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2万字的扬州瘦西湖专业版讲解词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光临古城扬州,游览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我是瘦西湖风景区的导游××,十分荣幸担任各位此次游程的讲解。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景区内最为精华的黄金水道又称作“乾隆水上游览线”,登舟的位置是御码头,是当年乾隆皇帝游览瘦西湖上下龙舟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当年乾隆皇帝的足迹来感受水上扬州的风采。

提起扬州,各位自然会联想到“碧水涟漪,绿杨绕郭”,这里有着“山水环绕,仪态万方”的湖上胜境。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这样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方”。唐代诗人姚合形容:“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荡舟游览自然就成了扬州的一大特色。而如今,人们更是流传着“扬州景色秀,妙在水上游,不作水上游,不算到扬州”的说法。扬州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共十里波光,二十四景,集中了十余家园亭,她就象一条曲折逶迤的绿色飘带,将珍珠般闪光的景点串联起来,展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大家可沿着当年乾隆皇帝的游踪去欣赏美丽的园林风光,聆听关于他的趣闻轶事。

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特别是清乾隆年间,随着商业、手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扬州的经济极为繁荣,加之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促使扬州的繁华达到了鼎盛。扬州的地方官发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大兴土木,依水而建,临湖而筑,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据记载当年两岸数的上规模的园林有上百座。这些园林,因地制宜,构思巧妙,互相衬托,彼此借景,既有着南方的秀美,又兼具了北方的雄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湖上园林风光。

蜀岗——瘦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为五个景区,瘦西湖景区是其核心景区,面积约3000多亩,“乾隆水上游览线”就在瘦西湖景区内,起点便是我们登舟的御码头。离码头不远,殿宇巍峨,规模宏大,是扬州著名古刹——天宁寺,它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公元38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原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为扬州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以后历代均为名刹,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赐名天宁禅寺。到了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先后驾临,使得这座庙宇声名显赫,被列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康熙皇帝“敕赐天宁禅寺”的石碑至今镶嵌在山门正门上方,异然醒目。康熙还作七言诗《天宁寺》:“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可见康熙对天宁寺的好感。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受命于康熙皇帝在此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因此,天宁寺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门前至今尚存的御码头,当年是曹寅出资所建(御码头石碑则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青石所砌的御码头,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仍完好无损,坚固如初,令人想象当年南巡盛景。...



船前行,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园之一的冶春园。冶春园是游人在春暖花开之际踏青赏景的好去处。东岸原为扬州著名的造园家余继之的私家园林,而南岸曾是小苎萝村,王振世《扬州揽胜录》云:“清乾隆年间,其地生长美人,姿容绝世,时人比之西施。故称其地为小苎萝村。”大散文家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里对这一带风光作了这样的描述:“北门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说着……”。冶春园最具特色的要数水榭了,水榭在北岸河水转弯处的地方,分为两组,东榭为草庐水绘阁,取自明末如皋名士冒辟疆“水绘园”之称;西榭为香影廊,取意清代诗人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中的“香影”二字,两榭之间有曲廊相连接,可谓是“以水取胜,动中取静,静而不寂之地”了。扬州人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俗,冶春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馆,过去有诗云:“茶味清芬酒味浓,冶春小憩豁心胸。何如香影廊中坐,只过残秋又到冬。”今天的冶春园依然是一座茶馆,游人至此品香茗,尝细点,或凭窗远眺,或与知己好友举棋对弈,实在是心旷神怡、悠闲自醉的享受。

游船经过问月桥,就来到了绿扬村。绿扬村旧名“绿杨城郭”,过去沿堤花木极多,树梢上有长竿高悬白旗,上面写着“绿杨村”三个红色大字,故有“白旗红字绿杨村”之说。扬州古时便有“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说法,历史上这里的居民也多以种花为业,家家编竹为篱,种植四时盆景花木,养殖各种花鸟鱼虫。如今这里成了闻名的花鸟鱼虫市场,扬州本地人也喜欢闲时来此,购买各种花卉、金鱼、宠物等等。




现在我们的船已到了扬州市盆景园,盆景园以扑朔迷离的古曲园林、雄秀兼备的扬州盆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之特色成为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盆景专类园。盆景园是在古陨园、洪园基础上而建,由“卷石洞天”、“西园曲水”二部分组成。“卷(quan)石洞天”景点,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也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第一个可登岸的景点。门厅上悬挂着书法家舒同手书的“卷(quan)石洞天”四字,此处“卷(juan)”为通假字,通“拳头”的“拳”,即石小如拳,“洞天”是指神仙居住之地。“卷(quan)石洞天”也就是指用拳头大小的石头堆成神仙居住的洞府,由此可见扬州叠石艺术非同一般了。“扬州以园亭胜”,而园亭又以“叠石”胜,“卷石洞天”早在清代就被誉为“郊外假山,是为第一”。设计者十分注重湖石假山形态的浑圆,勾勒出连绵的云态。整座假山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力求凸现卷云飘逸轻盈与浑厚深远的层次。若穿行其中,可领略到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胜景。右首群玉山房,木制旱舫、山水盆景、竹筒滴水,别有情趣;左端薜萝水阁、观瀑听松,如入仙境。

前面的这座岛形似琵琶,俗称琵琶岛。岛上有一座夕阳红半楼,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落山,西山红日半沉,余晕如金,极为迷人。

过了琵琶岛,接着就来到“西园曲水”景点了。“曲水”是取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行曲水以流殇”之意,这是古代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文人将酒杯放入水中,让其顺流而淌,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必须喝酒赋诗。在园林中赏景、饮酒、赋诗备受文人钟爱。因该园在“卷石洞天”景点以西,所以称为“西园曲水”。在这个景区的湖水转弯处,沿水路有明清两代的建筑妙远堂、薜萝水榭、濯清堂、浣香榭。

