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一辑:专访程漱兰老师
团委宣传部
『师说』系列
- T A
L K -
师说系列
程 漱 兰
第一辑
2 0 1 9 . 1 1 . 05
程漱兰
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辅导员;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分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7项省部级研究/教学奖获得者。
01
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学院「师说」栏目这次对您的专访。程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三农”问题、产生对它的热忱并决定投入“三农”工作中呢?
我1948年出生,应该属于70年新中国的同龄人。从20岁到井冈山插队开始,到今天的五十一年,可以说只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工作;相应的,亲身经历了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中“三农”的发展变化。
我是自愿到井冈山插队的,当时,上海11所中学的51名学生自行联系,得到了井冈山当地和上海市的支持。1968年8月11日出发的时候,离12月底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早了4个多月。我在井冈山14年,其中当了六年公社党委副书记,就在我们插队的公社。当时,我们大队党支部书记是我们知青,全行政村党支部一半的党员是我们知青。所以,我们这批人,都把这段经历当作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对于我就更加直接了—井冈山的实践,成为我后来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这个专业的教学研究最好的基础。
1968年赴井冈山插队上海火车站临别欢送
与井冈山农民们胼手胝足朝夕相处,也让我一生养成了与农民们交朋友的习惯,让我很容易很自然地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更让我很容易地很自然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于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本来就是我们“三农”工作、“三农”政策、“三农”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我很容易很自然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本原人民至上的历史观人民观,加上中学时代和井冈山时期被要求的读原著,矛盾论实践论费尔巴哈论资本论……,这个童子功,让我很容易很自然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些,都让我的教学研究具有批判性创新性和现实性,以唯一或第一作者获得七项省部级科研或教学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论文导师,有幸得到温家宝三次批示。
02
那程老师您早期涉及三农领域的工作中,有什么经历是让您最难忘的吗?
我们在井冈山的时候,也是农业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的现代化起步阶段。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农活,交公粮,市场上3毛钱一斤的稻谷,卖给国家粮站9分钱一斤。全国各地亿万农民长达二十多年的无数个两毛一分钱,汇成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造、大江大河的治理,两弹一星的上天,杂交水稻的成功,以至于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1974年井冈山小通大队气象哨前与知青同学
在国家掌控全部资源的制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通过不断的干部整肃,确保只允许工业剥夺农业、不允许干部因此剥夺农民群众,让无数个两毛一分钱完好无缺,让我们国家以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起步,得以进入现代化发展的起飞阶段。这时候,既然农产品中的两毛一分钱不再需要无偿剥夺,那么,这种无偿剥夺的组织配套措施,强制农民在集体中集体劳动和集体供奉的集体化体制、人民公社体制也可以转换成现在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03
程老师,您见证了祖国的一步步繁荣昌盛和三农领域那些深刻而伟大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破除体制障碍后,您又亲身经历了哪些变化?
客观上的体制转变需要,还需要冲破意识形态桎梏才能实现。1978年春撬动改革开放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让一直苦于农民群众“出工不出力”、集体经济勉力运行的我,思考人民公社体制内源性动力不足的固有弊病,在“包产到户”尚未“开禁”的1979年底,完成了《论按劳力“包产到户”——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点设想》论文;我与所蹲点大队的干群充分讨论后,1980年夏拟定了与各户的包产合同准备实施。论文得到上海社科院农经专家们首肯,他们给我看了当时安徽省肥西县包产到户成效显著却正被强令纠正的简报,与我开展了深入的讨论。1981年春江西省先于全国一年实行大包干体制,这项改革落定后我才离开的公社。我一直用“点石成金”来形容大包干体制极大激发农民积极性的成效。我国农产品供应才随即解决了长期短缺的问题。家庭经营因符合农业生产固有的生物学特征,而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农业最普遍的经营形式。仅仅因我国现代化起步阶段工业剥夺农业的外部需求,才“两害相权取其轻”,采用了便于供奉的农业集体化体制。这种体制因成功完成历史使命,才可以被替代。
1991年访问学者期间莫斯科留影
我和我的工作对象一起,破除思想和体制障碍,实际推动了这一重大转折,迎来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好日子;我也因此由上海社科院老师介绍给了人大严瑞珍老师,得以取得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的资格,才有了我后面30多年的教学研究经历。
2009年内蒙赤峰元宝山区公格营子村调研
04
程老师,上过您课的学生都称呼您为“程奶奶”、“老程”,您的课也深受大家喜欢,是什么支撑着您退休后还一直给人大的学生上课呢?
2008与与优秀博士论文作者贺达水合影
诸多土地案例中,一些职能部门/司法部门公职人员不能以现代化起飞繁荣成果民众共享的历史眼光,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本源、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导向,来指导实际工作,我因此痛感作为广义的老师与广义的学生较劲的不值;进而希望,在政府办公楼、在法庭与他们相遇之前,在课堂,隔着讲台先见个面,让学生们先行接触现代进步理念、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历史观,坚定在历史大潮中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的理念。
2005年边境扶贫调研云南省与学生整理资料
也因此,退休十年,只要有时间,我都愿意给校内生义务讲授集体土地专题、村级治理专题。“与九亿农民共命运”,作为课程的“教师寄语”,不断提示着人大这所红色高校农经农发专业的学子们。之前有个学期期末闭卷考试最后附加题“课程感言”,学生们的“以后自己若作为公职人员,要保持初心,牢记自己是受人民委托,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他们监督,不得损害人民利益”;“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必须是终极权力的最终拥有者,更加清楚了公职人员要服务于人民”等完满答案,让我欣慰,把它看做学生们给自己授课打的最高分数。
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前15年是我的职业,后30多年是我的专业,更是我毕生致力的事业。职业、专业与事业一致,何其幸运。而这五十多年中,我致力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起飞进程,今天进入新时代,向繁荣成果全民共享、中华民族最终强起来的发展阶段跨越,我仍然竭尽所能。
05
程老师,您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会反复强调哪些道理和原则,希望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呢?
例如,讲授村级治理专题,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1998和2010年三个版本,现行有效法律的宗旨部分增加了“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这一增加的宗旨贯穿全文:从21条增加到30条,再增加到41条,增加部分几乎全部属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具体化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的权力架构/治理结构,且注重细节(“上帝和魔鬼都隐藏在细节中”),极大地增强了村民主权、村民维权的可操作性。
这本来是现代国家/社区治理架构的“ABC”。可是,民众的“维权”,往往被当作“维稳”对象的情况下,“民众维权和国家维稳是否冲突?”延伸问题:能否在“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在“党性”与“人民性”之间抉择?何谓本原?这种外部意识形态误导,迫使我授课时反复强调:没有谁强迫立法者如此注重村民的“维权”,该法的如此修订,只能说明中国共产党主流价值导向,就是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本原,人民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这句话如果没有注明是习近平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讲话,往往需要长篇大论加以阐述;而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习近平引用的,是被认为“西方司法公正象征”的“正义女神”形象;习近平直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来说明“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造访井冈山农户即时回应女主人的“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脱口而出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辅导员聘任仪式
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我的上述授课,引起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和深刻思考。我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我们今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重要性,保持与民众的密切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以此养成批判性思维、创新性见解的科学素养和人民立场,以符合人民大学“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毕业生定位。
结语:栉风沐雨深耕“三农”沃土五十一载,程漱兰老师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赤诚让人动容,她将是我们永远的榜样!在此衷心感谢程老师对本次学院采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文字:受访者提供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沈韵妹
审核:李阳 李睿 周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