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参与上甘岭战役……他是身在鹤壁的战斗英雄!

鹤壁日报报业集团 鹤壁新闻网 2021-11-18

“打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我和战友在一个洞中待了6天6夜,几乎弹尽绝粮,渴得实在没办法只能舔洞壁上潮湿的岩石。”8月2日,在92岁战斗功臣秦辰晓位于淇滨区农行家属院的家中,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烽火岁月,讲到动情之处,老人热泪盈眶。



▲2013年,秦辰晓在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家属供图) 


人物名片

 秦辰晓,1927年出生,河北赞皇县院头镇西会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参加过平汉战役、伏牛山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广东战役、大西南战役、贵州剿匪战斗、抗美援朝等,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1958年来到鹤壁支援建设,从此扎根鹤壁。

电影《上甘岭》讲的就是他和战友的故事


“1944年,我17岁,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4月我第一次参加对日战争,当时我们每人1发子弹、4颗手榴弹,在沟里埋伏。”秦辰晓掀起上衣指着肚子上一处拳头大小的伤疤告诉记者,当时武器弹药紧缺,他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顺沟撤退时一发子弹从他的肚皮上穿了过去,“肚子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幸好捡回了一条命”。在这次战斗中,他打伤了两个日本兵,俘虏了一个日军翻译,荣立了二等功。


1945年8月至1951年1月,秦辰晓又先后参加了平汉战役、伏牛山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广东战役、大西南战役、贵州剿匪战斗等。其间,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


“1948年,解放郑州的时候,我们追击敌人一直到了邙山上,敌人的飞机向邙山投炸弹,一颗炸弹就在我不远处爆炸,掀起来的土完全把我埋住了。”秦辰晓回忆,多亏战友把他从土堆里刨了出来,要不他就闷死在里面了。


   在贵州剿匪的时候,秦辰晓是炮兵。接到开炮的命令时,他背着炮筒,但背炮架、炮盘的战士还没赶到,为了执行命令,他就用脚做炮盘,用胳膊做炮架夹着炮筒向山头敌指挥所发射了3枚炮弹,其中两发打中了敌指挥部,他因此荣立特等功。


“我们都是听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的,

电影《云雾山中》《上甘岭》里面的人物事迹

都是我父亲连队战士的真实故事,

每次看电影的时候

他都给我们讲那些人物的原型是谁,真名叫什么。”

秦辰晓的大女儿秦淑芬告诉记者。

吃不上蔬菜患夜盲症 夜晚行军用尿洗眼睛


“在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一个地方,我们接到命令,去支援第18军解放西藏。”秦辰晓说,他当时是班长,他们班12个人每人牵了一头骡子向西藏进军,走到成都时又忽然接到了抗美援朝的命令。


“走了25天到宝鸡,在宝鸡火车站牵着骡子上了火车,到邢台与大部队汇合,把骡子交给了地方,换上了苏联支援中国的武器装备。”秦辰晓清晰地记得,他们连两个排按照统一安排,学习驾驶汽车,他所在的排则学习使用高射炮,到沈阳后他又学了3个月高射机枪,被分到了高射机枪连任副排长。

1951年4月,

秦辰晓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的将士们

投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行军就靠步行。”

秦辰晓回忆,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掌握了制空权,

实力强大的美国空军封锁了铁路和公路,

志愿军战士白天只能隐蔽,夜晚才能行军。

“每人背着20斤粮食,还有被子、子弹、枪,每人腰间还别着一个罐头盒,既当锅又当碗。”秦辰晓说,吃饭时他们就用罐头盒去河沟里盛些水煮饭,基本上吃的都是夹生的饭。


由于近半年的时间吃不上蔬菜,战士们严重缺乏维生素,很多人患上了“夜盲症”,晚上行军啥也看不见。“战士们用尿洗洗眼睛能好一会儿,但过不了多久又看不见了,为了不耽误行军,战士们只能拽着马尾巴走。当时我们每人都会准备一截木棍,按照前后顺序互相牵着走。”秦辰晓回忆,他们半年没洗过澡和衣服,大家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全身都是疹子。


“如今我们每顿饭都吃胡萝卜,蒸、煮、炒,父亲总是说多吃胡萝卜对眼睛好,他当年就是吃了这个苦,视力一直不好。”秦淑芬告诉记者。

战士们按顺序与敌人同归于尽


秦辰晓参加过的战役中,最惊心动魄的就是上甘岭战役。接到任务后,志愿军战士开始在上甘岭阵地附近做准备。“上甘岭是一个村子,周围有3座山。战斗开始前,战士们就在山上挖坑道,少则10米深,多则二三十米深。由于山上布满了石头,挖坑道时经常用到炸药。”秦辰晓说,仅挖坑道就用了近10个月时间。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

美军在山对面首先发射了信号弹,

标志着上甘岭战役打响。

瞬间,数不清的炮弹从敌方阵地发射过来,

随后的1个多小时,

据战后统计,敌人共发射了30万枚炮弹。


秦辰晓所在的第45师135团负责坚守597.9高地,这里距离敌人的阵地只有2公里左右。“当时敌人的炮火实在太猛烈,炮声就没停过。由于我军武器装备不及敌军,当天中午12点,敌人攻占了597.9高地。”秦辰晓说。


