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李约瑟”难题了,根本就是伪命题!
波浪模型的工业文明与
中国文明的复兴
工业文明传播的波浪模型
工业文明的传播过程同样带有很强烈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过去经常被人们注意到,但因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解释,而被赋予了某些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例如,北纬40度线到北回归线(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将2000年的北回归线位置确定为北纬23度26分21.448秒)所围成的区域是典型的工业文明带,并且工业文明带有显著的按地域逐渐传播的特征。同样以创新原则为依据,我把工业文明的传播规律总结为波浪模型。工业文明在东部地中海形成后,的确是像涌起的波浪一样从东向西一步步传递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然后越过太西洋传递到美洲,再越过太平洋传递到日本,东南亚,今天中国和印度也通过经济改革迅速实现工业化。这个波浪主要是从东向西传播,但如同水中的波浪一样,它本质上应该是向四周传播的,只是遇到阻碍等情况时传播会衰减。工业文明传递到中国的过程就是多个工业文明的波浪汇合的结果。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时受到欧洲工业文明影响,甲午战争后学习日本,十月革命后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后以学习美国为主,事实上已经是主动地汇集全球工业文明的浪潮。
与之前的文明相比,工业文明的进化方式的确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如果从古希腊文明算起,作为工业文明的基础的科学文明已经产生了2000多年。这个文明的产生本身就经历了非常曲折复杂的过程。
古希腊文明兴起的一开始就不完全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方式。在希腊找不到适合于常规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肥沃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河川将陆地隔成众多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经济文化交流。而爱琴海众多的岛屿,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和橄榄,从而制成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必须的商品。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精神。
古希腊地图
在古希腊文明形成之前,以及其他所有农业文明中,都存在贸易活动。但古希腊是少有的把贸易当作主要生存方式的文明。他不再是自己生产所需要的物品,而是通过贸易获得财富,通过财富获得一切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就开始了工业文明的萌芽——创造、生产、贸易。古希腊人发明了数学和逻辑,这却是极为难得的创造。
古希腊的科学文明是直接学习自古埃及。作为古希腊科学的核心——数学和逻辑,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是相当脱世的,它并不是为了任何现实用途的目的,这一点是相当难得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现实的生活作用,而这个作用也是相当奇特的——为了辩论。古希腊人特别喜欢辩论比赛,有些辩论比赛甚至是非常残酷的——在辩论中失败者竟然会被杀死。为了在辩论赛中获胜,有很多专门教授辩论术的学校,逻辑和数学也就在这些辩论赛的促进中发展,并且最终成熟。
描绘古希腊人辩论的油画
工业文明是科学研究和发现、技术发明、生产、贸易等形成紧密耦合的良性循环因果系统。因此它获得新创造的幅度、跨度、进化速度、更多创造的资源积累等都远远超过之前的文明时代。并且它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会极大加快以上过程。
但是,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146年被古罗马征服而衰亡,其科学文化典籍传递到阿拉伯之后,近乎中断了上千年。直到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阿拉伯,最后传到欧洲之后,古希腊的科学典籍才重新翻译进入欧洲。工业文明的火种再度重新点然,从此再未中断,并一直延续至今。
唐朝大将高仙芝兵败怛罗斯战役,2万唐军被俘,造纸术和印刷术由此传入阿拉伯
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不是工业文明最早的发源点,而只是它发展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尤其是在古希腊科学的基础上增添了实验工具后,科学文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成熟结构。以牛顿为代表的贡献者建立完整的近代科学文明,以及以瓦特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式技术创新,不仅开始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而且使技术创造进入密集发展历史时期。因此,英国的工业革命的确具有非常巨大的跨越。但是,把工业革命的桂冠过多地加在英国头上,很可能使人们忽略了,其实第一个原始工业文明是古希腊文明。工业文明不仅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并且凝聚了古巴比仑、古埃及、古印度、中国等等农业文明古国的众多贡献。
本身就有问题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大量技术发明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自己对此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三点:
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
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
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门前的李约瑟塑像
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学术界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学者曾从非常多的角度讨论过这个话题。这种研究无疑是有很大价值的,但如果仅停留于这一问题,却可能产生很大偏差。
