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鳞翅目幼虫丨记录一只寄主是竹的螟蛾幼虫丨论“卷”它还是专业的
鳞翅目作为昆虫纲的第二大目,物种数量相当丰富。而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形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毛毛虫”。市面上鳞翅目相关的图鉴书籍更多记录的是成虫的情况,很少有“毛毛虫”的图鉴。完全变态使得这些物种的幼虫和成虫千差万别,所以就算你认识成虫也不一定认识“毛毛虫”,即使是同一个物种的幼虫,每次换龄后的外形差距也可能很大。该专栏所有的幼虫图片均为自己拍摄,不一定精良但至少保证真实,希望这些记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要从10月24日那天看到的叶巢开始说起。
小竹林里的叶巢总是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忍不住就想去拆开。
找到一只螟蛾幼虫,带它回家继续观察。
没有叶巢的它,有些不知所措,打量着这片竹叶。
第二天,发现它没有进食,很是担心拒食是因为没了“房子”,竹叶也因为干燥变的卷曲。
又放了些新鲜的竹叶,并调整了饲养环境的湿度,不通风处理保证竹叶新鲜,然后就发现它开始了,开始“卷”了起来,看来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就算是一只小虫子都“卷”起来了,哈哈。
过了些日子,叶巢开始干枯,为了确认它是否还成活,我又打开了叶巢。
嗯,还活着。
体长伸缩范围在1.7cm-2cm左右。
头部细节。
尾部黑斑细节。
这回我有经验了,撤去干枯的叶巢,放入新鲜竹叶并保鲜放置,第二天就得到了一个完美的叶巢。
卷的很紧致,丝线也是丝毫不浪费,这么看来它的“力学”成绩应该不错。
一般在这个叶巢干的如图差不多了,我就给他换新的竹叶。
以下是干枯后反复拆开重置“卷叶房”的影像。
可能是迫于我的淫威,也可能是受限于“建筑材料”,它的“作品”越来越潦草。我想也是情有可原,毕竟野外的叶巢不会干枯,一个“卷叶房”可以住很久。
11月20日,出现了不一样的卷叶方式。
打开发现身体已经呈现亮黄色,明显收缩,猜是预蛹了?
之后就禁食了,即便不吃,我还是持续更换新鲜竹叶,已备其哪天“心血来潮”,毕竟我们自己有时候还会想着吃点零食。
事实证明,它并没有吃,12月11日,发现它离开了竹叶,算了下此时已经停止进食20天了,它爬到了我加湿用的湿纸巾里,打开才找到它。
当然你可能会问,饿了20天了,还活着吗,确认存活,别说20天了,20天又20天过去了,至今还是这个状态。
虽说有些种类的螟蛾可能预蛹时间会特别长,但这也太长了吧!!
我有点担心,于是四处请教相关的老师这是什么螟蛾幼虫,想从它的习性入手改进它的生存几率,得到最多的答案是竹织叶野螟,但都没有记录幼虫的照片。
于是我开始翻找手头的书籍,只有一本有幼虫图片(陈淮安老师的《林木食叶害虫野外识别手册》),其中那段描述“入土化蛹前,变色仿黄金”,让我心里稍有安慰。
但仔细观察这个照片,和我的幼虫并不是很像,他这个幼虫两侧黑点非常明显,我养的这个除了首尾几乎看不到黑点。
图片引自陈老师的公众号“雕虫小集”,侵删
我打开论文期刊搜索了关键词“竹织叶野螟”,好家伙,整整有60篇↓
阅读了几篇,对其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都没有幼虫图片!!是作为虫害研究,就不需要照片了吗?
作为一种知名的“害虫”,它是幸运的,至少有人愿意去了解它,但我也要提出一个建议:研究成果还是应该应用落地的,都没有一个图,让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农民怎么知道你研究的就是我要防治的呢?
再说了(卷叶/缀叶/织叶/蚀叶/啮叶)几个属的野螟,幼虫形态可能都差不多!!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是觉得文字描述应该搭配图片来比对说明会好很多,以下是截取的主流的对于“竹织叶野螟”的幼虫形态描述。
我就不引了,毕竟里面还有错别字,侵删
大伙读下来什么感受?即使如此详实的描述,脑内并不能联想它的幼虫长什么样,但是如果对比照片,就不一样了。对比发现,“老熟及褐斑”的描述,更接近陈淮安老师书里记载的竹织叶野螟的幼虫照。个人觉得和本文主角那只是有差别的,应该不是竹织叶野螟,当然也不排除个体差异。先养起来看看吧!看幼虫的状态并不好,不知道能不能养到成虫了!
当然读了那么多文献,对我的本次饲养还是有帮助的,估摸着不管是不是,应该相似习性差不多,它迟迟不肯化蛹的原因是不是没有找到土层呢?
我垫上了土层,死马当活马医吧!
写在最后✦
一只常见的蛾子幼虫,居然很难找到影像资料,值得我们深思,对比下上海地区对蝴蝶的研究,那处境要好太多了,至少不会出现看到幼虫不能定种的情况。
提到蛾子,公众大多都是抵触、甚至厌恶的,印象中的蛾子都是丑的、有毒的、诡异的,幺蛾子也以此得名。
就连成语也是充满偏见,例如:“作茧自缚”,作茧明明是为了羽化成蛾更好的成长却用来比喻“弄巧成拙,自作自受”;又如“飞蛾扑火”只是蛾子的一种亿万年来的赖以繁衍生存的习性,(在人类出现前,夜晚的亮光只有月光,趋光性可能是向往光明的一种定位方式吧)只是人类出现后产生了火把的光源,却用来形容“不自量力、自寻死路”。
自古人们大多偏好蝴蝶,而鲜有喜欢蛾子的,蛾和蝶一样,其实都是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蛾子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教科书的偏见、影视作品的夸大、长辈口口相传的误导,造成了蛾子现如今的在大众心中不好的形象,去除偏见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了解他的习性。
最后分享个小视频“倒车请注意”吧
看了视频你可能会猜测“它们因为在卷叶里,缩进去的话倒退是最好的选择”,但在观察到这一行为之前,我们可能真就无法靠“常识”预测,所以还是多自己观察吧。
哦对了!回到正题,有哪位老师要是知道它是哪种螟蛾幼虫的,务必告知我,感谢感谢。
本文作者:白熊
编辑:白熊
感谢:上林、阿俐酱
扫码关注
鳞翅目幼虫
不一样的自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