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面试老师说“要看医生要吃药”的孩子小学毕业了!

小冯妈妈 恩启特教平台 2020-08-20

过了暑假,又有一批星孩要进入学校随班就读,这让爸爸妈妈们既高兴又焦虑,希望孩子能融入其中,又担忧未知的困难。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小冯妈妈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讲述了小冯同学如何进入普校,又是如何在普校顺利度过了小学6年,相信会给家长们带来启迪。


小冯妈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12岁自闭症男孩儿的妈妈,办有公众号“星儿和皮皮”。已辞去12年的高校教师工作,现为北京市某公立培智学校教师。


从未也不敢以为会发生什么,

孩子却以他的节奏,发生着什么……


毕业照、毕业典礼、毕业考试、派位登记、制作并拿到毕业证书……毕业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小冯同学的小学时光渐行渐远……




时隔六年,小冯去某牛校面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想忘却忘不掉……


面试牛校,四处碰壁


我在家长测试的教室里心神不宁的写着家长考卷:请您描述孩子的特点,请问您怎么看待我们学校的校训。这时一位老教师推门喊我:“谁是冯XX的家长,请过来一下,我们这是第一次在面试的时候就请家长。”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恍惚跟着她进到学生面试教室。


“你家孩子进教室就没坐下过,一直在跑,不回答我们的问题,还问老师来这里上学多少钱,这孩子我们没法收。”一进教室另一位面试老师跟我说。


小冯正在教室后面晃悠着,而旁边几位小朋友都老老实实的坐在座位上写着卷子。我叫他过来坐我身边,他过来坐下。


“这孩子得看医生诊断,得吃药控制。”一位唯一的男性面试老师笑着说,我现在依然觉得那是一种嘲笑。


“这孩子适应慢,能给他两周时间吗?他会慢慢适应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们等不了个别孩子。”老师不容辩解。


“那咱们这儿有随班就读吗?我们可以随班就读。”我无力的争取,也主动承认了这孩子确实有些问题,需要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针对片内的学生,这个孩子是共建关系,不属于片内,不能随班就读。”


直觉告诉我这里不适合小冯,便没有再争取,跟面试老师告别,领着小冯离开了。我笑着走出校门,小冯蹦跳着,很是欢乐,门外等候的家长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以为我们成了。


小冯爸爸欣喜的看着我们母子俩走过去,问我怎么样,我只是笑着不作答,走到没有人的地方,才哭出来,说人家不要咱孩子。


小冯一整天都似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晚上临睡前突然大哭起来,说:“妈妈我听话了,我想去上学。”原来他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想抱他,他躲开我不让我抱,我说:“孩子,你今天表现特别好,你后来也坐好了对不对?咱们离开时你还跟老师们再见了呢!爸爸妈妈正在给你找一所更好的学校,因为你真的是太棒了。”


接下来几天我们找到所有能找的人,同学同事,帮忙找学校,这所名校任凭小冯爸爸找人说情是坚决不收的,现在想想我们还真得谢谢他们呢。


所以我建议特殊孩子的家长们选择普通学校,因为名校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对于影响班级整体氛围的“异类”包容度很低。


这可以理解,焦虑的社会诞生焦虑的家长,家长生怕孩子被不利因素影响,我们不能无限度的请求别人包容自己。


当年我就想,只要是普通学校,只要能接纳接收这个孩子就行。我们夫妻俩都是老师,兢兢业业教了很多很多学生,轮到自己孩子上学时却面临着无学可上,哇凉哇凉的心啊!


巧遇斜街小学,带来新希望


我的师姐和同学找了好多小学无果之后,最终上斜街小学的韩校长表示可以试读一段时间,不行的话还得去特殊学校。于是学校给小冯安排了面试,主管随班就读工作的张萌老师接待。


韩校长和小冯


我们三口带小冯来到校门口,看到了校园景象,说实话是有些失落感的。拒收小冯的那所牛校校园大、绿化好,建筑古香古色高大上,毕竟是一所百年老校。而这所学校,很小很小,只有一幢4层高的教学楼和一个小操场。而且,我们早已知道,这所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没有经济能力择校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我们一直感激这些朴实的家长们,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一次跟学校反映小冯影响自己家孩子了,更没有打横幅赶我们走。有一次小冯往一位男生的裤子上小便,我跟他爸爸道歉,那位朴实的父亲却说:“没事,小男孩都淘气嘛!”小冯平稳的度过了六年,我后来还和几位家长建立了良好关系。


等张老师的时间,我跟小冯聊天:“哇,这所学校太棒了,我打听了,这是一所超级棒的学校,老师们尤其喜欢数学好的小朋友,真的,去试一下吧。”聊着聊着张老师过来了,带着小冯去了资源教室面试,我在门缝里看到一张圆形的桌子。