其实“李约瑟难题”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完成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信息革命基础——科学文明并没有在中国完成,中国只完成了其中一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未能更早从古希腊继承科学文明。因此,仅凭古代中国的技术创造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因未能形成英国工业革命那样完善的良性循环因果加速体系,其自身的工业文明进程或者与古希腊文明类似,因外敌入侵而中断,或者因自身人口达到极限而自我崩溃。
根据创造的需求原则(参见《生态社会人口论》第二章),如果一种创造起因是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当实际问题获得解决,也就是需求得到很好满足之后,就不会有进一步创造的动力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古代创造都是起因于现实的实际问题,这就会使它们的创造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下来,而并不是中国人本身就讲究实用。科学在古希腊形成,是起因于贸易而学习自古埃及等国,又因辩论的需要而具备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与基督教深入结合,因宗教需求而使科学得到独立发展。这些都远远超出单纯实际生活和社会范围的需求,使得科学发展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中国技术创造并不具备这些超现实需要条件的推动。
无论是现代的科技文明还是工业文明,本身就是需要各种不同要素驱动。这些要素本身就很难在一个民族内部连续的形成,因为它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甚至需要完全相反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力。如科学在最初发展阶段需要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而在古埃及产生,又需要在一定阶段超出实际需要进行数学和逻辑的抽象。在数学和逻辑发展完善后,又需要通过实验等方法返回现实社会发展出近代科学。再然后又需要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以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时代,需要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在高科技时代与投融资和大规模专业的企业技术开发相结合。所有这些不同的创造很难在单一的国家和民族连续地完成。工业文明以波浪型的模式不断进化,本身就是在大量不同国家间完成的。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文明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自身从上一个农业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的速度。因此,工业文明只能是单起源的。甚至在工业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单起源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再没有机会自己进化出工业革命来了。
但这其实也没什么,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工业革命是从什么地方起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否使自己尽快学习并融入这个进程。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更高级的工业文明,把工业文明的波浪推向新的高峰。工业文明本身就是向前看的。李约瑟所提的问题本身却是一种以英国250年前的工业革命角度向后看的考虑问题方式。如果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一点,这种单纯学术的研究,甚至是从肯定古代中国技术创造的学术研究,反而可能变成一种“吃后悔药”,并可能想走回头路了。
古代中国已经达到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顶峰,并且为工业文明的成熟做出了足够多的必要贡献。如果没有中国特殊的历史贡献,工业文明的发展可能还要推后很多年。英国的工业革命本身就是在众多国家和民族创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能因为近代工业革命是发生在英国,就把所有原因全都归结到英国本身。如果从工业文明的角度看,英国远不是第一个,其源头应追溯到古希腊,甚至应追溯到其他更多的文明古国。中国本身也是工业文明的源头之一,只是没有当初英国可以汇集文艺复兴之后的众多工业文明国家创造的机会,不可能具有形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因此也没有任何可后悔的。
中国历史的必然命运
中国只能在当前工业文明的最新、最高浪头基础上走向更高的文明,而不可能回过头去把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重新走一遍。这就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人们在研究历史时常说“这是历史的命运”、“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只有当我们明白进化的数学判定式(参见《生态社会人口论》第二章)之后,才能真正科学地说,无论过去还是今天的中国历史,的确就是中国的历史命运,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看看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几个没有在当前的时代兴起的呢?从日本明治维新到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从四小龙到四小虎......中国的复兴就是在工业文明的浪头走到太平洋西岸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你想躲都难以躲过。需要感到奇怪的是像朝鲜这样的国家竟然真的可以有这么大本事将如此巨大的工业文明发展浪头差不多“躲过去了”。而即使是朝鲜今天也是极力地寻求“建设强盛国家”的发展之路。由此就会明白一些总想证明中国的发展会崩溃的人为什么总是犯错。如果整个全球工业文明的浪头不离开太平洋西海岸,中国怎么可能不持续发达呢?尽管问题成堆,但发展的机遇却成山;困难如江河涛涛不绝,有利条件却如海浩瀚无边。
因此,中国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紧紧抓住这个千载历史的机遇,让这个浪头在中国停留的更持久一些。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天使投资人,多家孵化器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者,
现为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投资总裁。
著作:
《通播网宣言》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