居等,还有一批保存较好的名人故居。清代左宝贵的墓也在河下。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传说故事,是全国所有古镇中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明清两代,河下出过55名进士,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齐全。出举人100多人,博学鸿儒司5人。从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御膳房总管、光禄大夫,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其中有一批是当时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河下历代皆有名人:秦汉时有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诗人赵嘏,宋代有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有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围棋国手梁魏今,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等。
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大批商人,纷纷来淮投足盐业,并逐渐定居淮安。到了乾嘉时期,生意鼎盛,商人日益增多,为了联络乡谊,进行商业竞争,他们建立了很多会馆。新安会馆在周宣灵王庙同善堂(今为新安小学旧址)、福建会馆在福建庵(今莲花新村北),镇江会馆在北角楼(今存),山西定阳会馆在竹巷,宁波人的四明会馆在湖嘴街,江宁会馆在中街(今存),江西会馆在西门外运河边。河下北部窑沟,当年盐业兴盛时,居民专门从事搬运食盐。据乾隆《山阳县志》记载,“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东西相距二十里。”
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河下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由于历史悠久,处于南北交往的中心地位,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文楼蟹黄汤包、长鱼宴等。
河下有六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还有佛学文化。建议有关部门景点应向这五方面发展建立。

1. 文化重镇:河下已建成吴承恩故居和猴王世家陈列馆,还计划建状元楼。笔者建议应在河下筹建一个“河下进士陈列馆”,如果该馆能建成,在全国还是首家。也凸出河下是全国进士第一镇。
2. 军事重镇:已建成韩信钓鱼台和漂母祠,左宝贵墓。计划恢复有状元楼,梁红玉祠和公园,左宝贵祠堂,程公桥。笔者还建议建二帝阁,市河桥(建议从河下古镇牌坊市河向东挑到文具厂大门东引水入护城河,在二帝阁对直建市河桥),藏兵洞口遗址,新城西门口城墙遗址,玛长安故居(玛继宗祖父)等。
3. 盐商重镇:已建成“两淮批验盐引所”,计划复建有程公桥。笔者还建议恢复“殷家码头”,“松竹草堂”,汪氏大院等一些会馆遗址。即可说明明清时期河下盐商在国内地位。
4. 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已建好吴鞠通中医馆,对许氏中医老宅挂牌保护。如能在吴鞠通纪念馆再建一个“山阳医学陈列馆”,“河下历代名中医陈列室”,在大门两旁开个国医堂诊所和药店,并对汪氏大院(汪筱川老宅),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进行保护,那就更有特色。
5. 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河下是淮扬名菜第一镇,历代是个消费古镇,富人多,食客多。所以厨艺大师就发明了各种菜肴来满足富人的要求。如文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宴乐的长鱼席,河下篆香楼的玉兰片等,其中长鱼席花样就有108样而名扬海内外,近二年已对文楼进行了修复扩建。笔者建议在文楼旁建个“淮扬菜陈列馆”,在湖嘴大街或茶巷或估衣街再建个专门做河下最出名“长鱼席”的菜馆。同时也建议多开些地方特色小吃,即可吸引本城区食客,也可使外地游客尝尝淮安特色小吃。
6.佛学文化(闻思寺),原名通源寺,大悲庵。闻思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襟河面湖(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烟波浩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环境幽美。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宋时僧人兰盂重新修建,定寺名为大悲庵,清规戒律甚严。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大悲庵数次被洪水淹没,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渐恢复如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再次下江南巡视,途经淮安府河下镇,钦赐寺名为“闻思寺”。

河下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桥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罗家桥等。河下镇内还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保存完好。主要指吴承恩故居、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另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及会馆,如汪廷珍故居、吴鞠通故居、夏曰瑚宅等。当年的私人园林大都已毁。
经过全力打造,河下古镇“一河二街五景”已初具规模。以园林景点、西游记大舞台、梁红玉祠等组成的河下北入口4万平方米古典园林式建筑群建设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河下古镇基本具备了向外推介的条件。楚州区委决定,再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把这里初步打造成古典与现代经典对话、灯光与桨影相映成趣、文化与产业完美结合的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淮安版的“夫子庙”、“周庄”,2011年4月上旬河下古镇全面对外开放。
2011年11月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吴承恩故居是目前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和纪念吴承恩的场所。整个景区由吴承恩故居主体、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吴承恩生平陈列厅三部分组成,占地15000平米,建筑面积3500平米。


