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仅朋友“无用”,读书也“无用” | 俞敏洪荐书

2017-03-12 俞敏洪 我有嘉宾

这是我有嘉宾发布的第392篇文章

2951字 | 阅读5分钟

俞敏洪说:“我不买奢侈品,也不收藏东西,但看到喜欢的书就会没命地买,从大学开始把一半的生活费用在买书上,到今天买书不用担心钱不够,就更加乱买了。结果家里堆满了书,连墙角都被占了。”

那么,他都在读什么书?最喜欢的是哪本?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四本:

文/俞敏洪

来源公众号:老俞闲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侏儒横行的时代,出不了巨人


公开的采访录,我一般都是不阅读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讲话的时候取舍之心会很厉害;二是由于即问即答,说话就少了一份思考的沉着。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是一本采访录,但我还是阅读了。主要的原因是里面被采访的人,有不少是我特别喜欢的,陈丹青、野夫、齐邦媛、阿来,其中大部分人的作品我都读过一些。


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永远把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独立性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他们也许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人间烟火只是他们通向更高精神层面的必经之旅。

当今中国,社会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大部分中国人依然十分热心于财富的堆积和世俗的浮华,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提升和灵魂净化。


就像陈丹青说的:“我们不缺少时代的景观,却缺少反思与超越进而转化的能力。”也许这是一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有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迷失了自己。


当然,读一本采访录,并不能得到这些时代精神人物的精华,也许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索引,然后去寻找这些人物真正的作品来读。


一个时代的宽容能力,和这个时代的伟大成正比。时代唤呼思想和精神的人才,而人才也需要适合的环境和土壤才能够更好的产生。


侏儒横行的时代,出不了巨人。


《刻意练习》:人生需要练习 更需要内省和领悟


《刻意练习》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书中着重强调的是刻意练习需要做到的四个特点:


第一是定义明确特定的目标,就是你需要在学习的领域内到达多高的高度;


第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需要完成的任务上,就是常说的心无旁骛;


第三是要有足够的反馈来指出你的不足,包括别人的反馈和自己思考得到的反馈;


第四是要让自己走出舒适区,给自己设定新的挑战提高。书中也反复强调了天才不是天生的,经过刻意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走向天才之路。


整体来说,这本书中举的一些例子带有启发性,能够对我们的学习长进起到指导作用。

我自己做事情有个特点,除了必要的反复练习外,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琢磨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哪里需要改正;同时我会找该领域的高手探讨如何取得更加有效的进步。


做好这两点,个人领悟反思,加上高手的指导,再加上反复训练,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对于书中说的,天才不是天生的,只要刻意练习就能够成为天才,这一条我是不太苟同的。我更同意朗朗所说的,一点天份加上后天努力,能够让天份扩展成天才。


总之,《刻意练习》这本书,对于那些在某种技能方面想要长进的人,是值得一读的。


但我觉得人类最大的长进,应该是人性的明了和智性的豁达,这些东西,更多的不是练习,而是内省和领悟的过程,也是不断阅读和经历世界的过程。


《聆听父亲》 :读懂自己的基因密码


《聆听父亲》是台湾小说家张大春回忆父亲和家族的散文。这是一本写给他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书,讲述父辈和祖上的故事,也讲述自己所处的台湾的发展变迁,是一部交织着过去和现在,面向未来讲述的家族故事。


张大春家的祖规家训是“诗书继世,忠厚传家”,20世纪中期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造成了张家的颠沛流离,也酝酿了他们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作者的讲述充满忧郁而深刻的文化乡愁,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来表达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


像我们这样草根出身的人,父母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世代为农,忠厚也许有一点,但诗书的边都没有摸到,更不用提为继了。


前年,突然有族人说找到了原来的族谱,要重修一下,当地一些同姓人找到北京,大意就是修族谱要钱,现在我是俞氏家族中比较兴旺的,无论如何要支持一下,我心里想,为什么不直接找俞正声呢?


