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想和你唠点儿心里话!
缘分,从一段文字、
一幅照片、
一张报纸开始。
每天,记者都奔赴在新闻采访的路上,只为第一时间向您传递最新信息;每天,记者都在挑灯奋战,严把质量关,只为给您送上一份优质的报纸。无论经历几多艰难,在前行的路上,记者依旧初心不变,向您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痛着您的痛、乐着您的乐。我们出现在每个重要新闻的现场,我们出现在每个社区,采写了一篇又一篇“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小编带大家通过小短片的方式
去看看记者的日常
该片是鹤报融媒体中心编辑
手机拍摄制作
我们是忠实的时代记录者,
日复一日记录着别人的故事,
今天是第20个记者节,
小编带你看看我们的世界,
听听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这里,我化身为桥、化身为剑
——鹤壁日报首席记者李霄楠
▲李霄楠冒雪采访。(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我出身在一个革命家庭,爷爷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奶奶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石德宽的嫡亲侄女。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我展示了他们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社会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的转变;我成长于90年代,看到了父母、亲戚和他们的工友在国企改革的“下岗潮”中艰难度日的场景;我求学于世纪之交,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懵懂的想法:为弱势群体代言,为公平正义而战。
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我选择了法学专业,希望用法律的天平称量公正,用秩序的利剑斩断不公。
世上总有许多偶然。毕业后,我并没有像同学一样或披上法袍或成为律师,而是辗转来到报社,成了一名记者。在这里,我化身为桥,把党委政府的大好政策说给基层群众听,替因选择专业和学校而苦恼的学子出主意,为不知如何进行产业扶贫的村支书想办法;在这里,我化身为剑,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曾指出过公交发展面临的恶性循环,曾抨击过形式主义的“遮羞墙”,曾批评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正之风,也曾对守着金山要饭吃”的贫困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这里,我化身信鸽,把老百姓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反映上去,助力整改;在这里,我成为讲解员,把发展成就展示给大家看,把市委意图解释给大家听,倾情讲述“鹤壁好人”、身边模范的感人故事……
先贤张载曾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明自己的理想,而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党发声、为民立言,为国富民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用心传递正能量,用情温暖百姓心
——淇河晨报首席记者张志嵩
▲张志嵩是文字记者,也是摄影记者。(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2016年8月,淇县高村镇新庄村的周方庆来到晨报记者部求助。当时,他的儿子周玲志身患白血病1年多,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为了给孩子筹集救命钱四处奔走……
最终我们到新庄村进行了采访。采访中,周方庆的一个笔记本让我印象深刻,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姓名和钱数,那都是借给他钱的人。报道刊发后,有网友和热心市民拜托记者转交爱心款,周方庆请我们务必记住对方的电话号码,即使没留下姓名也要留下微信号,哪怕是网络昵称也行。
当时我不太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2017年4月,周玲志没能等到骨髓移植,病重不治。周方庆处理完孩子的后事,做了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周方庆能联系上的好心人,特别是添加了微信号的,他把钱一一退了回去。
前段时间我再次联系周方庆后得知,他目前在北京打工,他说:“要尽快还钱,虽然没有人找我要,但我都记得……”
这些年里,鹤壁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帮助过的人很多,他们大多心怀感恩,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社会,爱心也因此传递。这让我感觉到记者工作的意义,只有用心传递正能量,才能温暖老百姓的心。为弱势群体发声,传递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奉献爱心的氛围,我想这就是一个记者应该有的初心和使命。
用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件新闻作品
——淇河晨报首席编辑 吕磊
▲吕磊正在认真工作。(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丁零零……”清晨6点,刺耳的闹铃声一响,我立马爬了起来,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虽然凌晨才下班,但我必须起床做饭,因为我是两个小学生的爸爸。没错,我是淇河晨报的首席编辑,也是家里的“首席大厨”。
上午不用上班,想补个觉。唉!睡不着,因为手机上各种APP推送新闻的提示音响个不停。
新闻那么多,我想去看看?不是我想看,而是职责要求我从众多新闻中选择出晨报读者想看的,因为我负责深读版。选出有看点的新闻只是我每天工作的开始。也许有些读者认为,我之后的工作只是复制、粘贴、排版,不不不,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编辑的职责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必须做到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涉及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组织版面内容、设计版面样式、排版校对等一系列内容。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综合处理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
