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工之声(第十二期)| 劳模沈老师

点击上方“镇江职工之家”可订阅哦!


劳模沈老师


作者:镇江市总工会  谢伟


一直就想写这篇文章,不过在开笔前,考虑大标题时,却费了一番心思。因对这位主人公的称谓上,颇为踌躇:直呼其名吧显得不够尊重,称之为沈老哥又觉不恭,称之为沈老还觉得有些严肃,乃至用职务和职称也都觉得生分。最后思来想去,忽然想到如今社会上对事业有成者,一般以老师相称,既中规中矩的,也不会失礼,于是欣然落笔。







与沈老师的相识算是人生有缘了,尽管先前也听闻其大名,但面对面的交往却是一年以前的事了。那次是我所在支部组织党日活动,去了一个建在山坳里的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基地,在这里,近距离地接触了他。当时,一位身形瘦削头发花白的老人迎上来,面带笑容地作了自我介绍,原来他就是镇江农业科技领域的名人,省劳动模范沈晓昆。一开口声音洪亮、如数家珍,将他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

与沈老师一番交谈之后,我根据他的事迹,即兴写了一篇散文《山花烂漫时,追梦丛中笑》,在我们单位的网站上发表了。由此我与他开启了一段亦师亦友的忘年交的过程。期间,因为挂职村第一书记,有些下村开展的支农服务活动也请他提供帮助的,一路走来,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了。

沈老师思路清晰,知识面广。与他交流,不仅限于农业知识,也谈及为人处事。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条理分明,都忘了他已是70多岁的人。他待人接物热心随和。只要开口相求,很快就能收到回复,找什么人帮忙,他也迅速联络,不在身边时,就发短信告知结果,件件有交待。比如,我与市农科院研究员马志虎博士相识,就是他牵的线。如今我常邀老马下村向农民传授甜瓜种植新技术新知识,有时也邀沈老师一同实地指导。大棚内高温挺高,数他年纪最长,但也坚持到事情办完,中途不曾休息一会。

与沈老师的相处过程,始终感到有种激情和力量。用他的话说:现在没有节假日,除了家中有事,其他时候不是在乡下,就是在下乡的路上。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我在他基地的荣誉室里看到了许多金灿灿的奖牌和一摞摞证书,这就是一分耕耘与一分收获的体现。尤其是谈起凤头鸭的保护与利用,和参与研发的农业专业技术“发酵床养殖”、“稻鸭共作”,开发紫苏油等等,他那种获得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跟他交往日久以后,我又发现沈老师还是位“斜杠老年”。常听他说起建设闻捷纪念馆的事情。闻捷,丹徒人,原名赵文节,现代著名诗人,长期从事新闻和文艺创作工作,在中国文坛成就斐然。沈老师积极参与馆藏史料研究整理工作,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听着他的介绍,也去阅读他自写或与他人合写的文章,如《闻捷与延安〈解放日报〉》、《闻捷与习仲勋二三事》、《闻捷和他的散诗创作》、《闻捷在甘肃全程采访朱德十五天》等文章,好好地给我脑补了一下文史知识。


沈老师乐观开朗,一见人就开口笑,与之叙谈,如沐春风,有很强的亲和力。他也很幽默,记得一次看到他穿着西装上了某杂志的封面人物,我和朋友点赞说这照片很帅、很有范,沈老师却回复说,真人很土,不禁莞尔。作为一名事业成功者,除了有很深的专业造诣外,这情商一样也是杠杠滴。古人云“近朱者赤”,学无止境,因此,每见沈老师,一种恭敬之心油然而生矣……

大家一起“点赞”,点亮“在看”,共同关注“镇江职工之家”


编辑:范翊

征稿

“镇江职工之家”微信平台【职工之声】栏目期待您的来稿!

您还可以这样来投稿:

关注“镇江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方“精彩活动”——“职工之声”投稿,进入投稿平台,填写您的基本信息,上传您的稿件,最后点击“提交”。

详情请点“阅读原文”了解!

大家都在看

扫码就走!镇江人注意,乘坐这三条铁路不用买票啦!
“网聚职工正能量 劳动绽放新风采”微视频展播上线,快来给你心中的NO.1打call吧!(七)
“网聚职工正能量 劳动绽放新风采”微视频展播上线,快来给你心中的NO.1打call吧!(八)

镇江市总工会

服务改革发展

依法全面履职

致力打造职工

最可信赖的“职工之家”


镇江职工之家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镇工惠”微信小程序

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