淮安府署导游词

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坐落在淮安老城楚州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淮安府署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其规模宏大。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坐落在淮安老城楚州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西路为军捕厅,大门外有石狮,照壁、牌 坊等。 府署内后部,有一园,原名“偷乐园”。辛亥革命后,淮安府署为淮安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一直为工厂占用。改革开放后,江苏经济飞速发展,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已集重彰显。到目前,经过保护性的修缮和周遍环境美化,淮安府署与其前方的总督漕运部院、镇淮楼连为一体, 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古代官衙景区,雄居古城中心。
淮安府署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衙门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现漕运总督部院处)加以修葺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选址,结果选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庙和元沂郯万户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
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西路为军捕厅,大门外有石狮,照壁、牌 坊等。
此外,据地方史料记载,尚有志清堂,在府治后,为宋楚州守臣孙虎臣书额;筹边堂,在府治内,亦宋时建,据说当年“轮奂鲜明,甲于邻郡”。藤花厅后为厨房,厨房工为四桂堂,当为馔堂。
府署内后部,有一园,原名“偷乐园”。知府陈文烛《淮上诗》中有《三月三日 偷乐园》,其序云:“园在公衙后,有亭池、菜畦、修禊之辰,命儿子均圭约其师费以方饮焉。因读丽水终年公壁间碑:‘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张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淮安知府。
他作过一篇《偷乐园记》,记中说:“堂之北有署,署之内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桥,亭之左右有桧、有槐”。“偷乐”之名即他所取,并立匾额于其中,其《偷乐园记》亦刻石其间。天启年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驯,改为“余乐园”。上坂街一酒楼却因袭了这一园名。
淮安府城有着2200年的建城史。清光绪二十四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淮安府城驸马巷内。这里是中国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历代为军事重地,有“铁打的淮城”之美誉,曾并称淮扬苏杭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淮安自古人文荟萃,城内名胜古迹星罗密布,淮安府署作为全国仅存之一的古代府级官衙,更是显其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的淮安府城,为漕运咽喉,商业十分兴盛。城区位于运河岸上,水域广阔,老城的西部和城北都是多水地区,只有城的中部南北一线地势较高。淮安府署就设置在府城中部偏北地区,总督漕运部院设在全城的中部,府学试院、督学部院和山阳县署则设在中部偏南地区,漕运刑部大堂设在城西南隅。居中而指挥,形势有利。
淮安府署曾审理过李毓昌(《天下粮仓》)案等著名案件,文化内涵丰富。关汉卿以淮安府署为题材,编写了戏剧《窦娥冤》。
辛亥革命后,淮安府署为淮安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一直为工厂占用。
改革开放后,江苏经济飞速发展,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已集重彰显。到目前,经过保护性的修缮和周遍环境美化,淮安府署与其前方的总督漕运部院、镇淮楼连为一体,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古代官衙景区,雄居古城中心。


