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导游词四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30.张国华将军指挥部遗址、31.林芝自然博物馆、32.波密县易贡将军楼、33.察隅县英雄坡纪念园、34.昌都解放委员会和将军楼遗址、35.改则县先遣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0.张国华将军指挥部遗址

在离开错那县城去勒布沟的路上,路边一块牌子,写着“张国华前线指挥部遗址”,张国华将军,解放西藏的十八军军长,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1962年,印度当局挑起边界事端,向我边境地区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央决定自卫反击。10月,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受命组建“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指挥所西藏前线指挥所”(即张国华指挥所),负责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英勇战斗,歼敌7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入侵者,保卫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国家尊严。

张国华为和平解放西藏、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领导西藏民主改革、打赢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建设发展西藏所作的重要贡献被西藏各族同胞铭记在心、广为传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人们瞻仰先烈,缅怀历史的地方。湍急的河水视乎述说着当年的战事。

距离这里,再往勒乡30公里左右就是森木扎景区。“森木扎”藏语意为:“魔女谷”,属“勒布四谷”之一,因莲花生大师降妖除魔而得名。相传,有一女妖魔在这里作乱和残害生灵,莲花生大师为解除众生的苦难,大显神通将妖魔降于此,并在此长期修行。

走在这片原始森林的栈道上,各种千姿百态的古木奇树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空气清新迎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脚下溪流像条银带,浪花飞溅,盘旋在青山翠谷间。

原始森林弥补,亚热带气候造就了此地独特的森林景观风貌。散步爱丛林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勒布沟景区的杜鹃花,按海拔从低到高依次绽放,有花海之美誉,5月份满山遍野,竞相开放,很是壮观。5月中下旬山顶的才会开放。


张国华将军简介:

张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10月20日,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共毙、俘印军7000余人。1951年被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为“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8军军长。

1950年1月,任川南行政公署主任;下旬离职奉命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促成了西藏和平解放;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

同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至195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3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第二书记。

1955年5月至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56年4月至1965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1958年1月起兼任西藏公学校长,

1959年6月,任西藏平乱总指挥,指挥西藏平叛。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

1962年10月20日,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共毙、俘印军7000余人,被印军称为"战神”

1965年9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1965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5年10月起,兼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

1965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1967年5月至197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1969年4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31.林芝自然博物馆

林芝自然博物馆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是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自然博物馆。该馆以藏东南地区自然风貌和民风民俗为主要陈列内容,突出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秀壮美,给人以知识的普及、心灵的震撼。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玛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树蕨”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等应有尽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其中布裙湖一带还是传说中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林芝自然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自然博物馆。该馆以藏东南地区自然风貌和民风民俗为主要陈列内容,突出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秀壮美,给人以知识的普及、心灵的震撼。
林芝地区自然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三批重点援建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由林芝地区自然博物馆、馆前浮雕墙、生态广场以及唐成寺等几部分组成。林芝地区自然博物馆建筑面积3479平方米,于2003年4月开工,2004年7月竣工并对外接待。

     林芝地区自然博物馆是西藏唯一的一座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博物馆。由序厅、自然资源厅和放映厅三部分组成。主要展示西藏境内的动物、植物标本、奇特原始森林生态景观,达到介绍林芝、了解西藏的目的、与此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

   自然资源厅陈列有各种动植物标本586种。其中鸟类标本101种,兽类标本84种,鱼类标本14种,乔木标本8种,菌类标本18种,植物标本87种,昆虫标本304种,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1种。


32.波密县易贡将军楼

易贡将军楼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茶场内。
该楼位于波密县易贡茶场内,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上部外墙为红色。该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率军进入西藏经过易贡时修建的张国华等将领的住所,也是当时第十八军军部的所在地。
到2005年,该楼已经出现了多种损坏。2005年,中共波密县委、波密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该楼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进行抢救性保护。波密县人民政府将该楼列为波密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同西藏太阳公司签订了该楼的保护协议,向上级部门争取该楼的维修专项资金,对该楼开展维修。

易贡将军楼简介:

将军楼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易贡茶场场部大院内,地处背隆山山脚下,将军楼地基海拔2265米,建于1964年,为原十八军军长、昌都战役的主要指挥者、西藏军区前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在藏的办公住宿地。

