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历史,承载中华文脉。
走进档案,寻找浙江精神背后的文化故事。
由浙江省档案馆和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推出《跟着档案去旅行》系列节目,每周五21:42播出。节目将根据省档案馆和各市县档案馆馆藏的珍贵档案史料,发掘档案背后的故事,解读档案背后的浙江人文精神。
《跟着档案去旅行》系列节目,根据现存各地的档案史料,重现古村的历史故事,通过镜头带大家一起游览浙江的美丽乡村,感受“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魅力。
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悠久历史
一溪白沙水,蜿蜒数道弯。涓涓溪水经由三十六堰流进千百沟渠,滋养着婺南山区的万物生灵。历经1900多年时光的淘洗,现今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受益农田达27.8万亩,是一个以饮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三十六人隐退来到金华婺城,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勘察地形之后,便在沙畈乡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
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治水智慧
在修筑过程中,古人对白沙溪的自然条件有了全面的认识,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了“以潭筑堰蓄水,开渎饮水灌田”的方式,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在传统筑堰工艺方面,经历了沙石堰,篾笼堰,三合土块石堰三个阶段施工方法。在19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白沙溪三十六堰经过不断损毁与修复,实现了堰坝结构的升级,经历了从简便易毁到加固防毁的过程,为后人筑堰、修堰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实现古代水利工程“古为今用”。
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管理措施
白沙溪三十六堰历千古而不废,正是在于它的简便与合理,也与它拥有一整套近乎完美的管理措施有关。制定堰碑、堰帖、堰规。明确水权、养护工程、调解纠纷。古堰惠千年,世遗天下知。2020年12月8日,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浙江省第六个、金华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白沙溪三十六堰这一水利奇迹、“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流淌不息的白沙溪、历久弥新的古堰坝,将继续承载当地的文化史、奋斗史、创新史,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继续流淌美好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