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点近世史——读点历史之六

2015-12-13 翩翩老子 讀書雜誌

……什么也不说了,荐书。

本期推荐北宋至满清这段时期有关研究书籍。

1.王夫之《宋论》。研究宋史,王夫之的《宋论》还是应该看看的,此书为船山晚年两种史论之一(另一种为《读通鉴论》),是其读《宋史》时读书笔记,按帝王庙号进行分卷,每卷下少则一篇,多则几篇文章,每篇一个主题,对宋之国防、外交、内政、传承等都有论及,见解深刻而独到,且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深蕴其中。书中所言“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殆为后来“厓山之后无中国”论之滥觞。当然,船山之见解亦有可以商榷之处,比如“严夷夏之防”说,又如,他对王安石、张居正等政治人物常以道德来评价,对苏东坡评价也嫌太刻薄。此书行文措辞错落有力,韵律谐美,有许多对称排比之语,尤其值得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学习。

按: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但作为湘学代表的王夫之与出身江浙的顾、黄思想认识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在对待君权态度上,船山强调尊君,崇尚君权,而顾、黄则具有初步民主思想,顾反对“独治”,主张“众治”,黄则更进一步,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2.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与上古史、中古史领域有许多重量级大师领衔不同,“新宋学”(此用陈寅恪语,含义甚广,并非仅指与“汉学”相对的宋之经学)起步较晚,领军人物张荫麟英年早逝,邓广铭未臻成熟,且不久即逢四九巨变,所有学术包括宋史研究在内的史学研究都被迫采用马克思主义史观,历史发展进程被简化为阶级斗争史,学术研究要么为说明新政权合法性服务,如农民起义被高度评价,要么为其他政治需要服务,很难出什么真正研究成果。即以邓广铭为例,其主要著作《王安石传》自50年代初出版以来曾多次修改,先是迎合儒法斗争需要,后又为“改革开放”准备历史证据,如书中处处褒奖王安石,简直就是“高大全”,且改革派、保守派泾渭分明,这哪里是真正的历史!邓广铭如此,其首席大弟子漆侠也如此,更遑论其他徒子徒孙亦如此(想起来了,王曾瑜是个例外,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与大陆相反,港台和海外由于没有意识形态束缚,宋史研究呈现出繁荣局面,美籍华人史家刘子健是领军人物。大陆对刘子健的著作引进不多,能见到的好像只有这本《中国转向内在》。学界一般主张唐宋变革(唐为外向型国家,至宋转为内向),将两宋看成是一体,而刘子健这部著作则强调了南北宋之差异,他认为“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却在本质上趋向于内敛。”而且,他的研究视角也是全新的,一般对于理学,仅从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加以研究,而刘子健此书则从政治的、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严复曾经说过:“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所以,要研究中国今日为什么如此,则宋史必须研究,而欲研究宋史,则刘子健这本书值得一阅。此书并不厚,薄薄的一小册。

3.金纲《大宋帝国三百年》。金纲乃民间学者,著有《论语鼓吹》、《鲁迅读过的书》等,微博名“老金曰”,2010年初我们即互粉,经常互动,我从他处获益良多。此君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但又不囿于儒家视野,而是广泛吸纳西方哈耶克、波普尔等思想观点,形成自己对社会政治及人生的看法。《大宋帝国三百年》我只看了第一卷《赵匡胤时间》。作者以正史为胚,野史为料,对赵宋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进程进行详细地勾勒描摹,且融历史重构与思想探索为一体,在记录历史故实的同时,致力于探求每个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原由,还原他们的思想轨迹,精当之见俯拾皆是。据老金自己说,写此书除“以史证经”目的外,还有把之作为“汉语纯洁化个人运动”的考虑。总之,这是一部很独特的著作,可以甩《明朝那些事儿》那种无思想的快餐作品几条街。


4.吴钩《重新发现宋朝》。吴钩也是一名民间草根学者,是儒粉,号称“天下第一宋粉”。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吴钩此书即通过对有关笔记、绘画等解析,重现了宋朝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细节,为世人描绘了一幅臻于郅治的大宋版“中国梦”。许多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指涉性。最近他又出了一本《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是对《清明上河图》等详细解读,此书我未购阅,仅通过微博对内容有些了解。你可能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看看也无妨,吴钩的书挺好玩的。

5.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研究明清史,当然要看明清史研究的开创者孟心史先生的著作了。这两本书是根据他30年代在北大授课时的讲稿整理的,引用史料丰富(比如清史讲义,除《清实录》、《清史稿》外,又兼采《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考据非常翔实,结构清晰,分析透彻,乃研究明清史首选著作。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如果是现在读到这本书,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在20多年前读到时的确让人十分惊艳。没有看过的朋友还是建议看一看。此书我在大学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看的,读过之后一直想拥有一本,但当时买不到。师兄马宁不知怎么知道我喜欢此书,毕业后,他分在北京,有一次在书店见到此书,便立即买下寄给我(抑或是利用来西安出差时带给我)。在此再次对马宁师兄致以真诚的谢意!


