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维科网电子工程 → 主页右上角 → 设为星标★MCU是一种针对特定应用的控制处理而设计的微处理器芯片,其工作频率和功耗一般比PC和手机的CPU/MPU都要低。现今的MCU都是系统级芯片(SoC),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多种功能模块和接口,包括存储器、I/O端口、时钟、A/D转换、PWM等,以及SPI、I2C、ISP等数据传输接口。按照位数来划分,MCU可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现在32位MCU已经成为主流,正在逐渐替代过去由8/16位MCU主导的应用和市场。若按照指令集架构(ISA)来划分,MCU类型包括8051、Arm、MIPS、RISC-V、POWER等微处理器。基于Arm Cortex-M系列内核IP的MCU已经成为32位MCU的市场主流,最近几年开源的RISC-V微处理器也开始流行起来,特别是在新兴的物联网领域。不过,近两年来以智能手机和PC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增长乏力,反观新能源汽车领域却成为了拉动半导体增长的重要动力。受产业爆发以及供需关系的紧张,全球车用MCU规模也出现大幅度提升,2022年市场规模为82.86亿美元,年成长11.4%。展望2023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继续成长和智慧化持续推进,全球车用MCU将继续成长到86.46亿美元,较2022年成长4.35%。
根据ICInsights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MCU销售额为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3%,预计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6.7%,2026年销售额将达到272亿美元,足以见得MCU市场的广阔前景。从整个业界来看,全球MCU市场主要由欧洲、美国与日本主导。以2022年营收来看,前五名厂商分别是意法半导体(ST)、英飞凌(Infineon)、恩智浦(NXP)、瑞萨(Renesas)、微芯(Microchip),从各自的营收情况分析来看:意法半导体2022年营收161.28亿美元,年成长26.39%,其中MDG部门营收与前一年度相比成长37.5%,达到59.67亿美元,营运利润率也从23.9%提高到35%,主要是汽车产业与工业领域对MCU和射频产品需求的提升推动;英飞凌去年营收150.09亿美元,年成长38.14%,来自汽车业务的营收为68.78亿美元,年成长35%,贡献总营收45.83%;此外,英飞凌来自车用MCU营收为15.73亿美元,较前一年成长88%;恩智浦去年营收132.05亿美元,年成长19.36%,其中汽车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动力,年收入68.8亿美元,年成长25%。由于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因此恩智浦在中国的汽车晶片订单存在积压情况,在全球其他地方供需已得到缓和;瑞萨电子去年营收114.96亿美元,年成长51.12%,增长动力来自2021年8月收购Dialog后的财务报表合并,以及汽车业务快速增长。去年瑞萨电子来自汽车业务的营收为49.35亿美元,年成长42.93%;微芯方面尚未公布去年营收,不过其2022会计年度第4季营收情况显示,微芯在第一季度的营收年增25.7%(季增4.9%),达到18.44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微芯主要是MCU和以太网物理层与交换机,以太网物理层与交换机业务增长不错。除触摸屏外,微芯车载MCU供应还是比较紧张。不难发现,除了通用MCU以外,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等都在持续发力车用MCU业务。这也是因为欧洲、美国、日本等海外车企起步早,且全球占有率高,其在崛起成长阶段就与这些厂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在技术方面合作已久,且上述厂商的产品线已十分成熟且完备,加上MCU具有专属架构,因此新入局者很难打破既有格局。目前,车用MCU市场集中度很高,五大MCU巨头就占据了将近70%的市场占比。
相比于海外巨头的全方位布局,中国本土MCU厂商早期几乎都从消费类市场切入,通过消费级市场积累后,再开始向工业级甚至车规级切入。目前,国内MCU发展最为成熟的场景落在了小家电等产业,再然后是智能表计、传感触控等,随后便是工业控制、安全加密等。而车规级MCU需要的可靠性要求极高,具有十分严苛的认证标准,因此这一领域也是目前国产替代最难突破的阵地。不过,也有部分厂商进入该领域布局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比亚迪半导体、兆易创新、华大半导体等等,均有通过车规验证的产品。以下整理汇总了50家国产MCU企业及其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信息:(整理自各企业官网)
从过去只能依赖进口,到如今部分领域可实现“国产替代”,本土MCU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本土化的替代优势。众所周知,不管是消费电子产品还是工业电子、汽车电子,我国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规模,近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让国内的应用端企业对于国产半导体厂商的接受度增加,国产MCU企业自然也就有了更多获得合作的机会;第二点是产能问题,前两年的疫情黑天鹅导致全球产能分布不均,而“缺芯”困扰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无疑给国产MCU厂商创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尤其是不少具有车规级MCU设计能力的厂商抓住机会,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推出车规级MCU产品,目前这些产品有的在车规认证中,有的已进入量产供货阶段。整体而言,过去几年中国MCU产业发展迅速,已具备一定竞争力。