说起文字校对,编辑两行泪……最近头发也掉了不少!每天晚上即使熬得再晚,我们也要睁大眼睛认真校对,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出错。
再说说本地稿件的编辑。在鹤壁的屋檐下,我们反映市民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我们评说亲情、友情、爱情、邻里情……如何让“家长里短”不只是“鸡毛蒜皮”?这就需要编辑对稿件“加点儿料”:加延伸阅读、配相关新闻、写短评等。我们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用工匠精神为鹤城百姓打造最有用的新闻。
熬夜,对于一名报纸编辑而言,实在是习以为常了。虽然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但无论工作多累,当我们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时,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坚守一线记者岗位是我的初心
——鹤壁日报首席记者陈海寅
▲陈海寅(右一)采访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又是一年记者节,这是我在记者岗位上度过的第11个记者节。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鹤壁日报社工作。当时,我对记者的理解就是“铁肩担道义,为民鼓与呼”。初入行,写了不少舆论监督报道,也经历了很多艰辛。在我还是见习记者的时候,采写的舆论监督报道就曾获得河南新闻奖二等奖、河南省辖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成绩既是认可,也是鞭策。从业以来,我从未离开过一线记者的岗位,这也是我的初心。
我曾接到过一个任务,采访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因采访地点不在鹤壁,时间紧急又没能及时与当地宣传部门对接,我和其他外地记者都被保安坚决地挡在了门外。如果就此打道回府,那我们此行就是毫无所获。怎么办?我没有放弃,转而寻求其他突破口。当我得知刘洋父母也在这里下榻,便立即调整了采访思路。颇费了一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这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了解了他们眼中的刘洋。之后,我又征得当地宣传部门的同意,如愿在刘洋登车离开前的几分钟里,迅速对她进行了采访。我也成为那次采访中,唯一直接与刘洋对话的外地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从业以来,我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今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汇演暨“鹤壁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典礼上,我有幸成为10位受表彰人员之一。站在市人民会堂主厅的领奖台上,胸佩沉甸甸的奖章,我百感交集。有感动、感谢,更多的是责任感与使命感。
单调和精彩
——淇河晨报编辑 卫珩
▲卫珩在编辑版面。(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在一天天对着键盘敲敲打打、一夜夜对着版面细抠慢磨中,又一个记者节来了。其实,大多数人说起记者节,想到的是记者,我虽说也是新闻工作者,但我是一名编辑,是报纸出版前的“集大成”和“总把关”。
刚从事新闻工作时,我做的是记者,每天风吹日晒,没有节假日,忙得很的时候总是很羡慕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不用东奔西跑,不用起得比鸡早,而且夏天不用顶大太阳、冬天不用冒风雪,没有写稿子的压力,坐那儿等稿子就行了。
等我“梦想成真”,真的成了一名编辑,我才知道自己当年太天真了——不用风吹日晒了,因为工作的时候都在那儿坐着,坐得腰疼、脖子疼,忙的时候连下楼去食堂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不用起得比鸡早了,因为睡的时候鸡可能已经起了;不用东奔西跑了,因为工作的圈子是办公室,打交道的人只剩下办公室里的几个同事,多年没有“外交”经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快退化了。
这些年,因为做出成绩高兴过,因为想不出好策划、好标题焦虑过,因为出了错伤心过,但更多的是报纸出版前的“枕戈待旦”。
刚做编辑的时候,有个同事说过,每天睁开眼睛办报,闭上眼睛睡觉,我们是一群没有家的人,连梦都给了报纸的出版。可这是我的梦想所在,我热爱这份单调又精彩的工作。
融媒体时代十八般武艺都得会
——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席适之
▲席适之为新媒体作品拍摄视频素材。(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写稿、拍照、平面设计、移动端编辑、拍视频、做视频、当主播……你能想到多少记者的技能,鹤报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就需要多少技能。今天是记者节,很荣幸受邀聊聊新闻工作的感受,在此我就以新媒体记者的身份简单地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二。
近几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大众获取资讯的习惯。当电脑端的网站、微博还没有让大家熟练运用的时候,各类微信公众号、APP已经“占领”了大家的手机。除了文字、图片以外,音频、视频、网络直播等传播媒介更符合大家的胃口。因此,如何成为一名可以满足受众资讯习惯的新时代记者,就成了我当前努力的方向。
从文字记者起步,拍照是必修课,向摄影师学习运用单反相机、手机如何在短时间内拍摄出一张满意的新闻图片。我在工作或是业余时间学习摄像、视频剪辑、移动端编辑,还学习做主播。由易到难,十八般武艺都得学,只为将最新、最全、最精彩的新闻作品传递出去。
在团队的努力下,我们运营的鹤壁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数达14万,近两年,阅读量10万+的新闻作品层出不穷。咱市每一届民俗文化节、樱花文化节、文博会等大型活动,都有我们的身影,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样样都不能少。新媒体记者的工作多是早出晚归,采访回来后,还要对视频进行编辑,常常加班到深夜。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光辉岁月·河南24小时(地市篇)”网络主题互动活动第五集《鹤壁24小时》,就是我们制作的哦!
