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能创造出统一建筑师和艺术家审美标准的空间

Madame Figaro MadameFigaro 2021-02-25



艺术家倪志琪最近接受了一个特别的艺术项目。这让他回想到2011年,他在法国里昂考察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建筑作品的旅行。


对于任何一个对设计产生兴趣的人来说,柯布西耶都是无法回避的坐标。这位20世纪位建筑界带来文艺复兴式影响的建筑师,多才多艺,身兼多职,他还是规划师、家具设计师、现代派画家、雕塑家和作家。


艺术家倪志琪


在实地考察之前,倪志琪对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如圣皮埃尔教堂、马赛公寓都有所了解。但当他和朋友、法国圣埃蒂安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的Claude Tautel教授驱车拜访柯布西耶生前最后一件作品圣皮埃尔教堂时,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沉浸带来的心灵触动,是知识储备和语言描述所不能比拟。那时候,他可不曾想到,2021年的开年展览上,他会和柯布西耶隔空相遇。


2020年12月19日,来自香港的艺术门画廊(Pearl Lam Galleries)与家具型画廊Gallery Sohe联合呈现艺术与设计展:《造梦者》。在艺术门画廊位于上海外滩的空间中,展出了一系列20世纪重要的现代主义(Modernism)建筑师、设计师的家具系列创作,包括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让·普鲁韦(Jean Prouvé)、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和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同时展出中国设计师杨丹凤及多位中国及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黄渊青、陆春涛、倪志琪、陶轶、杨丹凤、张洹、张天军、周轶伦、朱小禾和莱昂纳多·德鲁(Leonardo Drew)。



在《造梦者》展览开幕前一个月,倪志琪收到了艺术门画廊总监杨丹凤的邀约,与柯布西耶和同时代的的法国现代主义设计师们通过作品对话,在当代艺术的空间中进行一次唱和,倪志琪满怀兴趣地投入了展览中。


展出的若干作品是倪志琪和两位展览发起人杨丹凤、张琪一起挑选的,最后所选的4件作品尺寸都比较大,作品的气场、材料、色调与展览的空间和家具收藏配合得丝丝入扣。3件《咖啡》系列和一件《图兰朵》被安放在展览的第一个空间,咖啡系列也是倪志琪延续了近20年的一个主题,在咖啡色调与材料的选择上更多的注重把精神层面的东西渗透其中,让记忆与时空在作品中交错对话,这系列的作品色彩就是与众多时尚品牌都有跨界设计的“倪调”。


黑图兰朵,2018,210 x 170厘米, 综合材料

咖啡系列 1,2019,210 x 170厘米, 综合材料


“这辈子喝了那么多咖啡,所以在用咖啡作为媒介材料来做作品时是充满着浓浓的情感的。这次展出的其中一件也是最大的一件作品用了1500杯意式浓缩咖啡。”倪调是倪志琪独有的视觉语言,也透露出他的创作,深受90年代留学欧洲的经历影响。他从欧洲建筑的残缺部分获取灵感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尝试使用纱布、贵州古法手工纸等源于生活但又不是传统的艺术材料。这样的创作过程造就了展览现场令人身心沉浸的氛围:特别的倪调、具有凹凸肌理的作品表面,与经典家具设计中木质的材料和笔直的线条有非常直接的呼应。


行走在展览空间中,能感觉到隔着半透明的纱幔,这些上个世纪的经典家具与当代艺术的交流。行走在空间中,整个空间流动起来。倪志琪喜欢这种艺术品与空间、家具设计呼应的用心:“这次展览中让内雷为昌迪加尔项目(Chandigarh)所设计的椅子,让我又想到柯布西耶马赛公寓架空的底层立柱,一瞬间又把我带回了2011年考察柯布西耶建筑的场景之中。”




倪志琪提到的让纳雷为昌迪加尔项目所设计的办公椅,被拆解开来,挂在展览引言的墙上。让纳雷强调了一种可识别的几何语言,并且考虑到当地炎热的气候和工匠制作的难度,设计出了这种20世纪极具标志性的X,V型设计。



与杨丹凤合作策展的张琪,是Gallery Sohe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张琪来说,作为业内知名的设计家具研究者和收藏家,他珍藏的中世纪设计家具比如说柯布西耶或者是让内雷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收藏一件法国设计大师的限量家具。更重要的是,这些家具其实是历史上建筑史的一个缩影。这些限量家具极简的线条,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具有划时代性又有很强的功能性,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而当这些“经典”进入当代空间时,就能引发观众关于“如何让收藏设计和收藏艺术品在一个空间内产生新的观看视角”的思考。


