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供养,让你随时随地积累福报资粮!【索达吉堪布】
作为修行人,四处朝山、游山玩水的机会几乎没有,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以前喜欢旅游的习气荡然无存,成天专心致志地内观禅修。但有一部分人的爱好不同,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名山胜地参访,看到美丽的山川、旖旎的风景,便拿出相机不停地拍。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虽然在我们人间,由珍宝组成的山王可能没有,但到了夏天,无论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我们会见到很多由鲜花点缀的山,这个时候若马上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一种修行。
“静谧宜人林”:远离愦闹、寂静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处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学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里边的感觉特别舒服,但此处现已划给女众了,我们男众不能去(众笑)。 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还有阿日森林,华智仁波切说过,《入行论》所讲的森林,应该像阿日森林一样幽静,以前我去朝拜上师如意宝降生地时,也曾经过那里。总之,不管在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森林,都应该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由各种鲜花珍宝严饰的妙树。比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梨子树,不管是别人家的还是果树园的,只要看到了这些花果树木,心里马上观想:这么好看的树,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意取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岗、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钱,没有钱就无法积累资粮。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时,藏王赤松德赞为了报答传法之恩,供养了很多金子,当时莲师唱了一首道歌:“我见到的全部是黄金世界,不需要这么一点金子”。之后在赤松德赞的手里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高兴(具体我记得不是很清楚,《莲花生大师广传》中有这段情节)。我们凡夫对金银财宝特别执著,若是金子银子,就一定要好好抓住,若是石头木头,便觉得没什么用处。但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供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转轮王,现在我们再怎么富裕,恐怕也没有这个福气。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板,自己认为非常有钱,能把整座山买下来,其实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非常有限,即使再怎么有钱,也只能买到几百亩地而已。但是意幻观想与此不同,它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然而,现在世间上却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平时不愿意供养,嘴上说“我心里观想就可以”、“随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让他供养的话,在家里佛像前供一盏灯的舍心也没有,点一根香也舍不得。还有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什么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实际上,放生时连买一个生命的钱也舍不得出。
有次我见了一个据说有几十亿资产的大老板,他不停地对我说“我们要放生、我们要放生”,当时我很高兴,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钱,没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时,他给了一百元……。众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确实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写过,学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没有,却愿意将自己的钱全部拿来放生。
尽管众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别,但一般来讲,修行不是靠讲好听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佛经中也说“随喜与亲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养超过了一般供养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上师啊!我准备给您供养太平洋、杭州的西湖……”这样的话,不知道上师是什么态度?
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应该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没有信心的话,就会认为上师特别贪财。实际上,对于真正的上师和善知识而言,这些财物和供品,他个人根本不会贪执,如果贪执的话,说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前段时间也讲了,所谓的“大乘善知识”,如果特别喜欢财产、富裕的生活,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什么?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精通无碍,这就是大乘善知识的特点。
现在末法时代鱼龙混杂,善知识与恶知识分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佛教徒,你们的头脑一定要清醒,观察好以后再供养比较妥当,否则,不但得不到功德,恐怕自己最后也特别伤心。现在有很多人,见到一个刚来的上师就随随便便供养,供养完了又后悔,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供养,法供养是最好的。对真正的上师来讲,一个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闻思,这个上师肯定高兴。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
这次我也很高兴,因为除了这里的道友以外,很多对学院和我个人有一定恩德的人,都会有机会听受佛法。我平时遇到他们的时候,虽然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但只是心里有一份感激之情,或口头上说一声“谢谢”,从世间的角度而言,这样可能报答不了什么。
作为一个修行人,报恩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佛法。我口里讲的这些佛法,都是上师们传下来的,大的错误应该没有,小的错误肯定难免,这不仅是我,任何一个凡夫,在讲经说法时都是不敢保证的。他们如果通过听法,确实得到了佛法上的利益,这就是真正的利益!平时我到一些城市里去,在人群当中见见面、互相说个好话,实际上是没什么利益的;给一些财物、一些帮助,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让他们获得佛法的利益。
鉴于这种目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法供养都是最殊胜的,而且中间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世间人就是这样,刚开始跟这个上师关系好时,急着去供养,但过一段时间,这种世间关系破裂了,就开始互相说过失。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如果你们作法供养的话,当下上师很高兴,以后也不会有各种说法和伤害。所以,对于上师,应该以法供养为主。
刚才讲了,遇到一些悦意的对境、美好的景物时,应该在心里作意供,这一点,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现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们在讲经说法时也讲这方面的功德、供养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这种教言去自我改正,对今后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
总之,我们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时,不应该以没有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摄持三门,而应首先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在心里发愿。以前上师如意宝到一些神山或海边时,没有一次不发愿、不念供养咒的。
大家平时看到这些景象,也应该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作供养,如果供养咒等不会念,“供养三宝”这四个字应该会说吧。假如能经常这样串习,不管到哪里都会用得上的!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