7.高阳《明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关于高阳的书的特点在推荐近代史著作时已讲过。这两本书不是小说,应该算是历史著作。在君主专制政权下,一个国家的代表人物当然是皇帝了,他的能力、性格对国家的影响至大至深。看看明太祖、成祖之后的那些皇帝,基本上个个都是奇葩,你会慨叹明朝能够苟延残喘那么多年,真是一个奇迹!这两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不便阅读的地方是“掉书袋”太多,语言不够通俗。

8.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明朝在万历年间曾有个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这个中兴局面的缔造者便是张居正。他任内阁首辅期间,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起衰振蔽,可谓一代能臣。然而,他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为了获得权力以便实施自己的改革措施,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甚至与内监冯保结盟。最为理学家、道德家看不顺眼的是,父亲去世,他不丁忧守制,却恋栈“夺情”。最终的结果是死后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明朝在短暂的回光返照之后,走上了灭亡之路。对于能吏的评价,历来都有争议,社会总喜欢在道德制高点进行评价,老百姓似乎更喜欢海瑞这样治事无能的廉吏,而不喜欢私德不佳却勇于任事干事的能吏。这种公德私德不分情况,从古至今,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本书也是二十多年前在大学读书时买的,出版社为了统一体例,将《张居正大传》改为《张居正传》。


9.顾诚《南明史》。我在大学时兴趣主要在上古史和晚明史。对晚明史感兴趣,大概是受黄裳的影响,那时爱看黄裳先生书话,里面收入好多谈明末清初史事、诗歌方面的文章。顾诚(此顾诚并非诗人顾诚)这本书却是工作以后才看到的。此书虽然是马列史观,以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为主线,以农民起义为主角,但是顾先生不是观点先行,而是用材料说话,治学严谨,用力至深。顾诚先生对一些人物的评价好多都与主流观点不一样,比如,史可法,主流看法他是大忠臣,但顾诚先生认为他能力不足反而坏事,并非能臣;自孔尚任名剧《桃花扇》一出,马士英、阮大铖都被脸谱化,是小人奸佞的代名词,但是顾诚认为他们并非恶徒,明失天下罪不在他们;另外,关于何腾蛟、瞿式耜,虽然是英雄,但是他们亦有私心。这些评价都是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10.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刚主的这本书是研究明代中叶以后至清初党争的一部专著,我也是通过黄裳的文章才知道这本书的。明朝灭亡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因素互相发生作用的结果,其中党争是一条重要原因。党争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有牛党、李党,宋有元丰党、元佑党,至明末则有东林党与阉党,清末有所谓的后党和帝党,以明末党争最为激烈,能量也最大,能够影响到宰相之更替,甚至宰相亦成为党魁之傀儡。可惜,这些党争未能进化发展为民主制度,成为国家兴旺之因素,反而成为混乱之根源。

11.萧一山《清史大纲》。萧一山尚在北大读书时即出版了成名作《清代通史》,但此书卷帙浩繁,我未购阅,只读过他这本《清史大纲》。此书以“民族革命”为主题论述有清三百年历史,这有点牵强,清初清末这样讲可以,说贯穿清史就有点过了,不过这可能与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有关,正如钱穆的《国史大纲》。萧一山写作学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读起来很过瘾。但此书多处有抄袭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之嫌。萧一山还写过《曾国藩传》,虽然刘忆江的后出转精,但萧一山这本也值得一读。

12.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魏斐德是美国学者。此书属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种,引进较早,我大学时从杭州三联书店分销店邮购得之。此书旁证博引,叙事生动,全面深刻地展现了明清交替之全景,书比较厚,像板砖,但魏斐德史才与文采俱佳,读此书并不感枯燥,而是如同读小说,当然也可能是翻译水平比较高的缘故。

13.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主要集中在明清,他的书都比较好看,有空可以读读。前面已推荐了一本《太平天国》,其他还有《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8世纪中国天主教徒法国蒙难记》、《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等。另外,孔飞力的《叫魂 :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也不错,值得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