长廊也是西园曲水的一大特色,水曲曲折折,廊随势造型,起伏跌宕,长廊周围遍布着盆景,这些大小盆景,相互衬托,相互增色,一步一景,景随人移,像一幅幅立体的画,似一首首无声的诗。盆景是浓缩的自然,陈毅元帅就曾评价盆景是“高等艺术,美化自然”。扬派盆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以“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被列为中国树木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即扬派、苏派、川派、海派、岭南派)。扬派盆景主要包括树木盆景、水石盆景、水旱盆景三大类。树木盆景的古韵、水石盆景的清秀、水旱盆景的诗情画意,都集于一园,荟于一处,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此当中最具特色的还是树木盆景,它主要取材于松、柏、榆、杨,讲究剪扎兼备,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突出片片如云、一寸三弯、枝无寸直的特色。扬派盆景的制作讲究借鉴国画和古诗的意境,做到盆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诗,诗中有画。现在此处被辟为扬派盆景博物馆,它与上海的龙华植物园、四川的杜甫草堂、苏州的万景山庄齐名。




船过了“西园曲水”,我们看到的这座三孔拱桥便是著名的大虹桥。它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因围以红栏,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取“彩虹卧波”之意,改红色的“红”为彩虹的“虹”。它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桥揽胜”,亦名“虹桥修禊”。修禊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最初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到水边,用香熏草沐浴,以消除不祥。后来时间固定在三月初三,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游人可游春赏景。刚开始,人们常仿效王羲之修禊兰亭,后来逐渐成为文酒之会。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和诗文,最盛时多达七千余人,编得诗文三百余卷,著名的有曹寅、孔尚任、郑板桥等。在众多的名篇佳作中,尤以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渔洋任扬州司理时,留下的一首《虹桥》最为出名:“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诗中描写的就是大虹桥,如今大虹桥已成为瘦西湖的咽喉。

中国的古典园林以含蓄为美,讲究意境,往往要先抑后扬,渐入佳境,之前所看到的只是这美丽篇章的序幕,戏曲的发展也渐入高潮。船过大虹桥,远处湖山如带,汀屿巧布,桃红柳绿,画舫笙歌,更可见小金山的风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游人步入胜境。《扬州梦香词》说得好:“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系兰桡”。

瘦西湖作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国著名的湖上园林,她历史悠久,文化与自然交融,婉约与豪放兼蓄。在国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异的风采。“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称最为典型的代表。“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约的风姿,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瘦,是一种魅力;瘦,也是一种文化。有人把她比作是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一条绿色飘带,两岸的建筑如同一粒粒晶莹的珍珠,散落在飘带之上。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所谓“长细如绳,阔不过二丈许”,在历史上原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最早见于史书记载是南北朝的《宋书》,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作为一条默默无闻的护城河,如何演绎成今天这个中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的呢?这主要和历史上扬州的经济发展相关。扬州是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昔日的扬州曾几度繁华,可以说是“因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盛”。早在汉代,扬州就是“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出现了许多宫廷苑囿。自运河开通以后,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口,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盛唐时,扬州经济达到鼎盛,超过了成都,位居全国第一,史有“扬一益二”之说。当时扬州人口多达47万,其中还包含了近1万人是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此时,园林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人竟造园林的风气,整个城市如同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以至诗人笔下出现了“天碧楼阁丽”、“九里楼台牵翡翠”的诗句。可见,扬州不仅是全国较早的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园林城市。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扬州的经济再度兴起,尤为典型的是盐业,“扬州盐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历史记载,扬州的官方盐税曾高达清政府全年商业财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扬州八怪”便是形成于这一时期。据记载,乾隆年间扬州的人口多达50万,是当时的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位居第六,其规模和繁华,自然可想而知。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扬州,从而也推动了扬州园林的空前发展。清代的刘大观就曾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当年乾隆皇帝在扬州需行舟前往蜀冈平山堂,这其间的水路行程便是这条保障湖。这引起了扬州盐商的重视,纷纷投其所好,在沿河两岸挥洒万金,争地构园,逐渐形成了湖上园林景观,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个雏形了。乾隆年间的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保障湖的美景后,与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也就是说,扬州这座城市和杭州一样,在历史上都是一个消费城市,俗称“销金锅子”,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但扬州的保障湖和杭州的西湖相比是更为苗条,所以叫“瘦西湖”。一个“瘦”字传神地刻画出瘦西湖的特点。从此,“瘦西湖”之名逐渐著录于书中,通行于世,流传至今。可以说,瘦西湖的妙处就在于众多园林组合巧妙,互为因借,形成了风格协调的艺术整体,同时以湖面作为共同空间,以水相连,因水相通,构成了集锦式的滨水园林群落。瘦西湖全长约十华里,我们引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形容这十华里水路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瘦西湖的水源是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古运河。2001年,市政府投资1.97亿元,引邵伯湖水,完成了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明显地改善了水质。




