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学术 | 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炼成的(六)
个人简介
周振,201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现工作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已在《China Economist》、《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教材6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研究、农民组织化与农业机械化。
代表作品
1.Zhou, Wu,Kong.Net outflow of Rural Capital in China: 1978-2012[J].China Economist,2015,10(5)
2.周振,伍振军,孔祥智.中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机理、规模与趋势:1978~2012年[J].管理世界,2015,(1)(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浏览这篇论文)
3.周振,孔祥智.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0)
4.周振,张琛,孔祥智,彭超.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来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6,(2)
5.周振,孔祥智.盈余分配制度对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15,(5)
6.周振,马庆超,孔祥智.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6,(2)
发表学术论文的几点心得
近日,受到学院师弟师妹的邀请,让我谈谈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我思索了几天,形成了几点心得,愿与师弟师妹们分享。当然,这些心得仅仅是我个人之言,不当之处也请谅解。
首先,阅读文献是写好学术论文的第一步。还没毕业时,就有不少师弟师妹问我,“咋写论文啊?”当时我回答道,“看文献”。今天,我仍然要说第一步还是“看文献”。基本上,大多数人写论文是从“看文献”开始的。那么,看哪些文献呢?怎么看文献呢?我觉得有如下几步可做参考。一是看经济学以及农经领域的经典书籍。至于是哪些书录,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我们入校之初,学校的小册子里是列出了这些书单的。阅读这些书籍,对我们扫盲,了解农经领域研究的问题点,以及积累经典理论至关重要。当然,我们不可能很快全部将这些书读完,可以有节奏地慢慢看,比如一个月看一本,相信这个节奏要求不高。二是看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对于初学者,个人建议从《中国农村经济》看起,可以把近两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比如放在ipad里,每天看上一篇,开始看的时候一定不要贪多,否则很容易疲惫,较难坚持下去。建议每天只看一篇,如睡前花个十几分钟,坚持看下去,相信长时间内,写作的感觉会逐渐形成。这一点我有切身感受,我的写作感也是从这起步的。《中国农村经济》的文章看上一段时间后,我相信这个刊物会逐渐满足不了你,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看更好的刊物。此时,建议看《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内的文章,仍然是每天一篇,坚持看下去。当你看这些刊物时,脑洞一定会大开的,思维也会有很大地提升。当然,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看这些牛刊;基础不好的同学,先不要看这些,要从相对简单的入手。最后,看完国内顶级刊物后,再建议看看国外的经典文章。总之,保持看文献是没有错的。
其次,模仿经典论文是迈开写作的关键一步。看文献很重要,但写更是重要。我的不少同学,文献看的很多,但写的很少,最后就懒笔了,仅仅成为了“高深”的论文评论家。个人建议,在看文献的基础上,一定要尝试写作。怎么写呢?先从模仿开始。比如,模仿写作风格,行文逻辑,模型方法等。当我们模仿个几篇后,也就不再需要拐杖了,写文章也会娴熟于心了。
再者,形成竞争性或冲突性思维是找到论文idea的核心一步。当然,论文最重要的是idea,或者称为问题。对于学术论文而言,研究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是有别于政策研究部门“怎么办”的,因此学术论文切忌少写描述性的文章以及怎么办的问题。比如,描述一个村的农民收入,这样的文章做科普很好,但缺少学术价值;还比如,如何提高中国农民收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但是它太重要了,以至于这是国家领导人都要考虑的事情,而我们学生则很难有精力把这样的题做精、做深。因此,研究的问题要小,从小的方面切进去。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呢?怎么样才能找到问题呢?——冲突性思维有助于找问题。我的导师授课时讲到,问题来源于冲突,而冲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理论与理论出现了矛盾,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二是理论与现实不符合;三是现实与现实有差别,比如东北农民行为为什么与南方农民不同,原因在哪,这样的问题就很耐人寻味。找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形成竞争性或冲突性思维。这需要在平时生活中,逐渐养成这种思考方式。如,大家都看过《甄嬛传》,看剧过程中,有谁时不时地提过几个待研究的学术问题呢?我试着提一个,供分享,“为什么背景平平的甄嬛笑到了最后,而实力雄厚的华妃却凄惨收场呢”,这样的问题就很引人深思,也会吸引编辑。有关问题方面,还想多说一句,提出了“为什么式”的问题后,一定要析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经济学学术论文研究的就是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第四,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是迅速提升能力的快捷之步。分享、交流是提高能力的捷径。多与老师、同学讨论学术问题,非常有助于我们能力的提升。与老师交流的好处就不多说了,重点谈谈与同学交流的感受。一是遇到学术困境,多向同学请教。其实,我们身边“牛同学”挺多的,如某个模型不会,找个同学讲解下,比自己看书要来的快且透彻的多。二是多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流。多学科的交流非常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博士期间,我就常与隔壁宿舍学公司财务、金融学的同学交流,受益匪浅,他们学科内不少好的方法我也吸纳进去了,这些都对我发表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学术比较清苦,但最最关键的仍然是坚持得住。比如,文献的确是很多,但一天看一篇不多吧,一年是365篇,三年就超过了1000篇。上万字论文很长吧,写作很痛苦吧,但是一天写1000字,不多吧,十天就可以写上万字了吧,一个月是不是就可以写出一篇论文了呢?按照这种节奏,一年是不是可以有十二篇论文了呢?单从量上来看,这就很可观了。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最后PK的是谁能坚持得住,坚持得下来。
有点啰嗦了,呵呵。仅供参考。说的不好的地方,可以拍砖。
排版/奉琳
审查/张卢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