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31


集岭南流派经验,国医大师周岱翰如何为肿瘤患者带去福音


编者按


输入

周岱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50余年。


办公室椅子上坐着一位和蔼的老人,稀疏头发丝毫不乱,身上纯白色的衬衣笔挺,衬衣左边的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他,就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岱翰。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周岱翰面色红润、思维敏捷、话语清晰。从医从教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坚守至精至诚的医者信条,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坚守在中医药教育、科研、临床一线。


受教岭南 师从名家


周岱翰1941年出生在广东汕头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受家庭熏陶立志从医。1960年,国家政策支持报考中医药院校。当年,周岱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

 

大学期间,周岱翰从好奇到痴迷中医,学习较为刻苦。当时,中医学院按师范院校待遇,学校免费提供就餐,家庭经济拮据的他,每年暑假不回家,约好班里同学带上馒头,爬到学校附近的白云山上背诵《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回想起这段艰苦的学习经历,周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大学时代给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让我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基础,至今受益。”


1966年,周岱翰大学刚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就参加了广东县级医院的医疗队工作,1968年春被分配到广东东莞皮肤专科医院,他成了该院的第一个中医医生。当时,医院没有中医科,为了开展中医药治疗,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着手购置百草柜,筹备完成了医院首个中医科。


“许多鼻咽癌颈部转移的患者,或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痛苦不堪。”因为在门诊可以遇到这样的患者,周岱翰开始探索草药治疗。基层缺医少药、治癌乏术,对于刚刚开始行医的周岱翰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挑战。就是从那时,他立志钻研肿瘤病的中医诊治方法,解决更多病患的痛苦。


“8年的基层临床实践,让我对肿瘤的诊治有了自己的认识。”1976年,周岱翰调回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工作。于是,他有机会跟随岭南名医周子容、关济民学习。这段时间,他更加系统地研究中医治癌方法和抗癌中草药等。同时,着手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肿瘤专科门诊。


带瘤生存 药食并施


当时,周岱翰开展中医治肿瘤研究,得到学院和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1979年,他作为当年国内首批学者应邀到香港讲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



不久,周岱翰联系当时的华南肿瘤医院(现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开始科研协作。“那时,医院还没有中医科室,科研协作对医院的中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时我每周两天到病房为患者开中药。”十年磨一剑,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987年创建肿瘤科病房。目前,该院的肿瘤中心已发展成为四个肿瘤病区,近200张床位,有高级职称医生20余人,医院肿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是华南地区中医肿瘤的龙头科室。


周岱翰说,岭南人的体质特点与其他地区域不同,与中原人的壮实高大相比,岭南人多体形瘦小,不耐攻伐,故岭南医学的治则治法应注重中和。他推崇《医宗必读》“积聚初中末三期”论治,“初者……则任受攻;中者……任受且攻且辅;末者……则任受辅。”早在20世纪90年代,受启于明清医家提出的“带病延年”“带疾终天”的论述,周岱翰提出了“带瘤生存”的观点,“在治疗肿瘤疾病时,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会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治疗肿瘤就是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倡导“带瘤生存”,更新治癌观念,体现整个抗肿瘤过程中的务实态度,中晚期癌症患者即使出现大量胸、腹水或骨、肝转移等情况,如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较长生存期。当前,临床中获得早期诊断的恶性肿瘤仍占少数,大多数癌症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带瘤生存”的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周岱翰强调中医药应当早期且全程参与肿瘤的治疗,而不仅是晚期患者的“最后选择”。提高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有助于提高中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从观念上摈弃肿瘤的“过度治疗”,使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而“带瘤生存”。所以,带瘤生存不是被动等待肿瘤进展,而是针对瘤块和人体的标本状态主动的“精准”治疗,是中医天人合一观念在肿瘤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环境相统一,体现了人瘤共存的“和谐”思想。提倡“三因制宜”的个体化治疗,是在中医特有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疾病观与治疗观,促进了合理化和人性化治疗。


随着对肿瘤基因组学的解读和肿瘤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将肿瘤论述为可控性疾病,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对癌症的认识从“绝症”到“可根治”到“可控性疾病”“慢性病”,这与“带瘤生存”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西医治病重视结构是个空间概念,那么中医的辨证论治突出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概念。”周岱翰说,中医药治疗肿瘤较多体现在稳定瘤体层面,许多病人经过治疗症状减轻,体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时间延长。


癌症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当前多数病人未能早期就诊,确诊时多数进入晚期,身体正气虚弱,而采用西医手术、放化疗等措施往往进一步削弱正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必须时时顾护胃气,周岱翰重视食疗补中与祛邪疗法合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善用南药诊治肿瘤,如阳春砂、广陈皮、化橘红、何首乌、广藿香、巴戟天、广佛手、高良姜、广金钱草等。岭南民众日常生活中广泛自发应用中草药的花、果、根来煲凉茶和“老火汤”,入药的花类品种达30余种。岭南民间亦有许多治疗经验,如猫爪草煲瘦肉或兔肉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恶性淋巴瘤等,葵树子熬猪骨常服可治疗鼻咽癌。民间有效的抗肿瘤食疗验方也常用于食管癌、肺癌、肝癌等常见肿瘤,如土茯苓煲乌龟、五指毛桃煲鸡等。


