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凌晨4点半起床,三天不能碰手机……在灵隐寺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都市快报 都市快报 2019-12-25



10月1日,灵隐寺官微发了一条招募信息——灵隐寺第一期“禅茶三日”研学班,计划招30个人。三天时间,在灵隐寺修禅、学茶,寺院免费提供食宿。


听上去,就很吸引人。


在重复的、忙碌的,甚至有时让人烦躁的现代生活中,单独辟出几天来去寺院里修修禅、学学茶,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颇有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味。


不论是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抛开凡尘俗世去隐居,一直是古往今来不少中国人的“梦想生活”。


不过,长期隐居的生活毕竟只能在想象中,那么,就在杭州,偶尔来一个周末,去体验一下“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感觉。


清早、傍晚,游客少下来后的灵隐寺,有种静谧的美。


120多个人报名,31人入选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


寺院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因为幽雅的风光、宏伟的殿宇,还有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这么多年来,灵隐寺一直是大家学佛、观光、祈福的圣地。


能在这里修禅、学茶,想想都是很难得的事情。



幸运的是,经过一轮报名、筛选,我成为了第一期“禅茶三日”研学班的学员。



第一期招募,有120多个人报名,最后入选了31人,从60后到90后都有,大部分是住在杭州的,也有不少是外地赶过来的,宁波、南昌、上海,最远是北京,提前一天飞过来。


10月26日早上8点,我带上全套茶具,去灵隐寺报到,开启了住在灵隐寺的三天禅茶之旅。




凌晨4:30,天还没有亮

寺院就开始打板了

吃饭时不允许发出一点点声音


灵隐寺依山而建,往山上走,一路爬到最高处的华严殿,旁边就是禅堂。禅堂一楼是打坐禅修的地方,二楼是大通铺,平常不对外开放。


三天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26个女生,5个男生,都住在灵隐寺的禅堂,男生一间,女生一间,大家睡大通铺。


我们一起睡的大通铺,很多同学都说这辈子还是第一次。


第一天,大家拎上行李一路往禅堂走,有位同学生活讲究,带了个箱子,装了床蚕丝被。一路走到禅堂,发现大通铺上,一床床褥子、被子、枕头,干干净净地铺好了,拖鞋、脸盆都一人一份摆在了床头。这位同学想了想,又喘着气,把蚕丝被扛下山放到了车里。


大通铺


寺院还给每个人发了一套粗麻衣服,一件白色立领小褂,一条墨绿色长裤,三天都穿着;上课,课桌上每人摆了一套笔记本、笔,还有一本屠幼英的书《茶学入门》。


开课后,我们发了笔记本和课本。


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上班下班,吃饭刷剧,不熬到凌晨都舍不得睡觉,在这里可不行!


凌晨4:30,天还没有亮,寺院就开始打板了。打板,也称打木、檀板、声鸣,意思是说该起床了。大家不能偷懒,统一爬起来,快速洗漱,一起去大雄宝殿,跟着灵隐寺的法师们一起上早课。


5:15,早课开始,诵经一小时,6:15结束。诵经我们可都不会,跟在法师后头站着,大清早站一个小时,真是又冷又累,站一会就忍不住晃晃腿,歪一歪身子。但法师们可不会,他们笔笔挺,立如松,对比一下还蛮羞愧的。


在寺院里吃饭不叫吃饭,早饭、午饭叫“过堂”,晚饭叫“药石”。


过堂、药石,时间掐得准准的,早晨6:15,中午11:00,下午5:00,过了点就不能进斋堂了。


第一次进斋堂前,同润法师教了我们规矩。进了斋堂,安静坐下,屁股不能整个落到椅子上,最多坐三分之一,背挺直。


最重要的是,食不言,进了斋堂,全程都不能讲话。


人坐好,面前一个饭碗、一个菜碗、一双筷子,静静等着,时间一到,行堂师傅一人拎一桶饭菜鱼贯而出,到了你跟前,舀一勺进碗里,接着下一个。


过堂时,碗筷都摆成了一条直线。


碰到爱吃、不爱吃的菜,又不能讲话,该怎么沟通呢?用手。


少一点,行堂师傅走过来时,小手指头伸到碗边,意思一点就够了;不想吃,手掌遮一下碗,不要;啊,这个菜爱吃,多来点,那就伸食指、中指两个手指头;碰到汤菜,想吃干一些的,筷子拿起来在碗里竖一下,想吃稀的,筷子在碗面上浮一下。


整个斋堂坐了100多个人,没有一点声音,哪怕筷子戳到碗的声音都很轻很少;吃饭也快,每次大约不到10分钟,全部吃完。


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屠幼英负责讲课


上课在灵隐寺的云中轩,它还有块牌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志祥法师是负责人,相当于“班主任”。

    

上课,是在灵隐寺的云中轩。


“班主任”说,“禅茶三日”研学班要不要办?怎么办?寺院里头讨论了很久,最后才定下来,让大家就住在寺院里,一半是寺院生活,一半是学茶生活。

    

为什么要来报名?我问了一圈同学。有人说,想到寺院里住几天,体验一下;也有人说,因为老师实在太牛了,想来听听专业课。

    

负责讲课的老师,是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屠幼英,她带了茶学系四人团队,在寺院足足讲了三天。

    

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屠幼英,带了茶学系四人团队,在寺院足足讲了三天。


杭州人爱喝茶,角角落落都找得到茶馆,也找得到学茶的地方,但想听屠幼英讲三天,除非去浙大读她的研究生或博士。现在,不用考研更不用考博,能跟着学三天,是不是感觉很值?