“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现在我们所看的便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烟花三月之际,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深黄浅白,浓翠淡绿。柳丝婀娜起舞,桃花艳丽缤纷,难怪当年李白会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是描述的春日扬城特有的一种浪漫意境,“烟”也许是指烟雨濛濛,也许是指柳絮飞舞,柳色如烟;春日里漫步于长堤之上,看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确实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扬州宜杨”,现在的瘦西湖也是以柳色著称,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绿杨城郭是扬州”!柳树也是扬州市的市树,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到扬州来,开挖古运河,河道开挖好了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方面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亲手栽了第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称柳树为“杨柳”就是从这里来的。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风”。作为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人是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敌国,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净香园”。此地前湖后浦,当年湖种红荷花,浦种白荷花。现在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种的是扬州荷花名品——广陵红。荷花自古是君子之花,“迎骄阳不惧,出淤泥不染”,烈日之下“映日荷花别样红”,月下却是“淡远似秋菊,清韵若寒梅”。每到夏季,荷塘中阔大的荷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静立在湖面上,如朵朵艳丽的出水芙蓉簇立在荷叶中间,倘若在夏夜泛舟至此,您不仅有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佳境的体验,更会走进“人花相亲,心物相通”的飘渺境界了。如今,“荷浦薰风”岛也是瘦西湖的生态岛,在这里栖息了众多的野生候鸟——白鹭,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边散步,悠然自在,构成了瘦西湖上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近年来,随着扬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新格局。在2004年,扬州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喜获了“联合国人居奖”。这与扬州有良好的人文氛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意识是分不开的。





漫步到长堤的尽头,眼前出现了一座园中园——徐园。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讲究隐秀含蓄,认为一览无余的风景不空灵,没有韵味。所以,徐园在造园中采用了障景手法,它如同一道屏障一样挡住游人的视线,“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扬先抑,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徐园,1915年建于清代桃花坞的旧址上,为祠祀军阀徐宝山而建。(徐宝山,镇江丹徒人,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接着又投靠了袁士凯,最后死于上海都督陈其美的花瓶炸弹,他是一位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诸位请看,门额上有“徐园”二字,“徐”为行楷,“园”为草书,这两个字是由晚清扬州名士吉亮工书写。此人雅号为“风先生”,为人豪放不羁,不愿与军阀结交,自然不愿为其题写园名。乡人便想了一策:“文人好酒”,在中秋之夜邀吉亮工喝酒赏月,酒过三巡,两位乡人请其题写“清风徐来,春色满园”。吉亮工酒兴正浓,挥毫写下了行楷“徐”,待其写“园”时,正巧一阵轻风吹过,酒意吹醒,故将错就错,将“园”绕成草书。原来徐宝山在当地被人称作“徐老虎”,于是很多人觉得“园”的框中极像一草体的“虎”字,认为是当年风先生讽刺徐宝山再凶,也不过是“笼中之虎”罢了!这是扬州民间流传的“徐老虎”的传奇典故,并不一定当真。只是一块匾额上出现两种字体,在中国园林中极为少见,而两种字体又极为和谐,确时是“非得书法三味者不能为之”了。

园林可以分为:住宅园林、寺观园林和祠堂式园林。徐园是一座典型的祠堂式园林,在此也尽显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清秀雅致的特点。园中间一方荷塘,睡莲朵朵浮于水面,若在夏日来此,片片荷叶碧绿青圆,朵朵红莲娇媚可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只铁镬,“镬”是大写的收获的获将反圈旁改为金字旁。根据《铁镬碑记》上面记载,它们是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遗物。因为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水患频繁,古人迷信认为水中有恶龙作怪,铁可以用来镇龙,因此制作了九只这样的铁镬,每只重达三吨。从科学角度上说,把它扣于堤坝上,洪水撞击在它的顶部,向四周散开,减缓了水流的冲击力,起到了保护堤坝的作用。现在疏浚河流时经常发现铁牛、铁钟,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现在看到它们,我们也可以了解,早在1500年前,扬州的冶铁技术就已经相当的发达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厅馆叫“听鹂馆”,是徐园的主厅,它是取自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有许多的厅馆取名为“听鹂馆”。如北京颐和园中有“听鹂馆”,它是当年慈禧太后赏戏和饮宴的场所,而这里的“听鹂馆”是当年徐宝山的飨堂。黄鹂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鸟类,它不仅鸣叫声悦耳动听,而且是春天鸣叫最早的鸟。在古代,人们常常根据其叫声来判断春季播种的时间。园林风光不同于自然风光,它是历史、经济、文化的结合体,缺一便不可成为园林,其中楹联便是园林文化的一种元素。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两副楹联:“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为三阁元老、九省疆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题;“绿印苔痕留鹤篆,春流花韵爱莺簧”则为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所书,道出了春日里鸟语花香的美好氛围。在听鹂馆里面有一副楠木罩阁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整板雕刻,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看似整体,实为三块拼合,只是接缝处理得极为细腻,雕刻的图案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清代扬州的雕刻工艺极为出名,有著名的“扬州八刻”,包括木刻、石刻、牙刻、核刻、骨刻等等,木刻排在首位,眼前的楠木罩阁是现存扬州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绕过听鹂馆,眼前呈现的是绿树红桥。在春夏之际,透过浓密的柳枝,仿佛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在小虹桥上,向西远眺,豁然开朗,扬州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跃于眼中。向东望去,可看到清二十四景之一的“四桥烟雨”楼,若登楼远眺,可同时看到南面的春波桥,北面的长春桥,西面的五亭桥和玉版桥,可贵的是这四座桥的颜色、造型各不相同,特别是在烟雨濛濛之际,四座桥笼罩在雨丝烟雾之中,忽隐忽现,如彩虹一般,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它采用了对景的手法,使咫尺之内不同的桥景展现在游客的眼前,同时又将湖上风光有机衔接,所以乾隆皇帝来时,十分赏识,赐名为“趣园”。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上最大的一个岛屿。山上遍植梅花,又称“梅岭春深”,也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当年孔圣人曾说:“仁者乐(yao)山,智者乐水”,在园林当中,却是山水不可或缺,因为“无山不奇,无水不活”,但是在历史上,瘦西湖偏偏无山,这多少是一种憾事。于是,盐商便开挖了莲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如今都汇集于此,它也是瘦西湖上文化气韵最浓的一角。

在小金山门前,看到一对形态可人的石狮,歪头斜耳,憨态可掬,好象在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不妨进去看一看吧。