过去两年,MCU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最初是芯片原厂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频繁调涨价格,因此代理商、下游经销商,最后到终端厂商也被迫无奈只能选择涨价。有些热门型号MCU甚至涨了几倍到几十倍之多,部分产品交期甚至达到了50周以上。据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21年MCU平均价格上涨10%创下了25年来的最大涨幅记录。但是到了2022年上半年,疫情下持续下行的经济环境打断了终端厂商的囤货需求,以智能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需求骤冷,消费类MCU市场拉货动能明显趋缓,大量货品根本卖不动。另外,由于在之前缺货时,芯片设计原厂为了抢产能与晶圆厂签署的往往是“不可撤销订单”,导致MCU厂商库存积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积压的库存也只能硬着头皮等待消化。在市场降温,库存难消化等多重压力下,涨价几十倍的MCU,在去年至今出现雪崩式下滑甚至是价格腰斩的情况。2023年的MCU市场将会迎来怎么样发展?目前看来,MCU库存基本恢复正常水准,需求回暖至少等到2023年第二季。但在某些细分领域,MCU又开始面临新一轮的博弈。汽车领域,MCU正在“狂飙”。在上文中已经指出,全球MCU龙头都在朝着汽车领域发力,从行业背景看,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各类汽车半导体需求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车规级MCU作为汽车“三化”进程下的核心部件之一,发展大势不可阻挡。有调研机构指出,在基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提升的背景给出的乐观预期下,中国2022年-2025年车规级MCU市场规模约在33.63-45.93亿美元;2021-2025年CAGR为11.22%。当前国内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5%,而 中国汽车是车规级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场。非常时期催生历史机遇,国内厂商有望异军突起,在半导体国产替代主线这一黄金赛道跃马扬鞭。另一方面,如今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浪潮,MCU又担起了新的使命。传统意义上的AI芯片的特点是算力强但功率和尺寸较大,针对的更多是对计算速度、算力较高的应用。如果将FPGA或者GPU用到边缘端,一是成本受不了,二是没有办法用电池进行供电。随着MCU的算力进一步提升,高频MCU的主频已经提升到GHz级别,已经可以满足边缘端低算力人工智能需求。将人工智能集成在MCU上,只用一颗芯片实现端侧部署,正在成为新的潮流。全球MCU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多种因素推动下,未来数年MCU发展有望迈入一个新的台阶,IHS预测至2026年,中国MCU市场规模或以约7%的CAGR提升至513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与网络、工业控制等领域随处可以见到MCU的身影。我国MCU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迎来了快速发展,2023年MCU将会迎来哪些发展与变化呢?值得拭目以待!当然,要想最直观的了解MCU产业的创新技术和研发进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一线原厂面对面深入交流。眼下正好有个好机会不容错过!2023年4月19日,瑞萨电子将在广州举办【瑞萨电子MCU全国巡回技术研讨会】,汇聚电机控制、人工智能、电容触摸技术,分享最新的产品、技术方案、市场策略、生态系统以及多样化的应用案例。届时瑞萨电子市场及技术的专家将与您面对面,共话行业生态,同享技术盛宴,全“芯”瑞萨,用“芯”连接!
时间:4月19日 (周三) 12:30-17:30地点:广州保利假日酒店(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揽月路99号)前50名签到用户将会获得瑞萨MCU最新产品开发板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往期热文】
中国大陆前25名半导体厂商排名!
美光被查!国产存储替代名单来了!
壕!华为14万人“瓜分”720亿元!
重磅!西安新增8/6英寸半导体产线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加 “星标★”的读者,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最新的推送。建议读者朋友们多点击“点赞、在看、收藏”,并点击微信公众号右上角的“设为星标★”,成为常读用户。这样大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维科网·电子工程带来的行业动态,同时也欢迎大家多多留言,把这当成发表看法、探讨行业的平台。如您觉得我们内容不错,也欢迎多多转发,谢谢~
欢迎戳👇转发、点赞、在看一键三连支持我们~你的分享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