将军楼是仿苏式建筑物,楼体为石木质结构,楼顶为坡面人字形屋顶,屋顶由木螺钉、牛毛毡、木板等做成,平面呈方形,主体建筑由石块垒砌而成(底部由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由石砖垒砌而成),墙体由红、灰、白三色组成。

将军楼建筑风格较为独特,座南朝北,方向正南,楼面阔26.2米,进深11.5米,全楼分为两个东、西两个部分,上下两层共有房间14间。

其中西部为一层建筑,东部为两层;西部共有四间房,由仓库、厨房、配电室等部分组成,墙体高3.2米;西部和东部相接处为西部通往二层的木质楼梯;东部一层和二层前端都有走廊,一层共有五间房,由卧室、厕所等部分组成,一层中央原为作战室。二层共五间房,由会议室(兼作战室)、卧室、厕所等部分组成;石块墙体厚0.47米,石砖墙体厚0.22米。

将军楼是为了建设边疆、保卫祖国、维护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张国华将军办公战斗过的地方,是西藏地区现存的重要红色遗迹,楼宇本身承载着西藏和平解放、经济社会建设、平叛斗争以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且将军楼的建筑风格较为独特,对研究建国初期的仿苏式建筑风格、特点、艺术等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将军楼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国华将军简介:

张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霖,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10月20日,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共毙、俘印军7000余人。1951年被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为“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8军军长。

1950年1月,任川南行政公署主任;下旬离职奉命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促成了西藏和平解放;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

同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至195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3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第二书记。

1955年5月至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56年4月至1965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1958年1月起兼任西藏公学校长,

1959年6月,任西藏平乱总指挥,指挥西藏平叛。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

1962年10月20日,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共毙、俘印军7000余人,被印军称为"战神”

1965年9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1965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5年10月起,兼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

1965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1967年5月至197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1969年4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33.察隅县英雄坡纪念园

深秋的季节,察隅河边的树林已变成彩色,将周围的村庄妆点得格外缤纷,连绵的群山和云层相连,仿佛触手可及,延绵不断的金色河谷里一直收藏着这里发生的故事。

“察隅河、察隅河,河边有道英雄坡,滔滔河水流不尽,争把英雄故事说。”歌曲《英雄坡》流传多年,被人们世代传唱的“英雄坡”就坐落在察隅县城东北郊,这里长眠着在和平解放西藏、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西藏平叛和建设西藏时牺牲的革命烈士。

2015年,在广东省的对口援助下,察隅县委、县政府将分散安葬在下察隅镇和竹瓦根镇的447名革命烈士的墓迁移到了毗邻察隅县城的英雄坡新址,建成了以铭记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历史、缅怀牺牲烈士为主题的纪念园。

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英雄坡纪念园。纪念园的大门前是一个小广场,站在广场中央抬头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纪念牌坊,牌坊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红星和原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园名——“英雄坡纪念园”。牌坊两边分别题着“自卫反击一腔热血扬军威,人民子弟千古英名传华夏”楹联。广场左侧的石碑上题刻着“军魂”二字,以表达对牺牲烈士的缅怀之情。

纪念园园内现有烈士纪念碑、历史陈列馆、烈士英名墙、纪念广场、甬道、烈士墓区、牌坊,观景台、英雄林、拥军林等烈士纪念设施。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到巍然耸立的英雄纪念碑前瞻仰,缅怀悼念革命英雄。

越过牌坊,矗立在左边的是英雄墙,英雄墙高4米、宽30.5米、厚0.6米,在这面墙上,镌刻着为解放西藏、平叛剿匪、自卫反击、建设边疆而献出宝贵生命的971位烈士姓名。

从纪念牌坊到纪念碑,总共有130级台阶,寓指当年参加瓦弄战役的主力部队130师。烈士纪念碑,高19.62米,寓指中印自卫反击作战发生的时间1962年,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背面镌刻着的是毛泽东对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的评价,“不愧为伟大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军队”。英雄坡纪念园规划设计了园林绿化项目,环绕在纪念碑后方的是英雄林,寓意英雄与青山作伴,永垂不朽。