面试竟然进行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结束,我们在外面等得有些焦急。终于张老师出来了,小冯却没有跟出来,原来小冯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想走。张老师说他很配合,也不乱跑,一直坐在桌子上做各种事情,交流能力也不错。


张萌老师和小冯母子


自闭症孩子在一个安全友好的环境下极少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看来确实是这样。


于是,小冯终于成为一名小学生。别人可能觉得孩子上学是理所应当的事,可是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能去普通小学上学简直太不容易了,即便小冯没有去牛校,可是我欢天喜地啊,那个暑假我们三口去了上海、周庄好好玩了一圈。开学前我们还给他在老家少年宫找了一个幼小衔接班,一周只有一、三、五每天下午上课,班主任是冯爸爸的同学,上课时间短次数少,老师又是熟人,所以小冯这个幼小衔接班上得还不错。


即便如此,小冯正式开学后,我依然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发生什么事情导致他转到特殊学校。(他刚上幼儿园时我最怕手机响,那是他的老师又让我领走孩子的电话;害怕接孩子,不知道老师又会跟我说什么糗事;害怕开家长会,老师会不留情面的说“个别孩子拖了全班的后腿”,实际上小冯上小班的天数加起来屈指可数,小班的老师还是无法忍受,直到小冯上了中班换了班主任情况才好转。)可是白天什么都没有发生,每天放学,老师说挺好,就是老咬铅笔。我说:“好有进步,他在幼儿园时把教室的书和抹布全给啃了。”老师说:“哦,这样。”


又有一天,老师说小冯上课中间会突然走出教室,也不打招呼,可能是累了,给他在教室的最后面角落准备了一套桌椅,他累的时候可以去那里休息,做什么都行,打了下课铃才能出教室。


这位老师叫张晓媚,虽然她只给小冯当了两个月的班主任,就因身体原因休息了,但是这两个月的适应期至关重要,我没有去陪读,小冯没有被转到特殊学校。


可敬的老师们


后来小冯的班主任换了几个,直到二年级固定下来,他遇到了王珺老师。王老师是有二十多年随班就读工作经验的小学高级语文教师,对小冯刚柔并济,严格要求。


2013年我在北师大教育学部特教系跟随王雁教授做访学时,专门访谈了王老师,写了一份质性研究报告《一位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个案研究》,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


随班就读工作是依托普通学校进行的,所以教师的普教功底是成为优秀随班就读教师的前提,我并不赞成专门培养随班就读教师的做法,特教老师做融合教育也应当熟悉普教,具有较厚实的普教功底,仅在特教圈子里却不知道普教在做什么,怎么做融合呢?


王珺老师


王老师任班主任期间,解决了小冯上课下座位、哭闹、乱窜和不参加集体活动的问题。

王珺老师和小冯


我们合作用代币制解决小冯下座位和哭闹的问题,小冯每天拿一张表请每一位老师打“✔”“O”“X”写评价,回家折算换取游戏时间。那时他喜欢玩Ipad的一款开餐厅卖汉堡的游戏。这项工作坚持了一学期,效果显著,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小冯非常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即便是现在依然不喜欢,可能因为集体活动的场面在他眼里比较乱,而且他受不了噪音。我们通常觉得很激动的场面,比如比赛中喊加油,赢得比赛后欢呼,在他眼里就是难以忍受的混乱场面。小冯是感觉系统很敏感的孩子,耳朵贼灵,经常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很小很小的声音在他听来就是噪音。可是有时我们很大声叫他喊他,他却像没有听到一样。这就是感觉系统异常,真正跟这类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异常,不是单纯的迟缓落后,而是异常,这种异常也不能通过什么通常的方法,比如鼓励、讲道理、读绘本就能解决的,也许做感统、听统训练、游泳会有帮助,对于功能比较好的大龄孩子,也许认知行为疗法有帮助,只是也许,因人而异。


拔河比赛


王老师会想办法让他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拔河、合唱比赛,外出的实践活动还是需要我陪着。二年级上半学期,我跟小冯订了一份契约,大概意思就是小冯同学二年级下学期能够独立参加学校的外出实践活动,否则就不准吃鸡肉,小冯果真做到了。对于功能比较好的孩子也可以使用契约的方法,至于什么时候用,相机行事,用心体会。


李涛老师


四年级时,小冯所在的学校被另一所学校合并了,这时他的班主任换成了李涛老师,又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她带过很多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是西城区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的兼职教研员。


李老师和孩子们


小冯在她的教导下,较顺利适应了合校后的新环境。李老师会用红星对小冯进行行为管理,很会跟小冯聊天。有一次小冯跟李老师一起下楼,他说:“李老师,您知道吗?原来的时候我不喜欢您,后来就喜欢您了。”李老师在微信上告诉我她哭了。小冯虽然回家很少写作业,但是只要是想写,一般就是着急写语文作业。


