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彼特拉克和《歌集》:为她写下最美的诗

716年前的7月20日,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出生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阿雷佐城。


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先驱者、意大利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与但丁、薄伽丘并称意大利文学的“三颗巨星”。


ABOUTPetrarca

彼特拉克的父亲本来是佛罗伦萨的一名公证员,1302年,由于政治原因被流放。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出生。为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1311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彼特拉克全家迁往比萨,后来又迁往当时的教廷所在地法兰西普罗旺斯地区的阿维尼翁城,并在那里定居。


彼特拉克在阿维尼翁接受了最初的教育。1316年,他刚满12岁,便被父亲送往蒙皮利埃学习法律。1320年,彼特拉克第一次回到意大利,进入博洛尼亚大学继续学习法律。1326年,父亲去世后他又返回阿维尼翁。


阿维尼翁纸醉金迷的生活强烈吸引着彼特拉克和他的弟弟,他们用青年人的全部热情追求尘世生活的快乐。阿维尼翁这段愉快的生活经历对彼特拉克的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1327年4月6日,彼特拉克在圣基娅拉教堂遇到一位名叫劳拉的美丽少妇,他一见倾心;后来,劳拉成为他的爱情偶像和诗歌创作最重要的灵感之源。



彼特拉克希望有稳定的、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他深知,要想获得人们的尊敬,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对尘世荣耀的渴望引导他在寻欢求乐之余努力读书。他非常喜欢古典文学以及普罗旺斯和意大利的爱情诗,尤其酷爱西塞罗、维吉尔和李维乌斯(另译:李维)等人的作品;他也阅读宗教理论著作,但不喜欢但丁崇尚的经院哲学家,而青睐天主教早期的教父神学理论家圣奥古斯丁。


1333年,彼特拉克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了长时间的旅行;他到过巴黎和法兰西的其他许多地方,也到过弗拉芒和日耳曼各国。他的眼界越是开阔,内心就越是充满尘世情感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他开始厌恶尘世事物,不能忍受稳定的生活,因而,刚踏上一块土地便立刻想离去。


1336年4月,彼特拉克登上普罗旺斯的旺图山,面对宏伟动人的自然景色,他心绪不宁,感慨万千。偶然打开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看到一段好像专门为他所写的话:“人们去欣赏高耸的山峰、巨大的海浪、宽广的河流、广阔的海洋和群星移动,对自己却漠不关心。”彼特拉克长时间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他所特有的内心冲突更加剧烈。他为自己游览高山大川、追求尘世快乐而内疚,但是,他又无法用天主教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无法战胜追求尘世荣耀的“野心”,更无法否认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这种摇摆不定的思想几乎反映在彼特拉克的所有作品之中。站在旺图山的山巅上,彼特拉克向意大利方向眺望,心中燃烧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他非常希望再一次看到美丽、古老的意大利。


1336年底,彼特拉克如愿以偿,又一次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第二年年初,他参观了罗马。他的心被这座天主教的圣城所吸引,更被古罗马雄伟建筑的遗迹所震撼。1337年8月,彼特拉克再次返回阿维尼翁,此时,他需要安宁和潜心思考他所见到的一切,因而隐居在沃克吕兹乡下的一座别墅中。在这座紧靠着清澈泉水、被绿荫遮掩的幽静别墅里,彼特拉克专心研究,努力创作,《阿非利加》的构思及初稿基本产生于此。


1340年9月,彼特拉克同时接到来自罗马元老院和巴黎大学的邀请函,罗马和巴黎都要加冕他为桂冠诗人,彼特拉克选择了罗马。1341年2月,他乘船从马赛出发,先到达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国王就非常广泛的知识领域对他进行了三天考核。1341年4月8日,通过考核的彼特拉克登上象征罗马权威的坎皮多里奥山,在罗马元老院加冕为桂冠诗人。离开罗马后,彼特拉克在帕尔马居住了大约一年时间,并在恩扎河边的山间别墅中完成了《阿非利加》的初稿。1342年春天,彼特拉克告别意大利,返回阿维尼翁。


1343年4月,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彼特拉克的弟弟皈依天主教隐修派卡尔特修会;这件事强烈地震撼了彼特拉克已经十分不宁的心。兄弟二人曾在一起讨论过人生的目的,也都曾为前半生追求尘世享乐而悔恨;弟弟终于选择了奔向天主怀抱的道路,对比之下,彼特拉克感觉自己的灵魂太软弱,因而内心痛苦万分,坠入精神危机。《歌集》中表示悔恨的诗和《秘密》给我们留下了反映彼特拉克精神危机的重要历史资料。


