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布勒松还是布列松? | 《中国摄影》将举办“摄影译文研讨会”

2016-01-26 中国摄影杂志

▲点击「中国摄影杂志」,一键轻松关注!



       2016年年中,《中国摄影》杂志社将在京举办“摄影译文研讨会”。

       研讨会将设两个分论坛:一、摄影用语翻译规范论坛,拟邀请摄影研究者、编辑、译者、出版人及其他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对摄影译文、翻译问题进行研讨,规范标准,制定方案;二、摄影技术器材专业用语论坛,拟邀请摄影技术专家、厂家技术人员探讨摄影技术器材专业用语的统一与规范、专用与通用问题。

       自《中国摄影》2016年第一期刊发此消息以来,摄影界反响强烈,已有多位、多语种专家学者或受邀、或报名参与此次研讨,《中国摄影》新媒体将持续报道本次研讨会的最新进展。

“布勒松”or“布列松”

      “布勒松”还是“布列松”,“对焦”还是“调焦”,“微单”还是“无反”?摄影人名、摄影地名以及摄影术语、摄影事件,在不同文章、不同书籍、不同期刊里有N种不同的叫法,如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法国人“Bresson ”,除了“布勒松”和“布列松”外,还有至少不下于10个中文名字。

        上述这些译名路人皆知,人们或许不会有太大的疑义;而那些稍微生疏一点的“另类”译名,则往往带来麻烦。比如,英文名字为“Cindy Sherman”的美国摄影家通常译为“辛迪·舍曼”,也有译为“辛迪·谢尔曼”;再如,拍摄第一张存世照片的法国人“Nièpce”,有的译为“尼埃普斯”,也有的译为“涅普斯”;还有,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前任主任“Szarkowski”,有的称之“萨考夫斯基”,有的叫他“萨考斯基”,还有的叫他“沙科夫斯基”。如果你习惯了“辛迪·舍曼”“尼埃普斯”“萨考夫斯基”等名词,那么就会对“辛迪·谢尔曼”“涅普斯”“沙科夫斯基”产生困惑。


▲  “辛迪•舍曼”or“辛迪•谢尔曼”

▲  “萨考夫斯基”、“萨考斯基”or“沙科夫斯基”

▲  “尼埃普斯”“or“涅普斯”

▲  “约塞米蒂”or“优胜美地”

        至于“朱尔斯·伊捷埃”“于勒·埃及尔”“于勒·埃迪尔”这三个出现在不同文章里的译名,则会给更多人带来阅读障碍。这三个名字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于1844年将摄影带入中国并拍摄下中国最早照片的一位法国海关官员,法文名字是“Jules Alphonse Eugène Itier”——本来很简单的事,倒是让翻译给弄复杂了。

       众所周知,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大语种采用的都是表音文字,日本语也尽量向表音方向进化。汉语为了保持自身的纯净性,则尽量坚守表意属性,不过汉语里既有表意字,又有表音字,还有两者兼顾的形声字,这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外来语翻译形式,如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常去的“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的直接音译为“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也有的强调“信、达、雅”,翻译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另外,中国人口众多,南北东西发音差异很大,同时还有两岸三地不同的语言规范机构,即便外来词语都采用音译,也会带来很多种结果,如“徕卡”与“莱卡”、“宾得”与“潘太克斯”、“佳能”与“卡浓”、“玛米亚”与“玛美雅”、“林哈夫”与“林好夫”又或“连可夫”和“林可夫”。

        摄影译文的不规范,不仅降低了摄影文化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削弱了摄影器材厂商的推广力度。因此,摄影译文该规范了,摄影领域的主要人名、地名以及摄影术语、摄影事件的翻译,早该统一了。

        同时,译者的权益及学术评价、摄影翻译的“专”与“通”的等当下问题,不同国别传入中国的摄影词汇、西方摄影用语的翻译及本土化表达等历史问题,也需要讨论和规范。

        再者,“微型单电”“单电”“微单”“无反”“黑卡”等中文器材词汇的专用与通用问题,都值得探讨与定性。

(封面用图  李振盛 摄)


活动联系

联  系  人:石碧璇项目负责:文 汇联系方式:010-65280529邮  箱:shibixuan@cphoto.com.cn


本文为独家原创稿件,欢迎分享,请勿转载。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