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问“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合影好看不就行了

MadameFigaro 2021-02-27



当我们面对当代艺术时,感官很容易被大量的文本解读覆盖屏蔽。一件作品背后表达了什么,真的如此重要吗?有没有亲身感受过这样的艺术,不需要了解艺术家是谁,只在一瞬间,让你忍不住举起手机,把这件作品留在你的记忆里。


倪志琪,就是这样一位,能够创作出引发人“合影欲望”作品的艺术家。


倪志琪在工作室  摄影:Bing


70平方米“不着边际”个展海报 ©柒拾平方米画廊


2020年11月15日,倪志琪的近作个展“不着边际”在衡山路的梧桐树影中开幕。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西岸当代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正在在呈现他长达9米的巨作。即使对艺术家没有任何了解,也很容易被”格子”和“真空”系列迷人的色彩,精微的比例吸引。


真正理解倪志琪的艺术也并不难。你需要做的,只是放下偏见,放下横亘在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一道道被定义的边界,做好理解他“无问东西”的艺术观的准备,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艺术家丰富而私密的精神世界。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是每年上海国际艺术活动的重中之重,2020年在后疫情时代的市场表现,自然更受关注。其特别策划的项目Xian Chang,邀请重要艺术家展出年度杰作。


西岸的“真空”可视为一件公共艺术品   摄影:笑非


其中,倪志琪以一组“真空”系列创作出如矩阵一般的9米色彩长墙,其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呼应了创作者公共艺术家的身份。观者在驻足赞叹,拍摄的同时,恐怕很难想到,这样大体量的公共艺术,出自一个仅有70平方米的艺术家工作室。为什么一个能做宏大作品的艺术家,会这样留恋一间空间有限的工作室?


工作室的氛围也可视作艺术家的作品  摄影:Bing


当你走在通往艺术家工作室的路上,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身边纷沓而过。走出电梯的一刻,你脚下的马赛克地砖,就是张爱玲或王安忆笔下那个繁花似锦的上海。


生长在上海英租界的倪志琪,在他少年的回忆里,连法租界都是“太远”的地方。唯有眼前,走廊的一扇门拉开,走进的是上世纪30年代火柴大王留下的折衷主义建筑。拱形的窗外,历历可见保护建筑的屋顶,延伸至外滩。


光影在工作室中流转,也造就了倪志琪特殊的材料语言  

摄影:Bing


这是倪志琪心中的上海,也是倪志琪艺术中多元世界的起点。他在这7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乐而忘返。


做“真空”系列时,作品体量太大,要完成素材的拼贴,调色,上色,就要在家具收藏和器物中少有的空地里移转腾挪。


倪志琪在收拾90年代的仓储布料,这些布也是构成作品的元素

摄影:Bing


“我一个人把作品搬来搬去,就是健身。”倪志琪扬眉笑笑,眉宇间跃然少年之气。年轻的心境,是他和学生、和儿子可以平等交流的法宝。




巧合的是,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同期,主办他两年来作品个展的画廊,也叫柒拾平方米。个展定在衡山路的空间,本身面积不大,却因为地处法租界,有别样的历史感。


倪志琪不是怀古派的艺术家,他更像是一个“时空旅行者”,把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所有复杂的积累,经过提炼再提炼,抽象成简单的形式和丰厚的内在。


倪志琪的工作台,他习惯一身黑衣,一定要带自己设计的彩色眼镜  

摄影:Bing


包含了“真空”和“格子”两个系列的“不着边际”,却将英文写做boundary,两者的互文,暗示着艺术家在素材上寄托了更多的哲学思考。


👈 左滑查看更多作品


“格子”系列则是艺术家多年生活游历的感触与提炼,将“阿尔汗布拉宫”系列的菱形线条进一步转化成平行线条,“格子”的形式更简约,也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留白。“真空”系列中,贵州古法手工纸取自到苗族古村落的考察收获,纱布的运用则是时装品牌提供的仓库收藏。一摞摞年代感的布料像颜料一样叠放着定制的手工纸则藏在桌子下面。