当代艺术与经典家具并至的展出方式,并不仅仅出于对国际艺术市场趋势的判断,更多的是新一代艺术从业者希望为藏家解决空间艺术展中实际问题的探索。


张琪的许多藏家朋友也经常会调整家中物件的摆放位置,想在家的氛围里营造出一个“个人风格”和“趣味”。“这个氛围的营造过程,就好像在一个自己的空间中去搭配,这很像一个艺术家思考的方式。”张琪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思考,通过对设计史的风格研究和把握,寻找设计与艺术的时空关系。第一展厅着重于对办公空间的再现,而第二展厅则是从设计师的作品气质和艺术品的风格中找到某种呼应关系。普鲁夫在二战结束后设计的一张休闲床(Daybed)与张洹抗战主题的香灰画就非常契合,“毕竟,有了很棒的艺术作品之后,收藏家的家中也需要有一批相匹配的家具和一个展现的环境。”


 张洹,突袭,2008

香灰与粘合物, 160 x 300 厘米


来自艺术门画廊的杨丹凤则重点介绍了第三展厅的亮点:“在展览中,我们想完整呈现出一个家的形式。现场还特别做了声效。所以在最后一个展览空间里,每一个角落,就好像电影里的一帧,作品加上家具,非常的有画面感和生活的气息。我们打乱了一般展览的时间顺序,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不同时期的家具和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正后方)普鲁韦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为法国的一个阶梯教室设计的一把椅子,现在被陈列展在展览的客厅空间。


一个办公室的环境里,陈列着一套让纳雷1960年代设计完成的办公家具,旁边墙上挂着中国年轻艺术家张天军,用细密的点来重新诠释的中国宋元山水画。


张天军,晨雾, 2014

布面油画,90 x 68 厘米


张琪觅来的印尼长梯,现在和一位非裔美国当代艺术家莱昂纳多·德鲁(Leonardo Drew)的作品组合在一块儿陈列出来。


                        莱昂纳多·德鲁,数字28C,

                        瓷器、木炭、木头,122 x 122 厘米


新颖的策展形式,让观众在不同于“白盒子”的空间,看到了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经纬交织。一把让内雷二十世纪50年代设计的经典座椅,正对着一件莱昂纳多·德鲁抽象表现语言的作品,名为数字28C。空间中充满着立体雕塑性和两股力量的抗衡。



作为一位非常具有知名度的美国当代艺术家,莱昂纳多·德鲁的作品也见藏于众多国际公共及私人收藏,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洛杉矶当代美术馆,伦敦泰特博物馆等。2019年,德鲁更是应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Madison Square Park)管理委员会邀请,制作其个人首个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绿地之城》。


展出的多件作品,是艺术家2014年在中国景德镇为期两年驻留的时候陆续完成的。这位非裔的美国艺术家非常享受在景德镇的创作体验。在艺术家的好友杨丹凤眼中,德鲁是一位真实的,作品和人格高度相一致的艺术家。“德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每天要看动画片和无数的电影,童心未泯。”值得一提的还有,德鲁作品中对抽象思维的强调和创作方式,也反应在他对作品的命名里。作品从来都是以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的,这样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完全脱离具象想象的限制。



杨丹凤对每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作出全方位的剖析,这和她本人也是艺术家,熟悉创作的过程不无关系。在展厅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到这位低调的艺术家,为自己留下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作品流露的温柔气质却像有一束光照耀其上。


这位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家,通过不断向中国传统⼿⼯艺⼈学习,锻炼了她对设计与艺术结合的领悟能⼒。此次展出的多件作品,来自杨丹凤的“温柔的包装我”系列:作品探索了关于包装的过程中⼈们对于包装盒和⾥⾯物品的不同的态度。 ⼤多数时候我们只关⼼包装⾥的内容⽽不是盒⼦本⾝。可是正是包装盒保护了我们关⼼的物品却得不到相应的爱护。这⾥,⼀个被胶带捆绑的包装盒被⼿⼯艺⼈⽤丝线⼿⼯绣花重制,给⼀个平常的物件注⼊了关⼼与爱护。


杨丹凤,温柔的包装我, 2020

手工刺绣、帆布和海绵,44.5 x 44.5 x 10 厘米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值得亲临现场探访。《造梦者》给我们的启发是,家具设计收藏和艺术品收藏的并置,在人类文化史上是长久存在的。不论是明代文人对家具的狂热,还是18世纪末欧洲流行的东方风格的装饰物件,直至上世纪中国对时尚和艺术全球化风潮的思考,以及今天我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用设计与艺术,打开无限的历史时空。