受本土悠久的食疗文化和药膳经验的启发。2003年,周岱翰出版首部中医肿瘤食疗专著《中医肿瘤食疗学》,融理、法、方、药、食于一炉,根据中医脏腑学说、药物和食物的四气五味,参考现代肿瘤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他自身的临床经验而“辨证施膳”,具有浓郁的岭南中医药文化特色,丰富了岭南中医肿瘤学术内涵。


周岱翰临床研究方向以岭南地区多发的肺癌、原发性肝癌等攸关民生的重大疾病和重点病种入手,针对岭南地区肺癌“脾虚痰湿”病机,提出了“益气除痰法(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保肝抑瘤治疗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治则治法。另外,周岱翰还注重新药研发,他研发的国内第一个治疗肺癌的中成药鹤蟾片,获得1986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部级)乙等奖。在科研方面,周岱翰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精研学术 传承育人


岭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濒临海洋,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


本地区天气炎热,年平均气温较高,高温时间长,四季不明显。炎热多湿易致山岚瘴气(瘴气即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因素,简称“瘴”,如“瘴疠”“毒瘴”“瘴雨蛮烟”)。


岭南特有的气候环境对当地人体质形成、疾病发生与转归均有着较大影响。岭南人群的体质可概括为“阳浮阴闭,元气不固”,具体说来是“上焦多浮热”“中焦多湿蕴”“下元多寒湿”。


周岱翰将包括导致生长癌瘤的毒邪和癌瘤长成后产生机体危害的内毒称为“癌毒”(复合邪)。他根据岭南气候环境状况、六淫致病特征、岭南族群的体质偏胜,提出恶性肿瘤的病机特点为“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确立论治本区癌瘤从“湿热、瘀毒”立论的策略,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治疗肿瘤的中草药以清热解毒药比例最大。


周岱翰提出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性为火邪、热毒,而“火邪”“热毒”属于阳邪,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归属“温病学”范畴。此外,对化学药物治疗后的消化系统损伤、骨髓抑制症状而出现的脾肾阴虚,亦可按温病学伤阴论治,温病学“清热”“养阴”治则治法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在中医肿瘤学术领域发扬和拓展了“温病学说”的应用。


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较早开展教学与传承双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周岱翰首先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

上世纪80年代,他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和大学选修课教材《中医肿瘤学讲义》。2005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开展中医肿瘤本科教育,创办中医肿瘤本科方向班。


2014年,他设立奖学金、创立“中医肿瘤卓越班”培养后备人才。先后主编首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周岱翰较早培养中医肿瘤博士生等高层次专门人才,1996年受聘为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


周岱翰注重培养中医肿瘤学师承人才,为全国第三、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其外籍弟子分别在澳洲、越南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还建立了中医肿瘤科室。他更为省内外、特别是基层单位培养肿瘤专业技术骨干200余人。


德艺双馨 誉海内外


周岱翰德艺双馨、仁心仁术、治癌声誉远播国内外。他用中医疗效征服“洋”病人,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宾、华侨前来求医,使许多不少晚期癌症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有澳大利亚的、英国的、泰国的……半生讲学路,弘扬岐黄术。


作为中医教授,他是较早走出国门,登上西方高等学府讲台的中医学者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中文大学邀请邓铁涛、周岱翰等教授到香港作有关专题学术讲座,成为国内第一批赴港澳地区讲学的中医生。此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家反复多次通过各种形式邀请他讲学及科研协作。


1998年,一位41岁台湾商人林先生被诊断为舌癌,因其拒绝手术及放射治疗,求助于周岱翰,诊其为“舌疳”,属心脾郁火,热毒瘀结所致,开出了以导赤散、黄连解毒汤为主方的汤药,同时配合中成药及西药治疗。


经过3个月治疗,患者舌侧溃疡愈合,舌体肿物及肿大淋巴结消失。林先生感激地说:“周医生和古老的中医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并捐献10万人民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肿瘤研究基金会——广东华佗肿瘤研究基金会,后经各方赞助增资至50万元,用于资助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


1997年,东南亚某国一位政要的女儿因疲乏、消瘦、身体健康状况突然变差,被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IV期)。医生建议到美国进行骨髓移植,但风险很大。患者不远万里来到广州向周岱翰求助,希望用中医药进行治疗。面对虚弱不堪的患者,周岱翰以中药、传统抗癌中成药控制住了病情,并且改善了患者体质,20年来,这位患者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病情没有复发。


2005年,一篇采用纯中医中药方法根治癌症病人的报道引起杰弗瑞D·怀特博士的高度重视,杰弗瑞D·怀特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癌症补充和替代医药办公室主任,他专程来华与周岱翰探讨中医肿瘤学术,并与近20位治愈或带瘤生存的患者座谈。通过这次访问,怀特博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并开启了延续至今的中美肿瘤专家的科研项目协作。


半个世纪来,周岱翰临证诊治规范细心,以人为本,仁心仁术,下午门诊常常从2点半一直看到晚上八九点。他践行自己的“三满意”从医原则,即患者满意(缓解病痛)、自己满意(尽心尽力)、医院满意(医德医风好)。周岱翰的病人病情复杂,大多数是中晚期的、耐药的或复发的、全身转移的癌症患者。


因此,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要全方位地了解病史、治疗经过,根据全身和局部肿瘤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康复方案。他不辞劳苦,不放过任何诊治细节,让病人得到“医学与人文双重双倍呵护”的言传身教,弟子们无不深受感染。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周岱翰常常对学生们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今,周岱翰仍坚守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诊治病人、授课带徒、科研创新三不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中医学者的情怀与精神。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