关于小金山,在民间有一个故事。相传是当年苏东坡和镇江金山寺的住持佛印和尚下棋,两人有言在先,如果苏东坡赢了,佛印和尚就把镇江的金山输给扬州;如果佛印和尚赢了,苏东坡就把身上的玉带输给金山寺。结果佛印和尚赢了苏东坡,所以这里上联是:“弹指皆空,玉局(官职名称)可曾留带去”,至今在镇江的金山寺还留有苏东坡的玉带。到了清代,一位镇江的与扬州的和尚话不投机,镇江和尚讥笑扬州和尚道:“青水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不服气,便提议效仿宋代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下棋的典故,以镇江金山作为赌注下棋。最终扬州和尚棋高一着,赢了这盘棋,于是便用了一个“小”字将镇江的金山引渡到了扬州,所以下联是:“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庭院中的两株银杏,已有近300年的树龄了。银杏是扬州的市树之一,银杏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可以长至上千乃至几千年,所代表的就是扬州近2500年的历史和文化。而另一市树柳树,则象征着扬州城清新秀丽的城市形象。我们眼前有一块钟乳石,来自于广西溶洞,为花石纲遗物,在《水浒传》中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纲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十船为一纲,运送花石的船只被称为花石纲。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喜好书画,全国各地都搜集奇花异石运往汴京(开封)为其堆造万寿山,供其作画。这块石头在自南而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浙西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到了江淮一带,因此运输中断,搁浅于扬州(最早存于今东圈门街北22号“壶园”宅内,亦称“瓢园”,1953年移至小金山)。近看这块钟乳石,犹如一块天然的盆景。若在雨后,这里有清水涟涟,几条金鱼畅游其间,几朵睡莲点缀其中,恰似一个天然石盆。它集中体现了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出于天然,高于天然。作为一块钟乳石,50年~100年滴水增高一公分,据专家考证,这钟乳石滴水形成至少需要二千多年的历史。

来到瘦西湖,看了小金山,许多人觉得扬州人很谦虚。因为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在这里,扬州前国画院老院长李亚如先生特地撰了一幅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这幅对联好就好在这“瘦”和“小”上,就是说扬州的湖和杭州的西湖相比虽然瘦了一点,但是瘦得苗条,扬州的山和镇江的金山相比虽然小了一点,但是小得玲巧,因此扬州人也就不在乎它的瘦和小,而是夸它的瘦,夸它的小。这也表现了扬州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突出了我们的个性。

现在我们参观的这个小园是瘦西湖的精华部分,它是一个园中园,叫“静观”。中国的园林有大有小,相对应的游法也不同。园林专家陈从周曾说:“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可见这是一个小园了。扬州自古人文荟萃,琴棋书画被誉为四大高雅艺术,在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首先看到的是“琴室”,它坐北朝南,临水而建,古人讲“山水有清音”,若静静地坐在厅中,您自然会感受到那清悠的琴声,如流水一般涤荡着人们的心灵。

步入“静观”才发现,这里的静源于这堵粉墙,挡住了园外的喧嚣,但并未阻隔风景,透过花窗,“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给人一种“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感觉。这粉墙处理得很有特色,在拐弯的地方,它随势弯环,处理成折叠状,好似屏风一样渐渐拉开,给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整个小园,先放再收,看不到尽头,我们所在的位置是静观最宽敞的地方,前面的拐角是最窄处,究竟有多深远,待会儿我们进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在花台上种植着四时花卉:春有牡丹芍药,国色天香;夏有结果的枇杷,硕果累累;秋有三秋桂子,香气袭人;冬有腊梅竟放,暗香浮动。眼前我们看到的都是上百年的桂花树,桂花属于“木樨”科,因此这边的书屋,称为“木樨书屋”。

现在我们参观的地方是当年园主人用来下棋的“棋室”,匾额上所书“棋室”的“棋”颇有特色,改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乃为活用。“其”象征棋子,“木”代表棋盘。将字由阔变瘦,也与瘦西湖本身的风格相统一了。

这里有一幅即兴联,据说是宋代两位名家苏东坡、黄庭坚在“松下对弈”,恰巧一枚松子掉落在棋盘之上,苏东坡即兴说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环顾四周,看到远处水边有一老翁钓鱼,应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这幅场景,既为棋室点题,也道出了文人在扬州生活的惬意。在棋室里面有两块棋盘,它们是乾隆年间由苏州府督造进贡的“金砖”,后被刻成了棋盘,闲暇之余,不妨来此下上一盘。在棋室中特别请大家看的是陈列在两旁的一对青花瓷屏风,是于清代初期由江西景德镇烧制,进贡给皇帝的贡品,后流落天津。文革期间,由当时扬州市的副市长钱辰方所购,完整的保存至今(据专家考证,这在历史上即便是贡品当中也是烧制工艺上乘的作品)。青花瓷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玲珑瓷),在烧制工艺上最为复杂。可以看到,在烧制中它注意了颜色的变化,有深有浅,立体感极强。同时,在细节之处,如瓦砾、砖块、石纹及树木等,都极为清晰可辨,无一丝模糊(所以它是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精品中的精品)。如今,它作为国家级的文物,成为了瘦西湖的镇园之宝。

