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检工作如何更专业规范?最高检细化具体标准和操作程序

2017-03-07 京检在线

文章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下发《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并予试行,以进一步提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细化未检工作具体标准和操作程序,确保工作质量与效果。


《指引》全文共计6章26节238条,包括总则、特殊制度落实、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六部分内容。



《指引》规定,人民检察院未检部门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以利于全面掌握未成年人案件情况和未成年人身心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助、教育。



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未检专用工作室,配备同步录音录像、心理疏导、心理测评等相关办案装备和设施,为讯问、询问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涉罪未成年人和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司法听证、宣布、训诫提供合适场所和环境。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特殊、优先保护,平等对待,教育挽救,诉讼权利保障,区别对待,分案处理,隐私保护,快速办理,双向保护,综合施策,风险评估等基本要求。


《指引》就未检工作中的特殊检察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法律援助、社会调查、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亲情会见、心理测评与心理疏导、当事人和解、被害人救助以及犯罪记录封存等。


“《指引》对这些制度的基本要求、适用范围、运行原则、具体程序等作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规定,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


《指引》强调,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充分照顾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注意营造信任、宽松的沟通氛围,采用平和的讯问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耐心倾听、理性引导。


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仅要查明犯罪事实、核实主体身份以及是否有自首、立功、坦白等情节,听取其有罪的供述或者无罪、罪轻的辩解,还应当深入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相关情况,充分获取其不良行为、违法犯罪、是否曾经遭受侵害以及回归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并适时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引导。


《指引》要求,人民检察院询问未成年被害人,不仅要查明案件事实,还应当深入了解未成年人因犯罪行为在身体、心理、生活等方面所遭受的不良影响以及确保健康成长的需求等情况,并注重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



“围绕讯问、询问未成年人,《指引》主要规定了基本要求、程序环节和注意要点等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有别于成年人,为有效保护其身心健康,切实保证其供述或者陈述的客观真实,讯问、询问未成年人的方式、方法,讯问、询问前的准备以及讯问、询问人员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指引》将‘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充分融入到未检办案实践当中,使之更具人性色彩。”这名负责人说。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逮捕,《指引》对于案件审查中需要注意的社会调查、年龄审查、社会危险性审查、监护帮教审查、事实证据审查等方面需要注意把握的要素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还明确了应当不捕、证据不足不捕、无社会危险性不捕以及应当逮捕、可以转捕的具体情形。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起诉,《指引》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起诉条件、分案起诉、量刑建议以及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原则、具体情形都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同时,还对未成年人案件的出庭工作进行规范,对有关“圆桌审判”、庭审准备与沟通、开展法庭教育的形式、内容等问题也细化了操作流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