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含泪送别八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看中国媒体的愚蠢与恶毒

2018-01-31 烧伤超人阿宝 烧伤超人阿宝

2018年1月24日,全国著名儿科专家,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8岁。


胡老先生从医医生,对中国儿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个医务人员,都为他的去世感到惋惜和痛心。


然而,令人愤怒的是,某些吃惯了人血馒头的中国媒体,连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都不放过。某些媒体,竟然借着悼念胡先生的名义,夹带私货,恶意暗示和误导公众,对中国医疗行业进行恶毒的攻击。


不知道胡老先生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愚蠢而恶毒的媒体打着他的旗号肆无忌惮的抹黑中国医疗,会作何感想。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媒体所谓“悼念”胡先生的文章题目:《含泪送别!8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这才是医者仁心》。


胡先生一生,有无数的感人事迹,我们的记者统统视而不见闭口不提,却大肆宣传两件事:8毛钱治好高烧,不打针。并含沙射影的称“这才是医者仁心”。


这样含沙射影的文章,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悼念死者,实为污蔑活人;名为赞扬前辈,实为抹黑医生。


他向公众传达的意思无非就是:


如果你不能用八毛钱治好高烧,如果你给患者打针,你就是医德沦丧,就是没有医者仁心。对这样的医生,就无需“含泪送别”,而可以拿刀去砍。


我们不否认,中国确实存在过度输液的问题;我们也不否认,这个问题甚至比较普遍和严重。我们更不否认,胡先生坚持的尽可能少输液少打针的原则,是医疗界一直公认的正确原则。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矫枉过正,绝不意味着可以把“不打针”和“八毛钱治愈高烧”作为衡量医生医术和医德的标准。


这种错误的宣传,会严重误导公众,挑拨医患对立,撕裂医患互信,煽动涉医暴力。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的宣传,会将无数患儿置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如果我们的媒体不那么健忘,应该还记得另外一个“八毛钱”事件。


2011年9月,深圳一名新生儿被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儿家长不相信医生,拒绝手术,将患儿带到另外一家医院。第二家医院医生给出了和第一家医院同样的建议,然后开了八毛钱的开塞露,暂时缓解了患儿的腹胀问题。


不想,患儿父母竟然据此在网上造谣,称明明八毛钱能治好的病,黑心医院却要花十万元给孩子做手术。


这个谣言在一瞬间刺激到了中国媒体的G点,无数媒体跟进进行了疯狂的炒作和宣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种恶劣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当事医院和医生造成了巨大压力和声誉损失,更使得很多家长失去了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医院多名患儿家长拒绝手术,导致多名孩子错失最佳手术时机出现严重并发症。


事后,那名被家长和媒体声称以八毛钱治愈了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病情逐渐加重,家长最终偷偷带着孩子到外省做了手术。


事情被医务人员披露后,参与的媒体无一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示歉意,更无一名媒体人对自己造成的恶果表示忏悔和痛心。


而今,7年过去了,这刚刚发生的又一起“八毛钱”事件表明,中国媒体道德沦丧追腥逐臭为吸引眼球毫无底线毫无廉耻的本性,没有丝毫的改变。


在这篇名为悼念赞扬死者实为抹黑诋毁医生的文章中,媒体称:几年前一对年轻夫妇匆忙找到胡皓夫。孩子高烧,什么药都不见效。胡皓夫仔细查看病情后开出药方。当孩子家长花8毛钱买了药时,已经开始计划带孩子继续寻医,可他们没想到,孩子用药时间不久,体温竟然渐渐退了下去。


看完这个故事,我真的惊叹中国记者素质之低下。


时间没有考证,人物没有考证,事件具体经过和真实性没有考证,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诊疗细节更是没有考证,完全就是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


对这样一个成为文章标题和核心内容的重要事情,这样一个被用来对读者进行了极其错误的暗示对医疗行业进行了恶毒而隐晦的攻击的故事,所有的内容和细节竟然全部稀里糊涂。


而这样一个不负责任到极点的报道,竟然被无数媒体大肆传播!


我知道中国媒体不要脸,但我真没想到中国媒体可以不要脸到这种程度。


即使这个事情是真的,也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和讨论价值。


发烧本身并非是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可能出现发烧症状的疾病,有无数种。从普通的感冒到致命的脓毒血症和白血病,都会有发烧症状。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相差何止万里。


那个孩子,可能得了某种自限性的疾病比如呼吸道病毒感染,这种情况根本无需治疗,时间到了可以自行痊愈。家长带着孩子反复求医最终送到胡先生这里,可能已经到了自愈时间。


那个孩子,还可能得了一些细菌感染性的疾病,在外院诊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治疗后,感染逐渐得到控制。体温也到了该下降的时间。


所谓: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孩子真的是得了无法自愈且群医束手的疑难病症,作为一个北大医学博士,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我实在想不出有哪种疾病引起的高烧是八毛钱的药物可以治好的。