当然最后我还是把钱出了,修完后把族谱翻看半天,祖宗几代都是农民,和俞正声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想高攀都不成。到我这里,算是半个文化人半个商人,按我母亲的说法,是茅草丛里出了一棵笋云云。

 

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但更接近于真实的血肉。在我和父亲之间没有诗书的应和,但对抓鱼摸虾、插秧割稻、挑粪除草也有鲜活的记忆;还有父亲带着我走十里地去城里闲逛,带着我从小学习锯子刨子等手艺(父亲是木工),和我一起煮着亲手抓的螃蟹,对饮家酿的米酒。


这些事情,点滴铸就了我现在的个性和情怀。


也许家族是否“诗书为继”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忠厚传家”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在聆听父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现在,我有时也给孩子们讲祖辈在农村的故事,讲我自己成长的故事,孩子当然会不耐烦、让我走开,但我相信等他们长到我这样老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些故事的弥足珍贵和其中的基因密码了。


《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人生走到最后,常常是不可回头的无奈


在机场逛书店,看到一本书,书名是《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作者耿帅。中国的一批年轻作家,在三十岁左右,有着很好的文笔,基本上是在青春中书写青春,或者说扯着青春的尾巴,和青春继续纠缠。

他们和老一代作家截然不同,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已经减弱了很多,他们没有太多的历史重负,也没有太多的感情拖累,更加容易让生命转身或拐弯。


只要读一下耿帅的话就能够明白我在说什么:


“即便过往的人和事,断不了、舍不下、离不开;你永远都有时间从头再来,等一个对的人。”


“爱情,于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若中途走散了,请念及最初的美好,道一句:感谢你来过,不遗憾你离开。”


只有还拥有青春的人,还有足够时间折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年轻的语言。可是,人生走到最后,常常是不可回头的无奈。


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多事情坚持下去会很痛,不坚持下去也会很痛。就是一匹沙漠中驮着重物的骆驼,既不能奔跑,也不能翻滚,只能吃力地步步向前,希冀那一天走出沙漠、卸下重负。


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固然好,但真实的人生,实际上往往是发现自己已经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坚持了太久,没有了回头的余地。


很像一位理论家,坚持了一辈子自己的理论,一直以为是真理,最后突然发现是个谬误,但已经没有勇气推翻自己的理论一样。 

 

无奈、叹息、孤寂、悲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在底色之上,有的人沉沦堕落、消沉绝望,有的人释然豁达、坐看云起。在底色之上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的不同。


是的,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那是因为青春还在,岁月悠长。但所有甩不掉的人生重负,都只能用生命的耐心去浇灌,希冀最后会在重负之上,长出明艳的、不会开败的花朵来。


俞敏洪:如何有效地将阅读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我认为阅读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有用的阅读”,第二种是“无用的阅读”。


“有用的阅读”是什么?就是抱着某种目的性去学习的知识性阅读。比如,如果你读一本管理学的书,那么这本书就会教你一些知识,这个就叫做读“有目的的书”或者是“有用的书”。


面对这样的书,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这本书能不能指导我们的具体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如果读着发现没法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那这本书读了就没有多少用处。


第二种阅读,就叫“读无用的书”。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无用的书还要去读?其实所谓的“无用的书”,有点像《庄子》里说的“无用的树”,“无用的树”越长越大,用来做家具也不行、当柴火也不经烧,所以会变成一道被人砍不走的风景。


“无用的书”是什么概念?表面上来说没有直接功用,却能把整个人生提升一个级别。


“读无用的书”比“读有用的书”更有价值。


▌点击关键词 看往期文章视频 ▌


我有嘉宾


吴婷 | 刘庆峰Alex Gruzen | 吴军 杨镭 刘自鸿 | Akon

赵普 | 阎焱 | 倪泽望 | 倪正东 | 易定宏 | 李丰 | 贾巍

罗军 | 吴军 杨镭 王煜全 吴甘沙 | 倪泽望 | 徐景明 | 杨镭

马东 | 陈玮 李剑威 张华 傅仲宏 郑刚 陈超 | 宋浩 | 李淼

刘庆峰谈创业苦乐 张勇 阎焱 李晓东 蔡耘 | 罗军

蔡晓东 毛大庆 | 吴声 王乐 路伟 谢涛 苏溪 | 路伟

松禾厉伟 | 杨伟庆 李斌 陈峰 葛航 李磊 | 刘自鸿

投资人胡海泉 | 读库张立宪 | 倔强的周航 | 陈钿隆

王煜全 | 艾瑞杨伟庆 | 李宏玮 周炜 邓元鋆 | 老炮吴声

吴声 | 文艺中年秦朔 | 郑伟鹤 白文涛 高翔 薛蛮子

易定宏 | 曹杰 | 刘自鸿 | 陈开伟 何志涛 李新宇 张恒

胡海泉 | 陈浩 邓锋 倪泽望 肖冰 徐传陞 应文禄 周亚辉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嘉宾派,全球标杆企业深度访学第一门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