读者在哪儿,我们记者就在哪儿。感谢读者朋友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与肯定,也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我们,我们一直,也永远是广大市民朋友最值得信赖的媒体伙伴。
我,晨报版面的“创意大师”
淇河晨报美编 张帅
▲张帅正在画《2018年世界杯特刊》插画。(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美编的工作每天都是重复的,每天又都是充满挑战的。重复的是每天一个头版加15个内版的工作内容;充满挑战的是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要用不同的创意将它们表现出来。晨报的版式设计就像命题作文,新闻就是题目,我要根据题目设计、制作出与之相呼应的版式,这些版式既要符合新闻表情,又要深化新闻主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美编,感触最深、付出最多的是我为《2018年世界杯特刊》画的三十二强球星漫画。策划《2018年世界杯特刊》的时候,主任跟我说了他的想法:想用8个版做世界杯决赛圈32支球队的介绍,从每支球队中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球星,用漫画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当时,主任只是在征求我的意见,因为他知道这个工作量太大。1支球队1个球星,32支球队就是32个球星,如果要画的话,会消耗很大的精力。但我没有犹豫,直接跟主任说:“我画!”
通过努力,我画的这些球星漫画终于见报了。拿到《2018年世界杯特刊》,看见自己画的球星漫画印在新闻纸上,那感觉别提多爽了。
为钟爱的新闻事业 奉献青春
鹤报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冯丽敏
在朋友眼里,我就是个工作狂,不是在加班写稿子,就是在忙着编稿子,要不就是在跟同事做策划。
▲冯丽敏正在编辑稿件。(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10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我也从一名初入媒体行业的“小学生”,历练成为一名成熟的新媒体编辑。没想到有一天,用网名“妖娆的樱花”当编辑署名的我,会成为众多网友喜欢的“樱花小编”。现在,“樱花小编”已不是我一个人了,早发展成一个团队,我们一起运营社群、维系粉丝、做策划、赶稿子……365天陪伴着网友,生怕错过一条微信消息。
很荣幸,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我见证了鹤壁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也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感谢这些年在新媒体岗位上的历练,它一直推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用汗水浇灌新闻梦
淇河晨报首席记者 李丹丹
又逢记者节,感慨万千。记者,这个令我又畏又敬的行业,一眨眼,我已从事了10年,并将在未来一直从事下去。
▲李丹丹体验山村教师的工作。(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晨报以民生新闻为主,要想抓到每天新鲜热乎的民生新闻,就要求记者深入普通百姓身边,让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跟上节奏。2015年6月,在浚县采访麦地失火,为了尽快赶到现场,我从田地中间过,地里刚浇过水,我穿着鞋子,越走带的泥越多越沉,走不动了,我就脱下鞋子,光着脚在泥地里来回跑;今年两会期间,因为人手少,我承担了主要采写任务,我记得2月13日那天,我一连整理了14篇稿件,等我锁上办公室门回家时,已是夜里近10点了,天下着雪,走在积雪覆盖的路面上,除了累,心里还有满满的成就感。
我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排头兵,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多学本领,做一名全媒体时代的全能型记者,与同仁共同努力,披荆斩棘“杀”出一条新路!