走出棋室,再来细看静观的庭院,不禁让人想起郑板桥所说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用在此处是再贴切不过了。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当我们看过了琴、棋、书,似乎接下来的自然是“画室”了,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月观”。那么月与画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古人讲:月为诗源,花为画本。文人总是先赏月,再挥毫泼墨,所以这月观就是画室。只是中国的文学讲究虚实结合,作画更是强调“笔不到意到”,在此将月观暗寓,也点出了月观作为画室的文学意境。“月观”确实也是赏月佳处,反过来就读作“观月”。我们知道,一年之中,春天的景象最为繁华;一天之中,朝霞和夕阳最美;在昼夜阴晴之中,要数月色最妙不可言了。赏月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钟爱,扬州的月色非常有名,早在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为扬州赢得了月亮城的美誉。月观这组建筑坐西朝东,并且临水而建,因此每当皓月东升,天上水中,各衔一月,双月交辉。正如郑板桥所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月光洒下,遍地如水;扬州这一带没有山,小金山也是人工堆叠的,但天上重叠的云彩,倒映在水面之上,仿佛满天的山峦尽收眼底。这样一来,将实景虚化,小景变大,有限的是园林空间,无限的是人的意境之美!在月观中还陈列着一套被誉为是“中国湖上园林家具之最”的海梅家具。海梅为红木中的上等品,这套家具做工精良,是乾隆年间的作品。家具上雕刻的内容也与赏月有关,如莲蓬、鸳鸯、青蛙等等。特别是周围的太师椅,椅背上圆形的大理石,代表一轮圆月,扶手是藕节,莲藕也是中秋佳节的时令佳品。试想:在月圆之际,打开临湖的门,推开四面的窗,外面的桂花香和着室内的茶香、酒香,沁人心脾,天边皓月东升,烟波浩淼,水中月动星移,给这里的一切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水明、灯明、婵娟明;茶香、酒香、木樨香。此情此景,自然是“文思如泉涌,画笔走龙蛇”了。回到“画”这一主题,这不正是文人吟诗作画的佳处吗?您若有兴致,不妨秋天来到这里感受一下“溶溶月色,瑟瑟琴声。静抚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的意境之美。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湖上草堂”。堂中匾额上隶书“湖上草堂”四字,为清代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伊秉授曾作为扬州知府,文采风流,扬州人将其与在扬州理过政的宋代文章太守欧阳修、苏东坡并称“三贤”。伊秉授隶书特点很是明显:一是拙,不重波挑;二是厚,笔画厚实;三是满,字皆布满方格,且有“口”字结构的部分均特大,如大开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堂前植有两株百年紫薇。湖上草堂坐东朝西,放眼望去,湖山如画,五亭桥白塔映入眼帘,是取景拍照的好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景叫“枯木逢春”,它是一个树桩盆景。中国的盆景因地域及风格不同分为五大传统流派:苏派、川派、扬派、岭南派、海派。扬派盆景以树木类见长。我们看到的这一树桩为唐代银杏,已有千年历史,建国初期遭遇雷击,落下这一树桩,后人经过构思,将它进行防腐处理,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开出桔红色喇叭花,远远看去,以为树又活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故取名为“枯木逢春”。无论是“移花接木”还是“以假乱真”,盆景是一门艺术,素来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有了新的生命,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生死相依”。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盆景的魅力: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这棵银杏树是饭后钟这个故事的历史见证。当时它种植于扬州的木兰院,江都有一个人叫王播,父母去世很早,王播寄居于扬州的木兰院,和和尚一起起居用餐。时间一长,和尚对王播也就非常讨厌了,认为他只知吃饭,不思进取。寺庙里吃饭有规矩,也就是先打钟后吃饭,有一天,和尚就捉弄王播,先吃饭后打钟,王播扑了空,非常气愤,写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藜饭后钟”,写了之后就出去勤奋学习了。二十后,王播中了进士,又再度到扬州做淮南节度使,他又再访木兰院,看到自己当年写的诗已经用绿纱笼罩保护起来了,也就感慨万千,继续写了两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来,苏东坡到扬州,他也到木兰院,看到王播写的诗后,他也就责怪王播,说:如果没有和尚的饭后钟敲击你王播,你能够出去勤奋学习,能够中进士,能够做淮南节度使吗?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不要像这凌宵一样,依靠于自己的父母,而是要自强自立,自力更生。

现在看到的厅馆是“绿荫馆”。馆中悬挂一匾,上书“绿筱沦涟”四个字,这个地方过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说,是盛夏避暑之地。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所写,堂前联文“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为刘海粟之妻夏伊乔所书,两者相对照,一柔一刚,一重韵,一尚势,各有千秋。

下面,我们沿着这条长渚,往前便是吹台了。当年,乾隆皇帝泛舟于此,为增添皇帝的游湖兴致,文人雅士于此吹箫抚琴,演奏江南丝竹,故称“吹台”。后因乾隆在此钓过鱼,又名“钓鱼台”。相传乾隆有一次行舟于此,来了雅兴,想钓鱼,这可急坏了身边的官员,如果皇上钓不着鱼可怎么行呢?还是一旁的盐商机灵,立刻找来两个水性好的水手,潜入湖底,以荷叶遮顶,荷茎换气,在水下将龙鱼备好,待皇上放钩,便挂上龙鱼。乾隆一看龙鱼上钩,一旁的文武百官们喝彩欢腾,皇帝大悦,但只见龙鱼上钩,皇帝不禁纳闷,正待发问,旁边的盐商早已察觉,凑上前去,说道:“凡鱼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一席话说得龙颜大悦,故赐名“钓鱼台”。中国叫钓鱼台的景点有很多,如北京国宾馆钓鱼台以及陕西姜太公的钓鱼台。扬州钓鱼台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框景艺术,站在斜角60度看去,正洞成正圆,五亭桥横卧波光,如莲花出水;侧洞成椭圆,白塔竖立云表,如春笋破土而出。一横一竖,一立一卧,五亭桥色彩华丽,白塔色泽淡雅,相互对比,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加上钓鱼台一景,称之为“三星拱照”。这幅画被誉为是中国造园中框景艺术的典范。

小金山这个区域景点密集,布局紧凑,这里有朱自清称为“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风亭;有赏月最美处月观;有框景、借景最妙处吹台;有树木最奇处枯木逢春,再加上名家书法,参天古木,确实是湖上园林的精华之区。难怪古人说:“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即仙寰”。