他在学校还是会犯脾气,李老师知道这孩子情绪上来排山倒海很难控制住,也不是故意的,所以很少跟我们说他的糗事,更多的是鼓励。但小冯自己回家会跟我们说他在学校犯的事,有一次小冯因为开空调的事情跟李老师发了脾气,撕了语文卷子,回到家跟我们说了事情经过,小冯爸爸没批评他(小冯爸爸从来没打过骂过孩子,趁机表扬一下他),陪他一起把卷子粘好做完,让小冯用微信跟李老师道歉。李老师自己有高血压,家里有高考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我作为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想呼吁一下,家长们要体谅老师的不易,哪怕说句暖心认可的话语都是对老师极大的鼓励。作为教师,理所应当有教无类,对每个孩子都尽心尽力,对得起这份职业,我们不能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教师却至少要对得起这份工资。而作为家长,却不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对老师的付出视而不见。

★ 上学期我给我们学校的影随培训老师们做了一次《自闭症儿童入学适应》的讲座,请李老师总结一下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的经验,李老师发了一段长长的微信(节选):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融合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不是和普通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就是融合教育,需要选择好助学伙伴、规范班级、安排适应的座位位置、引导班级学生、家长的接受等。


它是包括家长的作用、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接纳的综合教育方式。其中家长的责任很重要,因为融合教育不但是干预治疗过程,也是改变家长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所以家长的认识很重要,既不能同其它孩子一样的要求,更不能降低无要求,随孩子而走,更需要进行早期干预训练。


融合教育需要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减轻普教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只让普教老师摸索去做很难,也起不到融合教育的作用。

 

小学六年生活,小冯很幸运,遇到许多好老师,好老师的存在跟校长的理念直接相关。


可爱的同学们


小冯的同学关系怎样呢?无法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是高功能谱系孩子的普遍问题,帮助高功能的孩子维持同伴关系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年龄高功能的孩子无论语言能力有多强,很难自己建立并维持一段友谊,需要成人的支持。


在学校里,老师不仅引导全班理解接纳跟自己不一样的同学,还给他安排了助学伙伴。在家里,我通过美食节、生日派对和五年级开始的每周五下午的英语学伴活动帮小冯建立友谊,活动都是自愿免费,同学们有时会送小冯一些礼物,当然也是通过这种途径答谢他的同学和家长的包容和理解。作为特殊孩子家长,遇到理解包容的人一定要心存感激,不要觉得人家理所应当;遇到不理解包容的人,也不谴责不强求,人家没这义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19wzt1js&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6年《英语学伴》活动片段


        

描述过去的事情总是显得很轻松,

其实过程真的不轻松



☞ 小冯刚上学时对于不同的区域没有界限,教室跟校长室在他眼里没有区分,他出入校长室、会议室如同无人之地,目中无人到了一定境界。现在小冯早就知道别人的地盘不能随便闯了。至于是大家的努力起作用了呢还是他达到了可以分清别人和自己空间的成熟程度了呢?我只能回答不知道,也许这两者原因都有。他这种界限到底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也记不清了。在学校里老师会不断跟他讲不同区域之间是有界限的,不能随便闯,或者用一些方法进行行为塑造。我带他出去时也会不断强调,当然能提前阻止更好。假如确实没有预先阻止成,跟人家道个歉,下次争取更加眼疾手快一些,见招拆招吧。有一次我带他去我原来工作的大学,在办公楼里找不到他了,后来在一位领导的办公室里找到他,这位领导的办公室是个套间,小冯正站在里间的沙发上认真看着墙上的地图,旁边坐着的领导如同空气一般存在着。这位领导说:“这是你儿子吧?直接闯进来站在沙发上看地图。”


☞ 小冯不吃学校的午餐,我们一开始不迁就他,咬牙坚持让他在学校吃,但是他总是趁着老师不注意把整盒饭倒掉,或者吃很少很少,我们尽管抗衡了很久,但低估了他的执拗,眼看小冯饿的黑眼圈都出来了,下午上课情绪不好,于是我们妥协,接他回家吃饭。我们夫妻俩抽出时间轮流接送,爷爷奶奶负责在家做午饭,我们还送过一段时间的饭。直到六年级第二学期也就是小学的最后一学期,他才能够在学校吃午餐。对于快节奏的北京生活,中午活生生挤出两个小时接送他很辛苦很紧张,不过也咬牙挺过来了。


☞ 小冯一直不喜欢参加学校春、秋季运动会,也不喜欢学校组织观看的儿童剧和音乐剧,也许还是因为这些场面在他眼里“乱糟糟”,噪音大,六年来一共参加了大约一半的活动吧。