1348年5月,彼特拉克获悉劳拉病故于黑死病;不久后又听到其他一些朋友死于瘟疫的消息。这一连串的噩耗将彼特拉克投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使他的厌世情绪进一步加剧。彼特拉克不得不认真思考来世之事,他悔恨自己过分地追求转瞬即逝的人间快乐和荣耀,唯恐死后会得到可怕的报应。


1353年5月,彼特拉克最终决定离开已经没有劳拉的阿维尼翁,返回意大利定居。途中,他登上阿尔卑斯山,眺望南方的意大利,心情万分激动,用拉丁语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词句,向祖国致敬。


上帝喜爱的神圣土地,

你使善良的人无忧无虑,使傲慢的人恐惧;

最高贵、最富饶、最美丽的土地,

你曾经受到人们的崇敬,由于武威也由于神圣的法律;

你是缪斯的故乡,

……成为世界的导师,获得辉煌的荣誉。


回到意大利后,彼特拉克先在米兰生活了八年。这一时期,他曾经多次受米兰城主维斯孔蒂的委派,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国及欧洲各国。无论走到哪儿,彼特拉克都受到隆重的欢迎,为米兰城主增添了光彩。在米兰期间,彼特拉克的生活比较悠闲;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许多已中止的作品,初步整理了各类信札和诗歌,并开始新的创作。


1361年6月中旬,为了躲避瘟疫,彼特拉克移居帕多瓦。1362年,瘟疫又把他驱赶到威尼斯。威尼斯元老院将一幢漂亮的小楼赠给他作为住宅,交换条件是,他死后必须把所有藏书留给威尼斯。1368年夏,薄伽丘来到威尼斯,受到彼特拉克的热情欢迎,两位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在一起生活了数月。在威尼斯期间,彼特拉克受到共和国许多上层人物的尊敬,但也受到一些阿维罗伊派哲学家的攻击。彼特拉克看到威尼斯的执政者对侮辱他的言行无动于衷,盛怒之下,离开威尼斯,移居帕维亚,后来又定居帕多瓦。在帕多瓦郊外的阿尔库阿小镇,彼特拉克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几年。他住在一座小而雅致的别墅里,四周是橄榄林和葡萄园,那里有他所期盼的宁静,他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读书和写作。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病逝于阿尔库阿的家中,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该镇的教堂里。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

[意]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  著

译者

王军,1952年生。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意大利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译协汉译意研究会会长。曾获北京市名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意大利国家翻译奖。

关于《歌集》

《歌集》被后人视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却认为收集在《歌集》中的爱情诗是他一生捋不清的混乱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所以称其为“支离破碎的俗语诗”。


《歌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其中包括317首十四行诗、29首歌,此外还有20首其他种类的抒情诗;除30余首外,这些诗全都是表现诗人对劳拉爱情的作品。


1348年,劳拉死后,彼特拉克对其所写的抒情诗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组成了这部诗集,其中包括部分赞美其他女子的诗;然而,诗人自称被选入《歌集》中的爱情诗全都是为他的爱情偶像劳拉而写的,以此证明他对劳拉的爱情始终不渝。随后,诗人又在《歌集》中陆续加入了许多其他抒情诗;其中一部分被加在“赞活在尘世的劳拉”中,诗人谎称这部分作品写于劳拉活于尘世之时,另一部分则构成了《歌集》的第二部分——“赞离弃尘世的劳拉”。《歌集》按照时间的顺序和诗人的思想变化分为上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自然地构成了诗人内心爱情发展过程的整体。


《歌集》是一部彼特拉克对劳拉的爱情史,作者灵魂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支配着这一爱情的发展。围绕着爱情的轴线,诗人编织出一张丰富、复杂的情感网,它反映了诗人无法确定价值取向的彷徨与痛苦的精神状况。彼特拉克有强烈的世俗情感和追求人间快乐的欲望,但在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仍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晚期,他的欲望还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彼特拉克仍然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虔诚教徒,然而,他的努力经常是徒劳无益的,因而脑中总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担忧,内心总是充满无法平静的冲突。生活在欧洲社会变革时代的彼特拉克,已经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但他无法找到社会变革的出路,更没有勇气触动中世纪上层建筑的支柱——天主教会的教理教义,因而,情感与理性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使诗人陷入不知所措的思想病态之中。对劳拉的爱情过程便是这种病态的体现。


其实,《歌集》中真正的中心人物并不是劳拉,而是诗人自己。诗人借助对劳拉爱情的抒发,将自己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记录下来,留给了后人。诗人记录的不是爱情的外部表现,而是爱情在他内心深处的反响。


彼特拉克一生波动于尘世情感与宗教道德规范之间,他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答案,所以《歌集》中的抒情诗几乎全都以尘世情感和中世纪天主教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为主题,因而使人感觉主题过于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不管怎样,《歌集》代表了意大利抒情诗的最高成就,作者也被视为世界文学名家中的佼佼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抒情诗的发展。

(节选自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