此次展览的价值,除了提供了全新的策展空间理念,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柯布西耶和他周围一批同时代的法国设计师们。


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理念的执行者


皮埃尔·让纳雷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与他的表弟,建筑师柯布西耶50多年来的亲密合作,以及他们众多引人注目的建筑项目,如萨瓦耶别墅(1929)和巴黎国际大学的瑞士学生公寓(1932-1933)。1947年,柯布西耶和让纳雷接受了设计整个印度昌迪加尔市城市的委托。让纳雷搬到了昌迪加尔,并在超过15年的时间里为建筑的建立和建设提供现场监督。皮埃尔·让纳雷还设计了州长官邸、州立图书馆和市政厅,并制作了大量的家具和内部装饰。让纳雷的作品作品将现代主义严格的几何学与充满活力的对角线与更轻便的材料(如甘蔗和木材)相结合。作为一个一贯的创新者,他与佩里安合作对铝和木材进行了实验,并与让·普鲁韦开发了预制装配式房屋。


让纳雷是柯布西耶的弟弟,他们一直一起工作,所以在很多项目里都有让纳雷的影子。但他一直比较低调和害羞,所以没有像柯布西耶有那么多人知道。但他其实是一个对于材质和结构非常擅长的大师。比如我们看到的Easy chair V 字形的结构,其实就是和他建筑的中心支撑柱结构类似,可以说他的家具是浓缩的建筑。  




让·普鲁韦(Jean Prouvé),机械时代的设计师


让·普鲁韦1901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铁匠学徒的经历,对普鲁韦的设计生涯影响深远。他积极响应着机械时代的技术变革,不断在预制钢结构建筑和金属家具、灯具的设计之路上探索,并成功发展出了个人的体系与设计语汇。


二战期间,他设计了许多实用物件,供抵抗军使用,包括可拆卸的军营以及一种适用各种燃料的炉子。普鲁韦一生设计过大量作品,包括建筑、家具、灯具等等。而他的作品似乎都在贯彻着某种“原型“,他创造了一个优雅的带有收分的形态,将其应用在建筑、家具之中。在建筑中,它是承重柱;在座椅中,它是椅腿;在桌子上,它是桌腿。



普鲁韦对金属材质比较擅长,也在很多公共建筑里使用。比如第二展厅他设计的单人床,没有多余的修饰,但比列控制的非常好,所以相当耐看。第三展厅出现的椅子其实是当初为法国的一个阶梯教室所设计的。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以混搭的形式,将限量版家具,当代艺术家具和艺术作品的语境重置。





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居住者艺术


夏洛特·佩里安是一名法国建筑师和设计师,曾为柯布西耶工作,以设计工作室著名的钢管家具而闻名。1937年,她离开了柯布西耶的工作室,1940年开始与普鲁韦合作。佩里安致力于创造功能性和经济实惠的设计。离开了机器时代的玻璃和金属美学,佩里安开始尝试自然材料。她作为日本贸易和工业部工业设计的官方顾问前往日本,并对日本简单的设计美学着迷。佩里安在1947年回到欧洲后重振了自己的事业,她的设计创造了和谐的简洁——她称之为“居住者艺术”。她继续与柯布西耶就马赛公寓的居住单元进行合作,并与艺术家弗尔南多·莱热(Fernand Léger)和普鲁韦合作,合作处理各种委托事宜。1985年,她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回顾展,以庆祝她漫长的职业生涯。如今,她仍然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长椅(Low Bench),夏洛特·佩里安设计于1968年 


佩里安是受到东方艺术影响很深的一位设计师,同时也是柯布西耶一直以来合作的家具设计师之一,所以我们看到她设计的长椅,非常有东方感。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将她设计的很有禅意的沙发和艺术家黄渊青颇具书法意味的抽象画一起出现。在2019年,法国巴黎的路易威登基金(Foundation Louis Vuitton)也为佩里安举行了一次大型回顾展,呈现了她的两百多件创作,以致敬这位杰出的现代主义设计践行者。




当时这些法国现代主义设计师会在彼此的项目里协作,也是让张琪很着迷于这几位设计师的一大原因。当时的设计师不会因为自己原创设计就强调版权,而是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细心看展的人会发现,同样一个咖啡桌的形态可能最早在佩里安的法国项目里是橡木材质的,在后期让na雷和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项目里则是用柚木制作,这种联系体现了设计师会因地制宜去使用各种材料,以及创造者宽阔的胸怀。


出品PRESENTED   

监制PRODUCER

撰文WRITER

设计DESIGN

图片IMAGES

Madame Figaro

Foggy园长

左颗颗、周伊迪

Yuan

艺术门画廊、Gallery Soh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