☞ 小冯经常翘课。四年级刚合校时,他不适应,一连两个月周一全天和周五下午拒绝上学。后来周一能上学了,周五下午一直不上学,一直到毕业也没去。除了开毕业典礼和照毕业相因占用周五下午时间,他去了两次以外。少上半天学,他能有四天半在学校的平稳时间,何乐而不为?除此之外,他过生日我给放假,雾霾比较大时我给放假,有些小感冒我也给放假。这些习惯会不会带到初中呢?我还是不知道,依然是相机行事,见招拆招。


给家长的一点建议


啰嗦这么多,我觉得需要划一下重点,列几条建议,也许对其他孩子有帮助,我依然说也许,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太大了。至于什么方法管用,家长必须亲自去试,本着开放的态度学习,又得有自己的判断不能盲从。


制定好每个阶段的目标,每个时期只关注解决1-2个问题,切不可什么问题都想解决。

✔ 小冯1-2年级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上课不下座位,不哭闹,课间不随意入侵到别人的“地盘”

✔ 2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解决参加集体活动的问题,一直持续到毕业

✔ 3年级开始帮助他建立同伴关系,一直持续到毕业

✔ 5年级才开始关注学业。

✔ 减肥的目标贯穿始终。


实际上你会发现,每解决一个问题,孩子的其他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要只聚焦孩子的问题,多支持他获得恰当的行为,他的问题行为也会减少。


要制定目标,但不要制定实现目标的时间点,跟孩子的节奏保持一致,只管做事,不要问到底孩子什么时候能做到。我特别喜欢《when you believe》这首歌,歌中唱到: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They don't always happen when you ask .


相信有奇迹就有奇迹发生,老问就不发生。只管做事不问结果。


当然,很可能奇迹一直不会发生,奇迹发生的概率肯定特别低,稀松平常的事情不叫奇迹,这更需要我们放平心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跟老师配合好,与学校保持一致,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评论学校的是非,学校必须是正确的,不能过分强调孩子的特殊性,尽量帮助孩子遵循集体的要求。在学校里,老师在学业安排、集体活动等方面已经安排了适合小冯的任务,并没有过难的要求。因此在集体中,小冯必须守规矩。若小冯确实情绪不佳,我们会安排他在家休息一两日,老师们也会理解。


假如小冯是一个缺乏主见畏手畏脚的孩子,我会鼓励他质疑学校的一些做法。但是小冯是一位眼里没权威不断挑战权威又没有集体概念不懂社会规则的孩子,所以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对他来说是适合的教育要求,并非是扼杀他的个性。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如此,对于有些孩子包括普通孩子,不能一味地保护他的个性,否则他会目无尊长不守规矩,成人后极难融入社会。


不要逼孩子,尽量帮助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即便我们很理解和照顾小冯的情绪,小冯还是会不开心,我们成年人工作中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何况孩子,更何况小冯这种天生在人群中不自在的孩子,所以不开心很正常。小冯遇到不开心的事会不停地说,有时越说越激动就大哭起来,我就是陪着他,听他说,有时会插一句“我也好难过”。这时候就要用到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同理共情,陪伴倾听,别鼓励别劝别讲道理,尤其不要讲励志故事,他心情好的时候也可以给他讲讲道理,说说励志故事,他情绪糟糕的时候等着他的情绪过去就好了。这种方法对于所有孩子所有成年人都通用。



远去的小学生活,

忘却不了的情谊


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仍然觉得小学结束的好突然,小冯欢天喜地(可以每天吃喝玩乐睡了),我怅然若失。我以为他没心没肺,可是连着三天下午他步行去了上斜街小学原址,现在是目前学校的低年级部,为了见一位他喜欢的曾经教过他的数学老师范老师,可是他跟老师打完招呼后就跑掉了,不知道怎么跟老师聊天,还跟老师说想去老师家“家访”。原来他也有感情,只是他有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范老师微信跟我说这孩子真重感情。(小冯三年级时还“恋过”一位美丽的娜娜老师呢)


跟小冯的老师们说感谢 ,真的是太轻了!假如没有当年的上斜街小学,没有韩校长的“试一试”,就没有小冯的今天。小冯年龄还小,谈他的将来为时过早,但至少在这段时期,上斜街的老师们改变了孩子的生命轨迹,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价值和尊严所在,这比牛校的牌子名师的头衔更高贵!


因篇幅有限,不能穷尽小冯所有的故事,没有照顾到所有的老师,所以我最后向所有眼中没歧视、心中充满爱、促进每位儿童发展、致力于融合教育的老师们致敬!!!


* 正文所使用的图片和视频均得到当事人及监护人的同意。






恩启,努力只为特殊群体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恩启社区”查看更多热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