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发学术 | 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炼成的(九)

SARDER 2022-12-31


个人简介

刘同山,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农村合作经济、农业政策分析,担任农村改革试验区评估专家,撰写的研究报告两次获得汪洋副总理批示,参与中央农办、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委托交办的课题多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等。还是《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村经济》匿名审稿人。

代表作品

1.刘同山. 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影响粮食产量吗?——基于处理效应模型的计量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7,01:68-81.

2.刘同山. 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6:62-68.

3.刘同山、孔祥智. 参与意愿、实现机制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地退出[J]. 改革,2016,06:81-91.

4.刘同山、孔祥智. 协作失灵、精英行为与农民合作秩序的演进[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0:31-40.

学术论文发表与个人成长的几点体会

承蒙丁冬推荐和师妹邀请,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只是由于我偏重政策研究,学术积累不够,好期刊发表的成果也少,而且看了学弟学妹推送的几期A/B级期刊是怎样炼成的,觉得丁冬、周振和苏毅清他们已经把如何作研究、发论文写的很清楚了,因此我仅就学术论文发表与个人成长简单谈几点体会。


(一)要有思辨精神,不唯书不唯上

资中筠说,中国学术界存在颂圣现象。在我看来,颂圣可以改为颂上。生活中是阿谀奉承或拍马屁,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一些同学或同事认为权威或领导掌握真理,因此言必称权威,或者自动努力与领导说法保持一致的现象。对于政治人物,这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青年人而言,唯书唯上怕是不太好。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如果青年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成天忙于论证上位者的想法,社会发展就少了活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上位者也需要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而不只是会重复其话语的鹦鹉,所以智库建设才会受到重视。学术研究也是如此,要具有思辨精神,不要迷信领导和权威,不能人云亦云,才能写的让审稿人眼前一亮的论文。


(二)要有超前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经非常成熟、非常精致不同,中国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粗放。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在当前中国城乡大变革时代集中展现出来了。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进行学术研究。掌握西方的数量推导、计量方法重要,但是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更重要。当然,问题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尝试发现新问题。在这方面,对国外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者的超前意识。国外以前发生的或者现在在做的,可能是中国以后将面临的。回到学术论文上,以我本人为例,在大家都在讲土地流转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研究土地退出了。毕竟城镇化和市场配置资源,都要有进城落户农民退出农村土地。选题比较新颖,期刊也会更愿意采用。


(三)要主动参与课题,多看多听多写

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迷茫,自己没有什么想法,也发现不了问题。我非科班出身,博士才读农经专业,曾经也有这样的困惑。想要尽快形成自己的想法,发现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我觉得以下两个方式可能比较有效。一是多参与课题调研,访谈不同的群体,加强对农业农村的认识。二是尽量多跟老师和前辈牛人交流,尤其是小范围的调研交流和学术探讨。看多听多之后,就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当然,最后还要落在写上面,只有多写多练,才能督促人更好地去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才能理论结合实际,也才能快速提高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坚持下来的话,发表所谓好期刊只是时间问题。



排版/梁善媛

审核/张卢钰

原文附上刘同山师兄的论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