他将这些不同层次的材质相互叠加,加以微妙的“倪调”色彩,让每件作品的边缘,都有介乎自然与人工之间的重叠痕迹,如宇宙时空之大,如飞鸟俯瞰山河。


对于9岁就跟着母亲进咖啡馆的倪志琪来说,咖啡是日常,也是创作材料

摄影:Bing


墙上那件成型的真空,深深的咖啡色,在光线变化下,纹路闪烁,如阳光照耀峡谷,是他用1500杯浓缩意式咖啡做成的。用咖啡作画极偶然,是他有一次在工作室,不小心把咖啡粉打落在画布上。咖啡粉挺贵的,倪志琪就想着用它们做点作品,渐渐就形成了”倪调”。


用咖啡作画的“倪调”,也出现在他的写生本子上,学院刚创立时装系时,他画了很多写生,也用咖啡来晕染深深浅浅的阴影。


倪志琪的作品里,无论“真空”还是“格子”,都贯穿着”倪调”


“倪调”是他开放性的创作手法,可以是用咖啡作为原料,也可以是用环保的手法将外包装作为素材,始终保有对材料的颜色与质地的极度敏感。


将艺术的本质还原到材料,颜色与质地,让倪志琪可以自由穿行在时尚与艺术之间,他的艺术也为时尚带来点睛之笔。就在今年,倪志琪受费加罗中国委托创作了以“七夕”为元素的作品他与阿斯顿马丁的合作,为JNBY所做的设计,同样大受欢迎。


👈 左滑更多

倪志琪与阿斯顿马丁的合作,

运用物品原料作为艺术素材,拓展了艺术的边界




如果我们以“倪调”来理解艺术家在不同系列中的变化和发展,那么早在1993年《中世纪的阳光》中,倪志琪已经找到了独有的艺术语言。


他是约瑟夫博伊斯的隔代知己,也是包豪斯的同行者。穿行在中国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代中,参与其中,倪志琪的艺术经历正可以说,人的选择和命运是一体的。


👈 左滑更多


上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一批改革开放后毕业的大学生,在上海大学教设计,同时承担了中国唱片出版社(当时名为“中国唱片社)音乐制品的设计工作,倪志琪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前沿的设计思潮,甚至比当时当代艺术的信息还要超前。


1991年,他考入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在安特卫普六君子声望日隆的同期,他在欧洲中心的城市,感受着时尚和当代艺术思潮的洗礼。研究生每年的淘汰率是50%,靠做设计积累的1万美金“巨款”在安特卫普很快就消耗完了,一年要做上百件作品,没有经费,就想办法去捡变废为宝的包装材料。


在安特卫普的学习经历深刻影响了倪志琪的创作观念, 作品中常运用捡来的的纸板和垃圾袋挑战观众的经验


短短4年,却是倪志琪记忆中,最珍贵的回忆。每天的下午,咖啡时间,在三楼做研究的间隙,他能走到一楼,走到安特卫普六君子曾经学习的地方,和设计系的同学们交流,翻看他们的写生本子。


 2019年倪志琪捷克个展”Punctum”在一座历史建筑的画廊中开幕


他还看到同期的其他艺术家是怎么做作品的:有个比利时的艺术家,作画是把整个房间放满水,倒入颜料,再把纸张飘在上面。还有一个南非的艺术家,是把画纸铺在地上,自己站在四个条凳拼成的路径上,拿一支刷子作画。


艺术,如此不着边际。


回到上海,他也一直在做着各种不着边际的事。身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总监、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带领学生去捡垃圾,利用环保材料做作品;不给学生挂科,鼓励他们稀奇古怪的想法;


👈 左滑更多

在捷克个展同时,倪志琪在西波希米亚大学开启艺术工作英,带领美国、英国、日本、乌克兰、捷克等地学生即兴创作出“废墟上的诗意”


倪志琪对时尚与艺术的结合持开放态度,他也常从时尚中发掘素材  

摄影:Bing


用手机在旅途中创作了《书上的记忆》,在Ins发作品;担任“南京路步行街全球IP征集“的评委,同时也能担任TOP100餐厅的评委。


艺术,设计,时尚,公共艺术是一条条平行线,连接起倪志琪的旅人之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外滩的工作室,他的旅途就开始了。旅行指南只有一句:人人都是艺术家。



出品PRESENTED      

监制PRODUCER

撰文WRITER

设计DESIGN

图片IMAGES

Madame Figaro

Foggy园长

左颗颗

Yuan

艺术家、柒拾平方米画廊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