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上师瑜伽是心的相应

2016-02-18 大宝法王 持明讲堂


「上师相应法」的重点就是「师徒的关系」,这也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我们要了解所谓的「密切关系」是什么意思?并不是仅指物质上的关系,例如可以看见、可以讲话而已,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胜义上的一种紧密性,也就是心灵上的联系。这样的师徒关系,就是有意义的。


       上师的大悲,帮弟子消除痛苦的根本。


        师徒关系的建立,奠基在两个基础之上:上师的大悲和弟子的虔诚。


        上师的大悲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上师的悲悯、慈爱之心。生活中有很多种关爱,例如亲子、朋友、夫妻之间的关爱。而上师对于弟子的关爱,对于一个行者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弟子时常误把上师的关爱当成世俗的关爱,这时候就会生起「上师没有关心我,只关心其他人,都不在乎我」、「上师只对他说法,都不对我说法」等等的想法,当然,对于上师,每个人多少都会各自的看法,但是我们应正确的了解到,在究竟上来说,上师的大悲、关爱,是超越世俗的。


        上师的大悲,眷顾的是众生的痛苦,而这里痛苦只的是哪一种呢?佛教当中提到痛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指一般感受上的痛苦,例如病痛、不舒服等等。「坏苦」指的是改变的苦,就是任何感受上的快乐终究都会消失坏灭的,因此快乐的感觉,本质上也是一种痛苦,这被称为「坏苦」。「行苦」,指的是一切现象、万法的本质就是苦。




       上师的大悲,帮助我们消除的是哪一种痛苦呢?


        首先,不是感受上的痛苦,不是苦苦;也不是帮助我们得到感受上的快乐,例如得到健康、财富等等有漏的快乐,如果上师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到感受上的快乐,那其实等于是上师在帮助我们得到坏苦,这是不合理的。


        因此,上师的大悲,眷顾的,是消除「行苦」,也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本、种子。身为弟子的我们,要有这样正确的认识:上师的大悲,是帮助我们消除「行苦」,而上师之所以给予我们口诀、教授,是为了帮助我们出离轮回,消除「痛苦」和「痛苦的因」:「业和烦恼」。


       弟子修持增长,虔敬心也会增长。


        弟子方面,要具备的是「虔诚」。虔诚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信受」,一个是「恭敬」。第一个部分指的是,弟子景仰上师的功德,并且深受启发,进而愿意欢喜信受奉行。「功德」并不是指外相上的庄严好看,主要是内在心性上的善妙功德。


        为了信受奉行,为了希望得证上师的功德,因此会生起恭敬、精进之心。这是「虔诚」的第二个面向。恭敬不是讨好,也不是装模作样地奉承上师。例如有些外国人会模仿藏人的恭敬状,或者藏人模仿外国人的礼貌,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因此重点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就算做得维妙维肖,还是不算真正的恭敬。


        讲回来,真实的恭敬心,会随着弟子的修持而增长,当他愈能领会上师内在的功德时,恭敬心就会增长。



       加持:自然的安心,与慈悲的感染力


        噶举派最重视的是什么呢?具有传承、大悲的上师们,他们不仅自身的悲心、智慧修持圆满,并且将这样的修持传承,不间断地、正确无误地代代相传至今。这是一个上师所能具备的。另外就弟子而言,也就能依靠这样大悲加持而跟随修持。总而言之,噶举派最重视的,就是「上师的大悲」和「弟子的虔诚」这两部分。


        我们时常说「加持」,到底什么是加持?它看似无形,但又能被感受到,似乎又是个能被给予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加持」像是跟随在父母亲身旁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存在,让他感到安心,我觉得这就是加持,也无法精确描述,或许就是那个氛围。


        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次,当我生活上遇到了问题时,有机会去拜见一些大师、善知识的时候,本来内心还带着很多烦恼、痛苦,但见完出来后,发现自然的问题都没了,内心感到格外的轻松,也没什么道理,甚至自己也没有任何期待,就是因为拜见上师的因缘,而让自己安心。我想这就是加持。


        它不是一个实有物,但是却能深深地影响众人,当上师充满慈悲时,弟子耳濡目染,逐渐也会变成一个慈悲的人。这就是「加持」。



       瑜伽,就是「心的相应」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太过于唯物、功利,急于看到成效,没什么耐心。然而「佛法的加持」,通常没办法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成效,我们太习惯将唯物的功利观念带入佛法的修持,这样是不行的。


        改变需要时间,例如不少人今年见到某位上师,可能也没什么特别感觉,甚至觉得不耐烦,但是三、五年后,突然又想起这位上师,并且受到一些启发。总之,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过度沈溺在外在物质的世界当中,因此观念上也都偏向于唯物、功利主义。而这些观念都跟佛法的修持是相互违背的。


        我想以上就是对于「上师瑜伽」的一些解释。一提到「瑜伽」(相应法)时,时常让人误以为是一些仪式、形式,好像一定要做些什么,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瑜伽的重点在于「心」,是「心」的相应,而不是任何外在形式的作为。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只做佛学经典,纯公益性质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