我们大家前面看到的就是扬州的市花之一——琼花。宋代山水画大家郭熙认为“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花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花草对于园林是相当重要的,而名园必有佳树,在扬州众多名花佳树中,琼花最富有特色。提起琼花,历史上有很多文人赞赏过它,当年韩琦说:“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欧阳修为了观赏琼花,曾建造无双亭,写下“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的佳句;更有隋炀帝为了观赏琼花而开凿运河的传说。而琼花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花木,始见于北宋王禹偁《后土庙琼花》一首诗中:“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是何木也”。得到王禹偁、韩琦、欧阳修三位太守的青睐,可见这举世无双的琼花的魅力之深。古琼花兴于北宋,绝于南宋末年,如今的琼花为古琼花的变种,俗称聚八仙,花如玉盘,周围是八朵五瓣的白色不孕花,中为可孕花。琼花的花期很短,仅十天左右,于每年四月中下旬开放,也就是我们说“烟花三月”之际。因此欢迎大家来年烟花三月再下扬州,来一睹举世无双——扬州琼花的魅力。

漫步在瘦西湖畔,您可以感受到,瘦西湖与杭州西湖的差别,不仅是一字之差。杭州西湖真山真水,气势不凡,如同一部制作浩大的电影;瘦西湖则像一部长篇的电视连续剧,剧情慢慢地推出:长堤是序篇,徐园是发展,小金山是转折,这里才是剧情的高潮部分!眼前的风景被誉为是扬州的城市名片,五亭桥、白塔、凫庄相互辉映,相映成彰!

在五亭桥和白塔之间的这组建筑,叫“凫庄”。它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卓的别墅。在凫庄可以随时闻到水的气息,聆听到水的声音,因此有人说来了瘦西湖不游凫庄,等于是见了美人而未亲近她的肌肤。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它建在这里,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高大雄伟,又衬托了白塔的亭亭玉立。




前面我们看到的是扬州的城徽——五亭桥,它是仿造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北海大桥而建,将二者合二为一。然而“青出于蓝胜于蓝”。它上置五亭,飞檐翘角,悬挂风铃,突出了江南之秀;而桥基却像北方城墙,厚重工稳,体现了北方之雄。南秀北雄,在这座桥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折射出扬州本身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它被誉为是中国亭桥结合的典范。桥建于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期间,已有250年的历史。因五亭桥最早建于莲花埂之上,五亭相聚,形似一朵并蒂盛开的莲花,故又称“莲花桥”。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五亭桥的魅力,还有一处,便在它的桥孔,细一数,有十五个!在清代《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每当清风月满,每洞各衔一月,众月交辉,金色恍漾,莫可名状”。如适逢中秋之夜,十五个桥洞,洞洞相通,洞洞衔月,这样的景致自然折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扬州月自古出名,有许多文人都曾吟咏过扬州月,他们凭借当时的月色来抒发情怀,唐代诗人徐凝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代在扬州任太守的欧阳修有:“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后来张大千也曾在扬州写道:“西子西湖都瘦了,二分明月照人愁”;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有以“孤篇盖全唐”之称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就是我们扬州人。每年瘦西湖都在中秋之夜举办“二分明月艺术节”,欢迎大家届时前来切身体会明月当空,无遮无拦,碧水映月,玉盘成双的美景。可以说,这是大自然造化的扬州月。




前面看到的这座白塔建于1784年,白塔作为藏传佛教的象征,也被称为喇嘛塔。扬州的地理位置处于偏南地区,就她的宗教氛围看,不该建有喇嘛塔。在我们扬州民间就自古流传了一个“一夜造塔”的传说。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扬州时,看到盐商所建的五亭桥,于是感慨这里的景色很像北京北海的“琼岛春荫”,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盐商为博龙心,便连夜用盐包堆了一座白塔。第二天,皇帝游湖时恰巧天公作美,下了茫茫大雾,皇帝坐在龙舟上远远看去,隐隐约约确有白塔一座,不由得连声感慨:“盐商之财力伟哉”!意思是说:扬州盐商的财力实在太丰厚了。毕竟一夜造塔需要多少的人才和财力啊!但皇帝走后,盐商害怕起来:万一皇帝哪一次再来,看到白塔没有了,岂不犯了欺君之罪!于是,他们花万金购买北京白塔的图纸,建了这座白塔。这“一夜造塔”虽只是传说,但也折射出了皇帝南巡和扬州园林之间某种潜在的联系。现在白塔也成了瘦西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白塔虽像,但形体小了很多。这小应该说极有道理,北方粗犷,南方秀美,这也叫“入乡随俗”了。何况,瘦一些,小一些,也与瘦西湖本身的文化风格更为协调统一。

“名园依绿水,仙塔俪云庄”。这里有一处小园,叫做“白塔晴云”。作为清二十四景之一,是因为和白塔遥遥相对而得名。

中国的造园十分讲究“画意”,就是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手法来建造园林,可以说是“无处不入画,无景不藏诗”。瘦西湖就像是一幅国画长卷,泛舟于此,真是“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下面,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幅新的画面,她就是因唐诗宋词而闻名遐迩的二十四桥风景区。