清晏园导游词

清晏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是淮安市唯一保护完好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据《清河县志》记载,清晏园,曾名为淮园、瞻园、留园、城南公园。城南公园名称时间最长,自1991年10月1日起,才又恢复为“清晏园”古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长廊、流水循环往复,四季花繁木盛,秀丽典雅。
淮安是一座古老的水城,市区就有五条河流穿城而过,明清时期就是京杭大运河南北漕运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灈”之誉。淮安也曾因为漕运发达而盛极一时,清代的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署就设立于此。淮安由此也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而清晏园可谓是淮安水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康熙十五年,黄河冲决王营,高家堰决口达三十四处,治理一年多无显效,朝廷决定临阵易帅。康熙从众多人选中调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派他治河。河道总督衙门是驻京外的国家部级单位,河道总督直接受皇帝领导。新任河道总督靳辅感到责任重大,为靠前指挥治水,来到淮安清江浦,以明户部分司公署旧址“凿池种树,以为行馆”,清晏园由此诞生。此后各任河督或南河总督皆驻节于此。康熙四次,乾隆六次亲临这里视河道,查巡漕运。道光十三年(1833)河督麟庆对清晏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咸丰十年(1860)裁撤河督,以漕运总管河务,漕督迁驻于此。
有人说,是大运河的漕运、盐运推动了淮安的繁荣。我想,这话虽对,但不完全,还要加上治水。
“淮”字的组成是“氵”旁加一“隹”字,淮意吉,但离不开“水”。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正像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淮安人对淮河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早在远古时期,淮河就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然而,同样是这条河,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这块土地与淮河结下了千年的恩怨。
清晏园前身是明清两代官衙的后花园,从明朝永乐十五年起,这儿就是明代户部分司,主管天下粮仓,清代河督靳辅从康熙十六年在此驻节,在任期间,靳辅一直没有间断的对清晏园进行扩建和完善。后来此园又经过了历任河督的精心修建,成了府衙后花园。由于淮安介乎于南北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清晏园的建筑风格既具备北方园林之雄伟,又兼有南方园林之秀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这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加之河道总督地位显赫,交游甚广,过往的大小官员及文人墨客,或弃船或下马都能在这里小住几日,因此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名人诗画。嘉庆五年,为了祈求河道安静,便更名“瞻园”改为“清晏园”,“清”代表了清水、清河之意,“晏”代表安静、平静的意思,这也充分表达了淮安人民渴求降服水灾的心理。
清晏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仿古建筑:主要有淮香堂、蕉吟馆、今来雨轩,以及蔷薇园与曲廊、水榭、船楼和谦豫斋等。2、坐落在西北的关帝庙。3、坐落在西南的叶园。4、坐落在荷池北的荷芳书院。5、假山、曲桥类景点。其中的荷芳书院最值一提。荷芳书院原是清代河督靳辅所建的清晏园的一部分,清晏园始建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当时手握数大权的河督驻节清江浦:“凿池种树,以为行馆。”后又几经修建,方具园林规模。荷芳书院是清晏园内最具有特色的建筑,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兴建,后屡经变故,清晏园面目全非,“唯存荷芳书院”。荷芳书院在苏皖边区政府时期,辟为新华图书馆,后因纪念“四·八”遇难烈士,又易名为博古图书馆,近年来重新翻修,复名为“荷芳书院”,门侧楹联仍为旧句: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以荷芳书院周围,是当年河督游憩之所,碑亭和碑廊就建在此处。从这些御制的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艰辛和漕运的情况,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历史文物。在观赏风景、乘艇游弋的同时,还可在园内看到各种书画摄影展览、盆景花卉展览和儿童游艺场等。清晏园是游览者得以心旷神怡的乐园。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入园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晏园的入口――趣园。它采用的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山障法,布置一个既独立又与后面景观相连的小院落,在造园中做到了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变幻无穷,组景层次丰富,以期达到融诗入画的意境,这也让久居城市的游客有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受。
请大家向前看,那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假山是清代著名的园林专家所设计,完全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淮安当时水运发达,太湖石开采后,经过精心的挑选水运至此。大家都知道太湖石以“瘦、透、露、邹”而闻名于世,是堆建假山的上好材料。但现在由于太湖石加强了资源保护,已禁止太湖石,而我们这里有如此规模的湖石假山也就显得尤其珍贵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也都孕育了特殊的含义,充满了遐想的空间。
现在我们进入的这个小门,是河署的后园,也是当时河道总督署衙所在的院落。而前面这座建筑正是有名的荷芳书院。书院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说到书院,这里我要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河督高斌在午休的时候,忽然看见北方一道紫色的霞光,一条金龙乘着霞光向南掠去,落于府衙之侧。高斌一惊,却是南柯一梦,虽然是梦,但是高斌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对于这个梦揣测了半天,联想到乾隆皇帝经常南巡视察,便在池边修建了当时堪称清秀俊美的“荷芳书院”。第二年,乾隆皇帝果然南巡至此,高斌在这书院内恭迎圣驾。乾隆皇帝见此书院非常的高兴,将该园赐给河臣们为“休池之地”。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再次“临幸”荷芳书院,指着四盆黄山松笑曰:也算清、奇、古、怪,而一个小小的园林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实非易事,但是这也更加说明了清晏园有其独特之处。
“荷芳书院”书院的匾额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蒋衡所书,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而高斌请他题字,可见其良苦用心了。匾额经过十多年战火及抗日战争的浩劫,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了250余年。荷芳书院至今仍是清晏园的代表性建筑,其名往往高于园名,文人雅士也常以荷芳书院为题,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形象的反映出了清晏园的原景古貌,也但愿清晏园的好山好水能留给您一个好的心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