不讨论具体病情,而单纯以治疗费用高低和是否打针作为衡量医生医术医德的标准,要么是恶毒至极,要么是愚蠢至极。


报道中提到:胡医生自1989年开始,就没有给孩子打过针。


为什么是1989年开始不打针?难道1989年之前的胡医生医术不精医德不高吗?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胡先生今年1月24日以88岁高龄去世,如果记者不傻的话,简单计算一下就会知道:胡老先生不再给孩子打针那一年,应该恰好是他60岁退休那一年。


退休后老专家,如果精力体力许可,医院会返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工作,比如处理门诊患儿。但是,一般不会再分管床位,不会再去救治病情相对较重的住院患者,也一般不会出急诊处理急症患者。


一般而言,门诊患者病情相对轻而稳定,必须输液的患者很少。门诊碰到病情较重的患者,会收入病房输液治疗。


当然,这也离不开胡老先生严格自律,认真执行医疗原则。胡老先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但是,把不输液和费用低作为衡量医生医德和医术标准的话,那和阿宝一样从事危重患者救治的医生,一个个都活该被砍死了。


我们医院门诊有一位老医生刚退休不久,他在烧伤门诊工作几十年,烧伤门诊治疗的是轻度烧伤患者,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创面处理为主,不需要输液。病情严重需要输液的患者,会收入病房住院治疗。


因此,这位医生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给患者输过液。每次治疗的费用也很低,少的几十块多的一两百。按照中国记者的标准,这位完全可以作为全中国医生的道德楷模。


相比之下,阿宝简直是医德沦丧的典型。因为我的特长是危重烧伤抢救。这些危重患者,没有一个不需要输液,有些烧伤患者甚至需要一天输注数万毫升液体才能度过休克期。而这些患者的费用更不可能低廉,无论医生如何的精打细算,危重大面积烧伤的费用也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这些大面积烧伤患者几乎个个都发烧体温动辄三十九度四十度,而我没有可能用八毛钱治好他们。


抱歉了记者同志,我们这些时常几天几夜守在危重患者身边的重症专业医生个个不能做到用八毛钱治好发烧,个个不能做到不给患者打针,我们个个都没有“医者仁心”,我们个个都罪该万死!


而且,即使是病情不严重的门诊患者,医生的医疗水平和道德水平也不能用药物是否廉价来衡量。


2014年,一个新闻被各大媒体和微博广泛转载: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好几家药店都关门,最后家长到某医院,医生开出了总价4分钱的4片扑尔敏,药到病除。家长对此极为感慨,认为自己碰到了有良心的好医生。而各大媒体也随之广为宣传,大肆歌颂该医生的医德。


其实呢?


新闻中患儿有过敏反应,医生给他开了价格只有几分钱的扑尔敏,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是,扑尔敏真的是孩子的最佳选择吗?


作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扑尔敏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他它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起中枢抑制作用,导致嗜睡,会使孩子整天昏昏欲睡,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第二,它拮抗H1受体的选择性不强,在拮抗H1受体的同时会拮抗一些其他的受体比如胆碱能受体,引起包括心脏等脏器的各种副反应,导致心悸,低血压等,这在低龄儿童尤为明显。同时,他代谢周期短,所有要每天服用3次才能保持有效的治疗浓度。最后,扑尔敏没有专为儿童设计的糖浆等剂型,只能研碎喂服,孩子服药很不方便。因此,扑尔敏在临床已经濒临淘汰。


目前,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与第一代药物相比,氯雷他定效果更显著,而副作用则明显下降。


氯雷他定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没有第一代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孩子服用后不会昏昏欲睡,不影响孩子学习和潜能开发。它对受体选择性更强,副作用更低。它疗效更强,而且代谢周期长,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孩子依从性好。氯雷他定已经做成适合儿童服用的水果味糖浆,方便服用,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时氯雷他定的价格也很便宜,儿童糖浆售价依生产厂家不同在15-40元之间。


第二代的抗组胺药物虽然有明显进步,但仍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氯雷他定仍有偶发的心脏毒性。所以现在正逐步被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取代,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1年上市的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氯雷他定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地氯雷他定已入我国市场,该药比氯雷他定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毒副反应低。目前其混悬剂型售价大概在20-50元。


难道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价格仅仅50元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的药物可以称为昂贵?难道只有4分钱的副作用大效果差喂服困难的药物才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


在这样的一个收入水平的国家,我们却时常听到各种奇谈怪论:去医院看病花了几百块,看病太贵了。我在医院等了2个小时才见到专家,看病太难了。


我特么就纳闷了,在中国媒体眼中,在中国民众眼中,到底怎么样才算看病不贵看病不难?


我想,中国媒体心目中的“合理”医疗模式大概是这样子的:患者生病,到三甲医院,花几毛钱挂个最好的专家号,一分钟不等立刻见到专家,专家嘘寒问暖认真诊疗至少半个小时,然后开几分钱的药,患者回家服药后立即痊愈。


如果医生和医院达不到上述要求,中国的媒体就要声嘶力竭的煽动民众,鼓动他们去敌视医生,去敌视医院,去敌视政府。鼓动他们去声讨看病贵看病难,鼓动他们去打医生骂医生砍医生。


中国媒体人,请你们保留一点最基本的廉耻和节操!不要用医务人员的血泪,去换取自己的关注度和销量!



苹果赞赏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