关于二十四桥,自杜牧有诗以来,已过去一千多年了,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谜,了无定论。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泛指唐代扬州桥多。历史上的扬州是座水城,水多,船多,自然桥也多。二是实指扬州过去有二十四座桥,其理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记载有二十四桥”。(沈括曾任扬州司理参军,对扬州较熟悉,《梦溪笔谈》作成于晚年,距杜牧的生活年代已有二百多年,沈括未能把二十四桥名称说全,并且在有些桥名下注“今存”字样,说明二十四桥有的在当时就无从考察,有的已不存在了);三是确指,《重修扬州府志》卷十七中记道:此桥为隋炀帝月夜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桥上得名,则所谓二十四桥只一桥矣。因此,也有可能是指一座桥。基于此,这座桥建成后未最后定名。因为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众说纷纭,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如果一旦确认,而此桥又与游人自己想象中的不符,反而不美。所以我们尊重历史,此桥建好后,并未提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为什么景区以二十四桥命名?主要是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已成为歌咏扬州的千古绝句,以其作为景区名称,具有代表性。其次,历史上代代相传下来的“二十四桥”就在该景区西门的扬子江路上,《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

杜牧在扬州生活了一年多,他曾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后,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正所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诗人在诗中尽情地抒发了对扬州的眷念之情,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二十四桥。我们不禁要问:二十四桥今何在?前面便是恢复的二十四桥景区了。由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二十四桥五个部分组成。

眼前的熙春台为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熙熙”有和乐的意思。历史上这里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也称“春台祝寿”,相传乾隆在此为母亲祝寿。熙春台碧瓦飞甍,富丽堂皇,脚下有近千平米的平台,可载歌载舞,亦可用来检阅兵马,再现当年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之貌。这种建筑形式在江南园林中极为少见,是十分典型的皇家风范。现在请跟我进去看一看。

迎面的大型壁画采用了扬州传统的漆器工艺手法制作,取名为“玉女月夜吹箫图”,再现了杜牧诗中的意境。厅内陈设的家具上都有“寿”字形图案,侧立两旁的为“双凤夹锣”和“双凤夹鼓”,表现了当时祝寿时的热闹气氛。大厅四角各有一扇圆形月洞窗,半明半暗,体现了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在诗人看来,天下三分月色,扬州自古就占去了二分,可见古人对扬州月色的偏爱。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多位国家领导人来瘦西湖景区视察时的留影。上楼之后,墙上的二分明月竹简是用真、草、篆、隶四种字体雕刻的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扬州的诗句及二十四座桥的名称。在扬州有一种乐器非常有名,那就是古筝。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她既能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扬州男女老少爱弹筝,郑板桥曾有诗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在夜晚,当你漫步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几乎都能听到隔墙传来的筝声,扬州有着古筝之乡的美誉,在全国大概很难找到像扬州这样拥有万架古筝的城市了。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欣赏扬州的古筝表演。

站在熙春台上,登高远眺,看瘦西湖湖水澹澹,烟雾离离,白云悠悠,绿树飘摇,不由得心旷神怡,如一幅江南淡墨山水图。向东看五亭桥、白塔遥相呼应,向北看平山堂、栖灵塔映入眼帘,整个二十四桥景区将瘦西湖和蜀岗景区融合在了一起,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这样评价到:“瘦西湖风景区是一个私家园林群,其妙处在各园依水而筑,独立成园,既分又合,隔院楼台,红杏出墙,历历倒影,宛若图画”。

对面的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清新淡雅。小李将军为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因其父李思训官拜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所以称他的儿子为小李将军,他们父子俩开创了金碧山水画派。说起画本,所谓“月为诗源,花为画本”,也就是说,花与月是创作诗、画的本源。就此匾额来说,意思是此处风景如画,如同小李将军笔下的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卷。小李将军画本后面是望春楼,它楼下南北两间分为山庭、水院,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春色满楼。而楼上门窗卸去则形成露台,与“一渠春水”形成中秋赏月的佳处。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与熙春台隔湖相对,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又互相融合,这也体现了扬州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南秀北雄,兼合有之。

湖的南岸为“玲珑花界”。玲珑本指玉声,有明见之意。早先这里有一方屋,前有广池,多植白莲,每到盛夏,塘内玉花点点、莹珠滴滴,故名“玲珑花界”,现在这里广植芍药。芍药也是扬州的市花,自古“洛阳牡丹、广陵芍药”是齐名的。扬州芍药中有一名品“金带围”,花呈紫红,有金边镶嵌,宛如宰相的紫袍金带。宋代韩琦在扬州做太守时,金带围偶开四朵,韩琦邀来王安石、王王圭、陈升之,四人喝酒赏花,酒过三旬,每人各簪花一朵,令人稀奇的是在之后的三十年中,四人相继都做了宰相,所以金带围花又被誉为“花中之相”,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欢迎大家在春末夏初来此观赏早在宋代便有“甲天下”之美誉的广陵芍药。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块诗碑。它是毛泽东手书唐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毛泽东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豪情倾注笔端,字体遒劲有力,洒脱飘逸,书法艺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整座诗碑在此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前面的这座桥便是二十四桥,它是一座组合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曲桥、吹箫亭组成,桥长24米,宽2.4米,两边各24级台阶,24根玉石栏杆围以两侧,栏板雕以云纹图案,处处蕴含二十四之意。1990年2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与台湾“统联”访问团共话祖国统一时说:“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迹,我的家乡就有不少。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的就是我们扬州。我小时候一直找这二十四桥,直到2月18日晚上,家乡来人告诉我说,这二十四桥如今已经恢复了原貌,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到扬州看看。至于北京、西安、杭州……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如今,到此来游览的人,包括扬州人自己在内,都称之为“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二十四桥”。

(如今的二十四桥景区每到华灯初上之时,到处琼楼玉宇。看古装少女轻歌漫舞,凌波于湖水之上;听箫声笛声如泣如诉,回荡于青山绿水之间,这不正是二十四桥歌舞地,犹有明月满扬州的历史再现吗?)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幅长卷,二十四桥就是她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的一段。当年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也欣然作诗一首:二十四桥月如钩,黄花开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在2001年的中秋之夜(中秋、国庆在同一天,19年遇一次非常难得),中央四套、香港、台湾、新家坡联合在此举办了 “天涯共此时”中秋国庆文艺晚会。