秦辰晓时任炮兵营机炮连指挥员,1952年10月15日深夜,他接到营长命令后,带领六七名后勤战士再次登上597.9高地,寻找在战火中幸存的战友。“经过连夜搜寻,我们把幸存的20多名战友集中到了597.9高地的1号洞里。”秦辰晓说,他们在1号洞里坚守作战了6个昼夜。


“我们待在1号洞中出不去,出去一个就牺牲一个,我清点了下人数,洞中有27个战士,但能动的也就十几个,我给他们每人编上号,每人两个手雷,如果敌人逼近洞口,就按顺序冲出去与敌人同归于尽。讲到这里,秦辰晓泣不成声。


在坚守的6个昼夜中,他们几乎弹尽粮绝,饿了就嚼几粒花生米,渴了就舔洞壁阴湿的岩石表面。“因为是炸药炸开的洞,岩石表面有炸药粉末,苦涩不能舔,战士们就在洞口挖潮湿的土舔一舔解渴。”秦辰晓说,这次战斗结束后,他们两个排几乎没人了。


“他经常跟我讲当时作战的场面,他和黄继光一个团,5个战士排成一排冲向敌人的枪口,瞬间全部倒下,还说一夜间山头被炮弹削掉1米高。”照顾秦辰晓生活的刘春凤说,老人每次讲起这段经历,都会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


朝鲜阿玛尼用降落伞布做成挎包送给志愿军


1954年4月,志愿军的大部队回国了,秦辰晓和一些了解烈士牺牲情况的100多人留下来组成“15军掩埋烈士指挥部”,执行集中掩埋烈士遗体的任务。“有的负责绘制烈士遗体分布图,有的负责寻找烈士遗骨,有的负责制作石碑、刻字。”秦辰晓抽噎着说,这项任务执行了半年,他负责掩埋的那部分烈士墓地在据五圣山5公里的平康郡,在那儿建了一座烈士亭。“1954年年底,掩埋完最后一批烈士,我就回国了。”秦辰晓说,此后的60年里,他曾无数次在梦中回到朝鲜,回到牺牲战友的身边。


1959年5月1日劳动节,

秦辰晓作为武汉军区功臣模范,

在天安门观礼台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有个保存完好的挎包,绿色的底子,上面绣着白花。”秦辰晓的二女儿秦淑婷说,她曾多次看见父亲对着这个挎包发呆,她后来得知这个挎包是父亲离开朝鲜时当地的阿玛尼(对当地老年妇女的称呼)送给父亲的。“


挎包是用降落伞的布做的,父亲和战友走的时候,当地的阿玛尼特意送给他们做纪念。”秦淑婷说,父亲回国后换了多次工作,他们也多次搬家,但这个挎包一直被父亲珍藏着。直到2013年她在报纸上看到抗美援朝老战士赴朝鲜扫墓的消息后,就和姐姐陪同父亲去郑州报了名,“得知很多抗美援朝老兵会把自己的一些东西捐献给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父亲就把这个挎包捐了出去”。


重回朝鲜看望牺牲的战友 他抱着墓碑大哭一场


“没想到我活着的时候还能再去朝鲜看看牺牲的战友们,这辈子的心愿算是了了。”2013年中秋节前夕,秦辰晓在两个女儿的陪同下踏上了去朝鲜的旅程。“听说能去朝鲜看看,父亲激动得睡不着觉,出发前甚至一夜未眠。在去沈阳的火车上,他兴奋了一路,很多旅客围着他,听他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他讲了整整一路。”秦淑婷说,让她特别感动的是,他们经过鸭绿江的时候,包括她父亲在内的13位老兵不约而同地敬起了军礼,“13位老人齐刷刷地站起来敬礼,个个眼含泪水”。直到那时,秦淑婷才真正理解朝鲜对于父亲的意义。


“他们13位老人要求去上甘岭看看,

但是因为雷区等原因,

他们只走到了黄继光学校附近。

到了那里,一向严厉的父亲

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趴在地上深深亲吻了土地,久久不肯起来。”

秦淑芬说,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临离开的时候,父亲还捧了一土小心翼翼地装了起来。

“后来我们又去了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老人们纷纷翻阅烈士名单

寻找自己的战友和亲人,

父亲抱着牺牲战友的墓碑大哭了一场。”


“他现在喜欢念叨一些陈年旧事,说话也有些喘,总是说他很知足能活着回来。”秦淑芬告诉记者,父亲清醒的时候跟她说,一直想寻找当年他的通信员的亲人,那个小战士牺牲前托付给他的任务还没完成呢。之前找了好多年没找到,现在他身体不好了,人也糊涂了。”秦淑芬感叹。


好样的!这个鹤壁人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鹤壁纳凉点免费开放!快看你家附近有没有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鹤壁将开展这些工作......

紧急扩散!鹤壁全城寻找这样的人,一定有你!

来源:淇河晨报

编辑:栗阳

总值班:霍海洋



欢迎加樱花小编微信:hbxww0392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还可以进全民拍客-我在现场微信群

这里给你好看!

小编等你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