樊雷说,纪念碑两旁整齐安葬着瓦弄战役、平叛剿匪和建设边疆英勇献身的烈士遗骸。共有烈士墓447座。

在感动中,我们更加怀念先烈们,一个个先烈的名字涌上心头,我们感激那些浴血奋战的人,我们纪念那些为西藏和平安宁捐躯的人,在纪念园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每一个的名字后面都站着很多人。感动二字再一次的在心中回荡。

走下楼梯,右手边是是英雄坡纪念馆。纪念馆共二层分为一楼和负一楼,面积约1000平方米。走进纪念馆,浮现在眼前的是“红墙”组雕,象征着党旗和军旗,背景浮雕体现血与火的“雪域军魂”主题浮雕,两侧墙面硕大的“不愧为伟大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军队”,是毛泽东对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的评价。

纪念堂的展厅共由“西藏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军西藏 解放西藏”“平息全面武装叛乱”“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亲切关怀”5部分组成。一幕幕艰苦的场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烈士都让人深感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展厅内,除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革命文物外,还有很多革命烈士使用过的步枪、机枪、将领使用过的手枪和生活生产用具,在一些地方还制作了雕塑、实景模型,生动地展示着当时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负一楼的展厅里,采用长廊结构一幕幕呈现着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人带路、牦牛驮运物资的场景画面栩栩如生。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手推车推出来的,那么对印边境自卫作战的胜利就是各族群众用牦牛驮出来的……

英雄坡之行虽然短暂,却让人深刻体会到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坚固的城墙,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勇士,才有了今天繁荣幸福的新西藏。


34.昌都解放委员会和将军楼遗址

昂曲河与扎曲河在城南脚下汇合,于澜沧江神韵天成的背景里,孕育出一颗璀璨的明珠——昌都。60多年前,昌都的第一批楼房在这里拔地而起,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而在昌都市中心的一则幽静处,几栋别具一格的仿苏式建筑仰望着楼群林立,俯看着江河流长,它们见证了昌都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昌都儿女艰苦奋斗的拼搏之路。

这几栋整齐划一、独具特色的砖瓦结构仿苏式建筑便是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作为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在解放和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昌都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斗争,留下了无数革命者、建设者的足迹,是西藏真正的“红色之源”和“革命老区”。

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昌都市于2016年8月,建成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的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除了从不远处搬迁至此的昌都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和小礼堂,还保留着四栋建筑——张国华将军纪念馆、王其梅将军纪念馆、张国华将军故居、王其梅将军故居。

当我们走进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将将军楼和解放委员会旧址分隔在了左右两侧,将军楼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左侧,几十棵高挺粗大的柳树像一道屏风屹立在外围。

“革命历史博物馆保留下的将军楼,都是砖瓦结构的仿苏式建筑。”

将军楼作为当时党政要员和昌都地区地委行署及后来的昌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生活和办公场所,一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现在,四栋建筑中,两栋作为张国华和王其梅将军的个人纪念馆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另外两栋则作为两位将军的故居进行了复原。

顺着路标,我们来到了王其梅将军纪念馆门前。大门上方则挂着一个棕红色小门牌,上面用藏汉双语印刻着“王其梅将军纪念馆”几个黄色字样。门前左侧停放着一辆白色的老式汽车,是王其梅将军的专车。

走进纪念馆,左侧的墙面上是王其梅将军的个人简介:“王其梅(1913-1967),湖南桃源人,1932年参加反帝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整栋纪念馆从这里开始,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说明,再现王其梅将军弃笔从戎、投身革命,南下抗日、奋战西华,征战江南、名扬沙场,不畏荆棘、领兵入藏,由一位青年志士成长为一位伟大革命者的光辉一生。

在王其梅将军纪念馆右侧不远处坐落着张国华将军纪念馆。走进馆内,巨大的张国华将军半身画像映入眼帘。

“张国华(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张福桂、李亚林,江西省永新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将军。”

展馆以他的生平事迹为主线,讲述了他投身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再到忠诚党性光耀高原的伟大历程。

一件件珍贵展品、一幅幅资料照片、一幕幕场景再现,仿佛把人带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