为富美鹤城鼓与呼
鹤壁日报首席记者 张心致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希望,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才能不负总书记所望?我想,就是要用笔和镜头,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张心致(右)在我市重点项目施工现场采访。(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在项目建设的第一线采访,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而这么多第一次,不少与危险有关。记得前年夏天,我到正在施工的天海集团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采访。该工业园正在施工的建筑很多,我站在低处根本拍不到施工场景。正为难之际,项目施工负责人告诉我,几栋厂房的顶层正在施工,在上面拍摄施工场面,现场感很好。
我来到一栋刚刚主体完工、六层高的建筑前。“你爬到这栋楼的楼顶一定能拍到后面两栋厂房的顶部。”这位负责人说,“但是爬到顶层有危险。”“注意点儿就是了,我爬上去试试。”我对他说。
当我爬到第5层时,才发现要爬到楼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借助施工的梯子只能爬将近3米高,必须通过墙上固定的简易钢筋梯再爬5米高才能到天井,最后翻过天井到达楼顶。上山容易下山难,从楼顶下来时,我更是每下一步都要歇两分钟。回到地面的那一刻,我心里是十足的踏实感、安全感。
我有幸见证了这些项目的发展壮大,这是记者这份职业给我的满足与自豪。如今,鹤壁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进程中,有更精彩、更生动的内容需要我们去挖掘、记录、传播。
时不我待,现在出发。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采访,为富美鹤城鼓与呼!
运用新技术 让新闻更“有趣儿”
鹤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袁琳淇
我,一个90后。在没有来报社上班之前,我曾经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轻轻松松上班来,开开心心下班去。上班,无非就是聊聊天儿,顺便干点儿活儿。考入鹤壁日报社,来到报社融媒体中心上班后,看着满屋子的电脑,听着键盘噼里啪啦的敲击声,感受着严肃紧张的氛围,我的心一下子“凉”了一半,感觉我的“小目标”要落空了。如何将新闻变得“有趣儿”,成为我的“大目标”。
▲袁琳淇根据提纲制作H5作品。(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在今年我市两会期间,我制作的H5作品《数说2019鹤壁政府报告》《我给两会捎句话》,将严肃的内容变得有趣儿,不仅被广大网友积极转发和留言,也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
为迎接在我市举行的第十四届豫商大会,我制作的《H5|从这里了解鹤壁》,从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展示鹤壁、推荐鹤壁,一推出就被广大网友积极点赞、转发。
为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报道,我加班加点,在报道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推出了H5作品《H5|为祖国喝彩 为鹤壁点赞》,作品背景图上所有的鹤壁建筑图像,是我用好几天时间画出来的。
我制作的H5作品《脱贫攻坚,我们一起干》,将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的感人事迹,以新技术形式展现,获得了河南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二等奖。
这些辛苦,换来的是无数网友的点赞。在后台看着点赞数量不断增加,我的内心无比喜悦和感动。
领略鹤城发展的澎湃动力和广阔前景
鹤壁日报首席编辑 田思民
今年8月的一天,再次逐字点校我负责的第十四届豫商大会特刊版面后,放下笔狠狠揉了揉太阳穴,站起身打开办公室的窗户,看到天已蒙蒙亮。窗外的清风涌了进来,带着华夏南路上植物的芬芳,吹散了“鏖战”一夜的疲惫。望着窗外晨晖下可爱的城市,能为记录她的茁壮成长、展示她的美丽形象而披星戴月,作为鹤壁日报编辑的我深感荣幸,嘴角不自觉上扬。
▲工作之余,田思民在看书充电。(具体内容请点击图片查看)
8月27日推出的第十四届豫商大会特刊,为海内外豫商精英介绍了鹤壁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资源禀赋、兴旺的产业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同时展示了海内外豫商精英的强大力量和良好形象。
10月1日推出的鹤壁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报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鹤壁建市62年来,我市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心脉相连、同步同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鹤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
10月18日至21日,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功举行,大会专栏报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大会的谋划、准备等工作,展示了大会的亮点、成果,总结了办会探索和经验。
…… ……
从事编辑工作7年、值守上千个夜班、编辑近3000个版面,我通过一个个新闻策划、一篇篇稿件、一个个版面和数不清的文字、图片,见证和记录着鹤城的发展。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用心用情用功勾勒时代奔涌的磅礴态势,何其幸也!
即使岁月消磨了我们青春的翅膀,
我们依旧充满热情;
即使红尘阻隔了我们理想的脚步,
我们仍然愿意执着地笔耕不辍,
追逐新闻工作者的崇高境界。
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用笔和镜头记录鹤壁
改革发展的一个个伟大瞬间;
我们是群众声音的倾听者,
在大街小巷、矿山井下
聆听群众质朴的话语;
我们是发展的参与者,
用思想的力量融入和
推动发展的滚滚洪流
……
今天是记者节,
祝各位记者节日快乐!
视频: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席适之 张文凯
来源:淇河晨报
首席编辑:张露丹 编辑 朱迪
总值班:冯丽敏
●“我很想我的妈妈......”鹤壁一名留守儿童的话,让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