    

既然是禅茶,除了茶,还有禅。负责禅修的,是日本花园大学禅宗博士戒法法师、杭州佛学院研究生同润法师等。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师资团队里,认真学习,安静生活,过上三天。


三天不碰手机

戒法法师说

生活中很多简单的小事里都“藏”着禅


每天吃好晚饭后,就是禅修时间。禅修,就在我们住的禅堂一楼,这里是灵隐寺最高处,望出去一片绿,心情会一下子就舒畅不少。


禅堂里,围着墙一周,是两排打坐的垫子,平常法师打坐都是在这里。


戒法法师是日本花园大学禅宗博士,讲话轻柔,听说我们是刚吃好饭,说直接打坐不好,临时加了课程——走路。


不是快走,也不是散步,是把你迈出的每一步,分解成三个动作:抬起、移动、落下,用尽可能慢的速度,慢慢抬,慢慢移,慢慢落,用慢到最慢的速度,绕着禅堂走一圈,半个小时。


走完,脑子都放空了不少,人也静了下来,就开始打坐。怕我们冷,法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毯子,盖在腿上。盘好腿,背挺直,闭上眼,耳边只有“嘀嗒”雨声、“嘀嗒”钟表声,不知道其他同学怎么样,裹在暖暖的小毯子里,我好几次差点睡着,又惊醒过来。


戒法法师说,走路、打坐看看都很简单,其实就是在生活中很多简简单单的小事里都“藏”着禅,就看大家是不是愿意去发现了。


比如手机。现在,手机好像越来越成为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平时,哪怕没事,也会忍不住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逛逛淘宝……


而在寺院里的三天,按照规定,是不能用手机的。


这三天里,默默观察了一下,虽然下课时有人忍不住偷偷在用,但上课、禅修的时候,大家都做到了,手离手机。


一开始有些不适应,总觉得手里空落落的,有点焦虑,生怕漏了什么事情;但是慢慢地,没有电话,尤其没有微信不停地响,那种“从前慢”的生活感觉又回来了。


清早,听到打板声起床,寺院里水雾空蒙,能听到小鸟在树枝间叽叽喳喳地叫,排队去上早课的时候,大家都自觉地闭上了嘴。


可能这个就是戒法法师说的“能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可能就是禅。”


在非常安详的过程里

内心非常平静的状况下

冲泡一味禅茶


再来说说,禅茶三日,在茶上,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吧。


第一天,是理论知识。和后面两天的泡茶实操比起来,明显理论课大家劲头没那么足,屠幼英老师很严格,说不行,基础知识必须要扎实。



比如中国六大茶类,每类有多少种茶,每种是什么特点等,这些都摸索清楚了,你才知道一包茶叶拿出来,怎么泡滋味最好。


每堂课上完,屠老师会布置作业,大家分三个小组,到了晚上睡觉前,还在大通铺上,围坐在一起翻书,很有高考前的感觉。


茶学系的几位老师,分别教我们茶道礼仪、玻璃杯泡茶、盖碗泡茶,还有我最喜欢的环节——茶叶评审。


我们的学茶课,会一起评审茶叶。


五种不同的绿茶,五种不同的红茶,依次上场。从干茶开始,一个个比对外貌、香气;再同步开水冲进,比茶汤,比香气,还要比叶底。一个个看下来,十种茶的优点、缺点,要怎么泡才能规避缺点,发扬优点。


茶,在中国实在是一个太庞大的家族了,三天时间最多只能学个皮毛,屠老师说,相当于她教给大家一个学茶的方法,平常还是要自己多摸索。


学茶课一起评审茶叶,这个环节特别有意思。


最后一堂课,是测试。31个同学,抽签上场,在五个评委前泡茶,从每一步的动作是不是到位,到泡出的茶是不是好喝,都要打分。


最开心的是,31个同学,全部通关!


最后一晚,在结业茶会上,大家都问,为什么灵隐寺要做禅茶?


其实,云林禅茶自古有之。唐代陆羽写的《茶经》里就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发现茶可提神,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这里喝茶,讨论佛理、禅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来饮茶论佛。


《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说的就是茶鼓下,寺院的意境,是特有的“茶禅文化”。


而到了现代,怎样才算是禅茶?


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说:“禅茶应该是有实物、有环境,并且于自己心灵有提升,这样才能称之为禅茶。它讲究的是自己在禅定的过程中,在非常安详的过程中,内心非常平静的状况下,冲泡着这一味茶。”


2005年12月31日,灵隐寺成立了禅茶研究中心,是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批准,集禅茶培训、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专项研究机构。


从2009年起,灵隐寺开始举办云林茶会,每年春天、秋天各一次,就在大雄宝殿前,举办春夜、秋夜里的茶会。


云林茶会,我参加过很多次。就是因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那一杯禅茶的味道,所以我才下定了决心,抓住机会,去学。


那么,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愿意放下手机,放慢日常快节奏的生活,去寺院禅修三天吗?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负责人志祥法师,说以后这样的机会还是有蛮多的。


我参加的“禅茶三日”研学班只是第一期,以后会不定期推出,而且会一步步精进,茶道教得也会越来越高级。


只要有兴趣,18-60周岁、身体健康的人都可以报名,要求是严格遵守寺院规章制度,尤其是全程不能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报名信息将通过灵隐寺官方微信发布。我们也会提早发布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记者 刘云

摄影 薛宁钢



·啊啊啊,好想去!全球最大乐高乐园选址定了!杭州人开车过去仅需1个多小时

·杭州这所小学来了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语文老师!从读书到工作,这对姐妹花一直“黏”在一起
·住良渚近千万别墅,有两家公司,杭州夫妻却欠450多万不还!法院今天上门!

更多消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杭州新闻APP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