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访《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作者葛继宏
2022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有一本“小红书”频繁出圈,在多个荐书活动中亮相——
4月17日,做客“春风阅读节·钱报读书会”。
4月23日,参与都市快报橙柿互动都会“橙柿维C阅读计划”;参与“2022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
4月24日,作为明珠电视29周年台庆系列活动,在杭州电视台举行新书首发式。
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纷纷撰文推荐,它还入选了浙江省委宣传部4月精选浙版好书。
这本书就是——《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
中国媒体人的创新法则到底是什么?特全文转载“把准时代脉象 扛起社会担当——访《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作者葛继宏”一文,让我们随葛继宏一同开启“创新之旅”,在创新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
★
把准时代脉象 扛起社会担当
★
一个出身乡野的年轻小伙,既没有雄厚家底,也没有过人背景,硬是凭一股闯劲和创新精神,一人承担了一档名为《名人名家》栏目的总策划、制片人、导演、编辑、主持人、剧务等多项职位,采访了曹禺、艾青、金庸、余秋雨、张艺谋等200多位名家。这样的传奇故事,你是否听过?
“这是浙江省第一个自负盈亏的电视栏目节目独立制片人,他策划的每一个活动,都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1997年3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对葛继宏的采访《“捕捉”名人——葛继宏印象》。
近日,葛继宏的新书《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出版,引发诸多媒体人的关注与思考。随着世界读书日的日益临近,记者再次专访了本书作者葛继宏先生。
葛继宏,博士,教授,知名媒体人、策划人,中国电视专栏节目独立制片人模式的先行者。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凤凰卫视浙江公司总裁,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会文化专委会主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杭州市政协委员。
1
敢闯敢拼 创新拥抱时代
对于不少老杭州人来说,他们或许还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守在收音机旁聆听电台《名人热线》节目时的激动心情。在那个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西湖上空的这条“热线”,架起了听众和明星交流的“桥梁”,成为难以忘却的传媒记忆。
葛继宏便是这条热线的“创造者”,它的诞生源自一次偶然的交谈。
“太带劲儿了!”回想起当时,构想的提出闪耀着时代创新之火。
葛继宏是杭州淳安人,自小便热爱文艺活动,高中毕业只身一人来到杭城闯荡,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乡。点子多又敢打拼的他,渐渐积累了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初,辗转成为浙江文艺广播电台一位主播。
彼时,中国广播技术刚刚从“中波”跨越至“调频立体声”,电台播音员不再是单项信息输出,而化身为主持人,与听众有了交流的可能。
一次与杭州电信局领导的交谈中,葛继宏得知引进的“三方通话”技术,可以在呼叫等待的基础上,使原来处于保持状态的用户加入通话,实现三方实时交谈。“为什么不能利用这种技术打造一档全新的互动节目呢?听众一定喜欢!”灵机一动的葛继宏说做就做。随着《名人热线》栏目开播,听惯了新闻播报的居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还可以和名人实时对话!
赵忠祥、胡慧中、林青霞、毛阿敏……大家纷纷做客《名人热线》,电话场场爆满,书写了电台节目发展史上的传奇。
这是葛继宏媒体生涯的缩影。翻开《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这本书不难发现,之后多年的从业实践,无论是《名人热线》,还是转战荧屏的《名人名家》,在诸多当时的开创性尝试中,面向时代的创新贯穿始终。它们或抓住技术革新的机会,或把握社会环境之变迁,抑或立足于机制体制的改革,不一而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机会总是眷顾把握时代的创新者。当然,勇敢去做也很重要。”葛继宏这样总结。
这一点,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认同。
“我不仅读到了一个传媒人发展成长、实践创新的故事,更是看到了一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与国家共同前进的故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人民网原总编辑余清楚说。
“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新’俱来,与‘变’同行,在文化和传媒多个领域和层面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谈及葛继宏的经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如此评价。
书中个人经历的缩影式呈现,展现了中国传媒业和媒体人在时代浪潮中改革创新,不断尝试的历程,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人的成长笔记”。本书以时间为线,立足于传媒业发展规律,选择典型案例加以剖析,既有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有趣而不乏深度。
2
角色转换 不负时代之责
“我这个人,很难闲下来。”采访葛继宏时,理着干练寸头的他,眼睛炯炯有神,谈吐间思维异常活跃。
如今,葛继宏有着多重身份。身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会文化专委会主任以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的他,常参与到各种政策建议的讨论中。“全民公筷行动日”“发光斑马线”……他那始终高速运转的“创新”大脑贡献了不少“金点子”。身份虽变,但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却从未褪色。
提起小记者,我们总能想到,活动现场拿着话筒有模有样采访的“小大人”,这种模式早已不稀奇。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葛继宏的尝试让很多人第一次见识到“小记者”的模样。
“孩子们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冰心奶奶也很开心,因为她见到了一群深爱着的孩子们。”葛继宏想起往事,一切如昨。
文学大家冰心一生爱着广大孩子们,《寄小读者》里千言万语道不尽与孩子们的深情厚谊。当时,已经从电台转投电视行业的葛继宏,继续着创新热情,打造了一档《名人名家》电视栏目,让老百姓不仅听得见,更能通过他的采访看到名人日常。
难能可贵的是,节目的所有工作,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来完成,虽然艰苦,但让观众开拓视野,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觉得很值得。
节目采访名人不下200位,却在冰心这里遇到了困难。虽然葛继宏诚意满满,但已在病榻上的冰心早已谢绝访客。直到小朋友们的出现,让耄耋之年的冰心奶奶再次打开话匣子。
“孩子们,让我亲亲你们。”冰心望着小朋友们慈祥地说。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放……”随着小记者们朗诵起冰心最喜欢的一段座右铭,她与孩子们的脉脉温情都融化在了稚嫩童音里。
“世纪老人”与“小记者”的会面,在全国引起轰动,小记者们闯出了“大世界”!
校学生对话将军的方式采访了萧克、吕正操等数位开国将领,让学生们得到了一次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案例,书中有很多。
如果说对技术、环境、机制的把握是创新第一维度,那么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基于此的责任担当,才真正洞穿时代脉象。
“在传媒实践中始终关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以悲天悯人之心洞察社会,关爱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传媒人队伍中难以做到的崇高信念。”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杨立平如此评价。
现在,作为大学老师的葛继宏也会出现在课堂,分享案例,让自己的经验体悟代代相传。他的全部思考浓缩在了这本新书里。
“或许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智慧,获得营养。”葛继宏说。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葛继宏看来,每一次创新实践,都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每一位被采访者,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每一次成功,都是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一个传媒人发展成长、实践创新的故事,更可以感受到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与国家共前进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随葛继宏一同开启“创新之旅”,在创新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