船过廿四桥,就是瘦西湖的北区了。首先我们看到的静香书屋是为了纪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建。金农是杭州人,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虽在晚年方始作画,但就连郑板桥也称誉道:“若论画坛稳基人,还让杭郡金冬心” 。金农擅画梅,故取名静香书屋,不仅屋内的陈设上雕有梅花,屋外也遍种梅花,“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冬日里,在此踏雪寻梅,或许也是最浪漫的吧?1993年,以静香书屋为蓝本设计的“清音园”参加德国斯图加特博览会“中国园”展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及独特的营造构思,荣获了“金杯奖”,参展结束后,当地人怎么也不舍得拆掉,故以重金买下,在当地永久保存,在异国他乡展示了扬州园林的风采!

各们嘉宾,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是瘦西湖新增的一个亮点——万花园。是于2006年11月动工,2007年4月18日正式对游人开放的一个新景区。现在整个景区已与瘦西湖的原景区无缝对接。建成的万花园占地500余亩,联通东侧傍花村400余亩以及宋夹城湿地公园300余亩,共1200余亩。瘦西湖原有面积1600余亩,扩大了近70%。“万花园”在扬州历史上就有,是宋代制使赵葵在蜀岗上所建,一直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处。今天的万花园虽有一部分仍属“恢复”,但总体上也是一次大胆的富有特色创意的突破。特别是景区广泛的旅游功能,集游览、休闲、餐饮、渡假于一体,又因地制宜地与当地特色紧密结合,更符合现代人的旅游需要。

万花园内的主景是“石壁流淙”,这个景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桢设计。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石壁流淙”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原为清代大盐商徐士业的别墅。整个景以叠石假山与建筑相融合,采用安徽巢湖的黄石2万多吨,所谓“淙”是指水攒集在高处泻下形成瀑布景观。早在200多年以前能够在私家园林中见到瀑布满洲里市是何等的新奇!据记载,其喷泉设置不比西洋人同期在贺明园装置的喷泉逊色。当年(乾隆22年)皇帝来此,特赐名“水竹居”。红学家周汝昌教授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场景——怡红院的内景和潇湘馆的外景,就是以扬州的水竹居为蓝本而写的,由此可见历史上扬州园林的盛名。

在万花园的对岸是680米的长廊,长度仅次于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是全国第二大长廊。长廊内展示了众多诗词、绘画碑刻。第一部分是以郑板桥的“歌吹古扬州”为主题的34块歌咏扬州的作品,其中有:史可法、乾隆、八怪、伊秉绶、阮元、康有为等名人,勾勒出了300年以来扬州文化的轮廓。(提到扬州八怪,他们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画坛上的来自不同地区画风相近的一批书画家,其代表人物是郑板桥、金农、高翔、罗聘、李方膺、李鱓、汪士慎、黄慎等等。他们勇于创新,开一代新河,所作作品,画面清新,寓意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贫民百姓的疾苦。他们为人为艺,不苟同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因此被当时正统派画家称为扬州画坛上的“怪人”,正是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使中国画坛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更是扬州人的骄傲。)碑刻的第二部分是以江主席题写的“诗画瘦西湖”为题,展出了众多文人大家歌咏瘦西湖的诗词绘画佳作。游人于此,一边游园,一边欣赏书画,可以感受到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极其丰厚的人文底蕴。

北区的风景在提炼文化的同时,还着眼自然,有一种大自然的田园风貌。中国的造园,其实一直围绕“自然”,出于自然,高于自然,还要回归自然,这与中国文化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沿着静香书屋向北,这儿有着一条浓密的植物带,绿草如茵,繁花遍野,有气质文雅的修竹,野趣横生的芦苇,花开百日的紫薇,花红胜火的石榴。时不时还有一些可爱的小鸟或在水中划过,或闲庭信步,构成一首美妙的田园交响曲,体现了“碧波荡漾映绿树,鱼虾满湖乐游人”的生态景观。

瘦西湖的风格,可以说是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运用自然的地理条件,加以人工点缀,通过一条狭长的水道,将很多的小园,串联成一个风格协调的艺术整体,其中又有分有合,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南方之秀,又有北方之雄。现代园林专家曾评价说:“瘦西湖在空间的组合和划分上有一定成就,通过桥、亭、堤、岸的划分,使得狭长的水道变成了有宽、有狭、有方、有圆的许多空间,它是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旅游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例子”。

在清代小说中,也有对于瘦西湖景致的描写,著名的有《红楼梦》、《儒林外史》、《浮生六记》等,特别是《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曾这样写道:“瘦西湖虽全是人工,但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如此”。把它比作是天上的瑶池,人间的仙境!

瘦西湖的“瘦”,其实就是一个“秀”字的代名词。“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独特的风姿留得这一恰如其分的“瘦”字。当年邓拓游湖后就欣然写道:“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若与那杭州西湖相比,杭州西湖像唐代美人杨贵妃,雍容华贵;瘦西湖则像汉代王妃赵飞燕,玲珑秀美,可作掌上舞。正如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所说:“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 。今天,我们所领略的是一个符合时尚审美观的瘦美人的风韵。

历史上有一句诗形容瘦西湖的全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不知不觉,船已行至蜀冈平山堂脚下,今天的游程也就要结束了。瘦西湖如同一本富有内涵的书,让你读到了美丽、淳朴和悠远,也如同一部优美动听的乐章,让你聆听到明快、和谐和激扬,更如同一幅形神兼备的画卷,让你感受到清新、自然和典雅。正所谓“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诚挚的邀请大家在来年的烟花三月再次光临扬州,以主人的心情品赏瘦西湖!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