紧挨着纪念馆的是张国华将军和王其梅将军的故居复原楼。这里陈列着诸多革命建设过程中他们使用过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从破旧的棉衣到各种备急设备,从作战指挥路线图到文件学习笔记,从简约的卧室到擦拭得光亮如新的办公桌,尽管时间使得这些先烈的遗留物锈迹斑斑,但它们是那段红色岁月最真实的见证。

整个参观过程,就如同一次穿越之旅,旧物与新品、陈设与指引、实物与解说,无不生动述说着两位将军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征程中一幕幕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辉史篇……


35.改则县先遣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种精神,无须拘泥于形式或语言表达,因为它的生命力聚于人心。
进藏英雄先遣连,就是一个浸透着荣耀的名字,是被毛主席誉为“盖世英雄”的一支连队。
1950年,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正式批准独立骑兵师第1团第1连为“进藏先遣连”,任命第1团保卫股长李狄三同志任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由原1连连长曹海林担任先遣连连长。全连官兵136人,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全连总人数的40%。他们从新疆南部于田县的普鲁村出发,跨越冰封雪裹的巍巍昆仑,穿越生命禁区,踏入千古沉睡的万里荒原,经过6个月在雪域高原的艰苦进军,把五星红旗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
为追寻先烈的足迹,记者从拉萨出发,驾车约2000多公里来到了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先遣乡。到达先遣乡时已是傍晚,夕阳低低地挂在地平线上,将原本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洁白的羊群染上了一层灿烂的金色,荡着氤氲的光晕。
民主改革以后,为纪念先遣连,扎麻芒堡一带改名为“先遣乡”(旧制的乡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1999年,撤区并乡后,建立先遣乡,下辖6个行政村——先遣连就这样被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为了纪念牺牲在阿里大地上的63名先遣连烈士,将“先遣连精神”传承下去,2019年,阿里地区筹措资金2500万元,维修了先遣连烈士纪念碑,复原了先遣连驻扎时的岗哨、壕沟和地窝子,新建了进藏先遣连纪念馆,纪念馆上下两层,面积总计1960平方米,纪念馆建成后,成为改则县乃至阿里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纪念馆大门外,坐落着一尊大石,上面赫然刻着“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八个烫金大字,字迹端庄大方,刚劲有力。
沿着纪念馆外新铺设的大理石路,步入展馆,抬头凝望,其建筑风格朴素稳重,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纪念馆由“解放西藏”“挺进藏北”“筑垒高原”“不辱使命”“昂首阔步新时代”等六个专栏组成,展现革命先辈坚定理想、对党忠诚、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参观纪念馆时有几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张照片摄于1950年底,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一群骆驼背着沉重的物资,深深的陷在雪谷中无法动弹,当时阿里高原已经进入冬季大雪封山时期,运送给养成了最大的问题。新疆军区筹集了1700头驮畜,连续半个月两次试图进藏均未冲过昆仑雪山。第一批500头毛驴组成的驮运队,没有跨过山就全部倒毙;第二批只有16头翻过了界山大坂,两位维吾尔族驮工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二张照片是李狄三在扎麻芒堡创编的《顽强歌》,“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寒冬将尽阳春暖,坚持会师在高原。多出主意想办法,鞋袜烂了兽皮扎。衣服破得开了花,用条麻袋补住它。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对于先遣连战士们来讲,阿里在哪里,途中会遇到什么,大家一无所知,只能凭着一张地图和一只指北针边侦察边前进。在行军的途中,头疼、头晕、呼吸困难等难题一直伴随着大家,这些先遣连都挺过来了,李狄三为了继续鼓舞士气且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创编了《顽强歌》,在先遣乡里一直流传到现在,老百姓们都会哼唱。
还有一张是现在普兰口岸贸易市场的照片,照片里中外游客和商贸人员齐聚阿里,欣赏阿里美景,开展商贸活动。看到这,不禁让人感叹今天的阿里经济发展稳健快速、群众收入增长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群众得到实惠多。
先遣连原副连长彭青云之子彭巍曾在开馆仪式上动情地说:“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幸福生活是像先遣连指战员这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先遣连的第二代,我们一定要接好他们的旗帜,继承先烈遗志、传承先遣连精神,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烽烟早已远去,英雄精神万古长青。如今,“先遣连精神”已深深扎根于西藏阿里大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