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北京逃离到香港的京一代家庭

星佳 星佳是个小人物 2023-06-02




早点结婚,早点生娃,早点来大城市,早点用好家族资源。


早点《 做对家庭发展规划 》,早点《跟着做出结果的人抄作业》。


实现《 四个早点和六个国际化





01


两个小故事



居然今天只发了一条朋友圈,但随身携带的 Matepager 却记录了满满五页的笔记,好像一旦人到了香港,遇到的人和聊的事情就更自由。


自从《正式开启往返深圳香港的两地生活》后,每周都要去趟香港,去跟客户聊,去跟New Money聊,去跟合作伙伴聊,也正在物色孟母三迁香港的办公处。


今天在海港城见了个姐姐,原本夫妻一起在北京创业,待了20多年,有北京户口,有多套还清房贷的房子,还有一家准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但最终选择带国际学校读高一的儿子来香港读初三(面试了几家学校,最后各种原因只能退一级慢慢适应),全程陪读,并且全家定居。


财富自由的姐姐刚安顿好孩子的学校,就开始看香港的房子,虽然高才拿到了身份还需要等七年才能免税买第一套房,但很坚定的一定要拿到永居,于是就算30%的税提前付了也无所谓,果断在孩子学校周边买房,并且定下目标。


通过DSE把儿子送到港三大的热门专业,如果孩子依然想读研,再考虑送去海外,当然港三大本身也跟世界名校有一堆本科交换项目。


姐姐说,活到她这个年纪,才意识到 家庭的很多矛盾其实来自教育理念的冲突,由于夫妻共同创业,所以一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也一直在探索孩子的国际化教育路线规划,先后考察了美加澳新日,也经历了国际学校的教育,最后下定决心 All In Hongkong,给孩子本科规划用DSE申请港三大!


我问姐姐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一下子换到香港到底是怎么想的,她给了好几个自己真切的感受,但没办法写,真实到只能写成小说才过瘾。


就跟之前在文章《 人工智能时代,让我重新思考如何规划子女教育 》里写的,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大概能想到,还知道,并且做到的家长本来就是少数人。


在北京从小学到初中,肉眼可见的卷孩子,卷家长,更重要的是,看到太多身边双清北的父母因为给予孩子过高的期待非得逼娃上清北,跟父母做校友,结果孩子成了父母好面子的牺牲品,最终家庭的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父母的失败,孩子的抑郁,最后整个家都散了,到底图什么呢?


晚上吃饭孩子也来了,虽然刚来香港不到一个月,Band1的直资学校主要英语授课,中文和历史是粤语授课,还是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但孩子亲口说,国内积累的数理化知识是够用了,至于粤语还需要时间熟悉,但明显香港的学业压力没北京那么大,而且有了更多时间去选修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还在小红书持续输出自己在香港的真实生活,但不怀好意的评论总是大多数。


虽然姐姐比星佳大了点,但我惊喜的发现姐姐走的就是孟母三迁设计的路线,而且很快就能拿到结果。


除此之外,我们还探讨了到底孩子几岁才适合全家到香港定居的话题,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


另一个故事就有点悲剧,刚上某港八大的大一同学,因为没有身份,凭借超高考一本分数线40分+英语120分的成绩以国际生名义申请了香港的本科,如今知道DSE和香港考生的优势,肠子悔青了,一样的成绩单,高考+国内身份 如果换成 港级+DSE 妥妥的港八大,还能省几十万的学费。


只能自我安慰到,大学毕业再读研,靠自己拿到永居后,再安排父母来香港养老吧。


你看,两个选择来香港读书的家庭,一个初三,另一个大一,因为在孩子身份上的疏忽,各自的人生至少在本科阶段就截然不同,好在两个孩子都很健谈,对于很多事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他们俩的英语是真好。


星佳结账的时候用蹩脚的英语刷卡,再想想菜单上看不懂的英语,真是羞愧,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就是没用过..... 


人,真的要跳出井底,多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计划周六邀请大一的同学,跟大家语音直播聊聊他的教育思考,关于预约。






临在时刻




看完文章,不妨再关注下这个记录家学长达七年,积累840多篇原创的公众号。



记录生活,做出结果,真诚分享,就一定可以帮有缘的读者抄作业少走人生的弯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