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恒的战争循环因果序列

2016-11-28 汪涛 纯科学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揭示的数学规律是超越于具体武器技术的,可适用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任何武器装备(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兵器、信息化兵器、核武器、太空武器、高能束武器、无人武器装备……)



战争维与战场

 

 

 

直到国民党队退守台湾,其内部人员依然难以理解他们是怎么败的。


绝非是国民党官兵不努力和贪生怕死。从很多战例可以看出,国民党军队的崩溃点战损率都达到了接近100%的完美程度,战役指挥部和其最高指挥人员都在最后阶段投入战斗。张灵甫、黄百韬、黄维……无论他们最后一刻是战死、自杀还是被俘,都不影响其崩溃点战损率接近100%,或战损意志力强度达到理论最大值这样的事实。有大量战例数字,无论是从任何一方的统计结果来看,都绝对可以证明国民党军人的勇敢和顽强是完全无可挑剔的。相反,能证明解放军部队崩溃点战损率可以达到100%的证据却少之又少,但这是因为毛泽东绝对不愿意给他的部队证明这一点的机会。蒋介石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却给了他的部队官兵们太多这种证明的机会。




国民党军队的战术素养和装备水平并不弱于解放军,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超过的。这一点也是双方都承认的,但在过去却没有确切数据来表达。从上述数学分析可以看出,在孟良崮、碾庄等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其单兵在战斗中实现的击毁效率水平都超过了解放军的3—5倍这样惊人的程度。尤其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74师是因在山区作战,把最具杀伤力的重炮全留给了华野,并且这些重炮很快反过来用于杀伤他的人马,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是能达到平均超过华野至少3倍的单兵击毁效率优势,其个人战术水平之高就更让人惊叹了。不仅是在此次战役,在之前的淮阴战役,两次涟水战役中,无论74师作战结果胜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即使这些官兵们个人素养达致他们所能达到的极限,其作战英勇程度达到完美,甚至其最高兵团司令或整编师的师长们最后都能端起冲锋枪勇敢地加入战斗,一旦他们在战争维中遇到超过自己5倍左右的绝对数量优势对手时,战争循环因果序列的铁定数学规律会让任何军事天才都无力回天!


74师内部在涟水战役中的被俘人员认为,其两次涟水战役中的极大损耗,造成了其基层官兵战术水平相当程度的下降,是孟良崮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很多解放军战史研究者的观点。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根据战争循环因果序列计算可得知,即使假设孟良崮战役中74师的击毁效率在最大可能值上再大幅度提升50%,为华野的7倍多计算,其数量还是按最大的3.2万人考虑,这撑死了只是会使华野的极限战损从1.2万扩大到3.27万,并不会本质上改变其被歼灭的命运,甚至连被歼灭的时序也仅仅从第6个延后到第7个!还是会在1天多一点时间内被快速歼灭。而以陈毅和粟裕所下决心来看,即使有这种程度的战损,只要能速战速决,他们也是决心要歼灭74师的。


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包括其最高统帅也不是不知道获得数量优势的重要性。但是,国民党军队对获得数量优势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战场”概念,却没有充分的“战争维”概念。而共产党军队在长期军队总体数量、装备水平、士兵个人战术素养都全面处于弱势情况下,不得不极端追求利用战争维的精确计算,以获得在各具体战争维上巨大数量优势,并在这一点上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绝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这样的词汇可以准确表达的,因为在很多大的决战中,国民党军队都在总体战场上集结了更大的兵力“人海”。因此,“人海战术”这个概念在很长时间内蒙蔽了国民党军队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尤其像粟裕这样的高级指挥人员,在创造瞬间战争维中数量绝对优势的手法上,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虽然他在具体战术技法上未必是最出色的。但当他在瞬间战争维中获得的数量优势足够大的时候,战术技法的影响力就被压缩到最小程度了。后人,尤其解放军不同将帅的军迷们经常把他与林彪进行对比争论。当然,没上过一天军校的粟裕,与黄埔四期的林彪在具体战术水平上有区别并不奇怪。正因为如此,粟裕在之前所有军事理论中都没有的,创造具体的精细战争维中数量绝对优势的追求上也特别用心和出色。


事实上,本书所创立的战争维概念,即是主要在研究粟裕指挥的大量战例以及其他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时,为解释其成因而建立的。


一般情况下,共产党的军队是通过大量的运动,造成敌方在空间上的分散,从而找到一部被空间上分割的薄弱兵力加以歼灭。而粟裕尤其擅长通过时间的分割,将空间上并不分散的敌方切割于不同的精细战争维之中。这在孟良崮、七战七捷等战役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和极致。


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新四军时代,以及之前更长时期,陈毅和粟裕都处于极为恶劣环境中的缘故。而所有这一切创新的战略及战策思想,都被毛泽东深入总结并推广到了他的所有军队中。这体现在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文章中。在毛泽东这篇写于1946年9月16日的文章中,就明确把8月底刚刚结束的七战七捷战役作为证明这一军事原则的第一个案例。并且在这篇文章中,所有案例分析全是陈粟和刘邓的在写该文之前几个月的战例。很显然,正是这些战例充分启发了毛泽东形成这一战争原则的理论思路。尤其是刚刚结束的七战七捷战例。


七战七捷战例:1946年6月至8月,粟裕以总兵力3.3万华野对阵李默庵指挥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12万人。交战结果是华野以伤亡1.6万人代价,歼灭对手5.3万人!


通过战争维分割、敌方资源转化率、尤其敌方人力资源转化率、无必须战果目标的全突袭型0伤亡作战等指标上的杰出优势,共产党的军队以极弱小的状态起步,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战胜国民党军队,就是很自然的了。




永恒的战争循环因果序列

 

 

 

 

即使到了今天隐形战机的时代,我们依然也不要迷信某些计算机模拟空战144∶0的结果,就简单地以为1架隐形战机就可以对付144架三代战机。很显然,一架隐形战机上的空空导弹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其发射完,自己反而会陷入耗竭型0击毁效率的状态。隐形战机时代的战争循环因果序列的数学公式,与冷兵器时代100%地绝对一致。


在鸣梁海战中以数量少得多的战船,却能0伤亡大败日本海军的李舜臣,后与陈璘、邓子龙联合指挥中朝联军800艘战船围歼日本海军500艘战船。虽占有数量优势,并且最终也战胜了日本海军,但因不再有鸣梁海战中那样绝佳的地利优势形成的高效分割对手和0伤亡作战条件,自身也遭受到正常消耗战阶段的巨大伤亡,甚至主帅邓子龙和李舜臣自己都在此场海战中阵亡。


绝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是不可能存在的。


“举秋毫不为多力,观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在任何实际的战争维里,胜利都永远100%地属于以战争循环因果序列计算后可以获胜的军队,或者反过来说,一切胜利都是符合战争循环因果序列的。


战争循环因果序列,概括了《孙子兵法》、若米尼的《兵法概论》、《战争艺术概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杜黑的《制空权》、马汉的《海军战略》等所有历史上伟大军事理论的正确思想,并把它们最清晰地以精确数学规律表达出来。





作者简介:汪涛。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通播网宣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纯电动拯救世界》《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