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器具中“藏着”大历史

器具演化

1

东方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有5000年之久。关于筷子的起源,有种说法是:古人用大锅煮食物,但往往煮熟之后很久,仍有热气会使着急食用的人烫到手,于是改用两根树枝将食物从锅中捞出并送到嘴里。


但使用两根树枝,在正式的眼宴客场合就不太理想了,于是我们的祖先逐渐将树枝削成了适度的长短;但之后又发现,筷子太细的话不能适时撕裂食物,太粗的话又不好握,于是筷子又被改造成了上端粗下端细的形状,并把顶端做成近似方形,以免手握滑溜。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餐具,不管是刀叉还是汤匙,就像是在使用自己的双手一般稀松平常。可能只有在餐桌上与使用左右手习惯不同的人手肘相撞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在使用餐具。


这些便利的餐具为何让我们觉得使用起来再自然不过?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现在的餐具又是否完美无缺?


美国杜克大学土木工程、历史学教授亨利·波卓斯基是著名的科普作家,被誉为“科技的桂冠诗人”,他长期致力于向公众介绍工程设计、文化研究的知识。他专门研究了日用器具的发明,回答了包含上述问题在内的许多疑惑。


需求or欲望

2

对于日用器具的进化,很多人觉得这是由人类的需求决定的:因为人类需要工具去做某件事情,所以人类发明创造改良了某件工具。

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需求,其实我们几千年前的祖先早就可以做到了,用尖锐的石头切割东西、用树枝叉起食物、用甲壳盛装物品,似乎也能满足需求,而且我们今天所谓的更“高级”的器具(像是刀、叉、碗)的造型,也是的的确确是脱胎于这些原始工具的。


但如果人类的目标是制造出更好用的器具,那么事实又跟这个目标相悖,我们分明承担着更多不好用的代价,种类繁多的餐具更难操作,工艺复杂的小纸夹代表着更高的成本,同样存在着其他或容易损坏、或不够安全的日用器具,每样器具都还有着无尽的改良余地……

人在进化,工具也在进化


基于此,波卓斯提出了他的观点:推动进步的力量在于人的欲望与享受,而非需求。所有器具——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败笔。正因使用者投射了自己的欲望,而每个人的欲望又各不相同,所以没有器具可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所有欲望。于是,在设计中必然要做出取舍,向各种要求妥协,最终制造出能够使用又隐含失败的产品。


河水无声侵蚀

3

推动进步的力量在于人的欲望与享受,现实情况使得我们必然会关注日用器具与人的关系;而现如今,这种关系已经跳脱出它原有的框架,变得日益复杂与剧烈。


曾几何时,关系是单向的,是人类去使用器具、去克服器具的不足、去改造器具;然而到现在,关系变成了双向的,人类影响着器具,器具也在改造着人类,器具在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甚至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厨师们的手以一生的时间雕琢刀柄,一如河水无声无息侵蚀两侧的峡谷,刀柄因长久使用而呈现的斑驳、磨损,换一个人就不再适合。


垃圾桶的进化也是如此,旧时的铁质垃圾桶极难清理,垃圾袋的发明看似是清洁了许多,把垃圾连同袋子一起丢弃即可,可正因它容易清理又不会渗漏,人们不再考虑扔进垃圾桶的是什么,潮湿的食物滋生着虫蚁、不更换的垃圾袋留着食物残渣,卫生反而变得糟糕了,这一定是设计者始料未及的。


“缺点为改良之母”,器具物品不断改变,才能适应不断发现的缺点,这也意味着,哪怕是生活中、工作中最最常见的小物品,司空见惯的器具,都不能达到人类定义中的完美。正因如此,器具的发明和改良从来就没有停止,特别是在工业时代以来,器具物品的创新速率被不断加快。


但需要强调的是,器具物品的革新,并不意味着“最新”就一定会胜过“新”,“最好”一定要比“好”更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麦当劳曾设计出一种比原有纸盒纸包更能起到保暖作用的聚苯乙烯汉堡盒,这个设计曾一度被认为是革命性的发明,但几年后,随着聚苯乙烯塑料餐盒的危害被广泛认知,它很快就退出了麦当劳的餐厅。

推荐阅读

叉、大头针、曲别针和拉链等日常物件是如何变成他们现在的样子?为什么餐叉有四个齿?十字花螺丝与它的前身平头螺丝相比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曲别针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是什么使得我们现在的胶带变成透明的?


《日用器具进化史》用显微镜来看我们平时很少会考虑的东西,专门给出了大头针、回形针、感压胶带、玻璃纸、便利贴、订书机、拉链等创新改良案例,同时还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技术创新的新理论,只有懂得找出器具物品的缺陷,还能不断尝试解决办法,才可能推动器具物品的进化,即器具物品的缺陷正是其得以变革的动力,刺激和不必要性是发明之母。


作者简介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美国杜克大学土木工程、历史学教授,特别擅长于事故分析,被《克科斯评论》誉为“科技的桂冠诗人”,2006年荣获美国历史悠久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奖项之一——华盛顿奖。


曾在《美国科学家》杂志撰写工程设计与文化研究的专栏,也为《纽约时代》《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撰写非工程类文章。主要著作有《设计,人类的本性》《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超越设计:散论及其他非方程式计算的尝试》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