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官婉儿墓志昨向公众开放,这块上百公斤的石头揭晓了千年前一段隐秘宫斗故事

都市快报 2022-05-31



昨天,我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试行开放,展出了一批重磅文物,从石峁遗址的石雕、壁画、乐器,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唐代的壁画,宋代的瓷器……展示内容涉及考古项目138个,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其中90%以上的珍贵文物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其中,2013年在咸阳发掘的上官婉儿墓志首次展出就引起轰动。982字的墓志铭讲述了这位女诗人、武则天时期的“巾帼宰相”瑰丽传奇的一生。


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村南,南依中国地理分界线的秦岭。历经10余年建设而成,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我静静站在你的坟前,听风吹过松树,愿千万年后,还有人记得你……”


这是一个古人对另一个古人的悼文,原文是文言文,来自一块墓志铭,“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这两个古人,在盛唐题材的影视剧里常看到:一个是太平公主、一个是上官婉儿。


1300多年后,这块墓志在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被发现。


昨天上午,陕西考古博物馆,上官婉儿的墓志以实物形式,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重达上百公斤,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完整地补录正史缺憾,揭示了一段大唐宫斗机密。



原上官婉儿墓考古领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李明认为,“现实生活比文艺作品更为精彩,历史的真相总是吸引着人们去关注,何况是来自繁荣浪漫的唐朝。”


我们邀请李明副院长,掀开历史的帷幕,还原一个盛唐女子的传奇一生……

   

曾笼罩世界最大帝国天空的三个女人:

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

她无疑是当时最才华横溢的女子,《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她出生于公元664年的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后世称她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儿时,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廷为婢。


13岁那年,因聪慧善文,她得到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从此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均有着重要地位。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的深夜,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城内,正酝酿着一场惊天巨变。


宿命中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弄权的中宗韦皇后一党,同时也终结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时年47岁。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为她平反,复封昭容,谥号惠文。



李明副院长说,“在中国7世纪末到8世纪初的30多年里,有三个女人的光辉,笼罩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的天空: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


“正史中直接有关于她的记载,在景云元年六月(710年)她被杀的那一晚,戛然而止了……



“关于上官婉儿的传奇,今天仍旧被历史学家研究和文艺作品改编,被普罗大众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她是历史名人中的名人。


“在我们这个时代,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的唯一实物线索——她的墓葬,被发现了。”

   

洪渎原发现一座神秘大墓

主人到底是谁?

2013年6月,李明所供职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这里进行考古勘探,勘探结果清楚显示:路基正中有一座大型的墓葬。



李明有着近二十年的田野考古发掘经验,以往,他曾经主持发掘了唐玄宗宠臣高力士墓,和隋废太子杨勇墓等高级墓葬。


“斜坡墓道、五个天井、砖券的墓室!根据墓葬形制,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座高等级的唐代墓葬。




“通常,五个天井的墓葬,应该是皇帝同意由朝廷出资建造。反过来讲,这个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就很高贵。


“这个时代的墓葬的墓道或天井,应该有精美的壁画,说明墓葬建造者对墓主人是舍得付出的。”


令李明诧异的是,进一步发掘,墓道东西壁面上,涂刷的却是极薄的白灰浆水。



墓室被毁坏得惨不忍睹,顶部已完全塌掉。


四面砖墙最高处仅余1.3米,墁地砖被揭得一块不剩,原本墓室西部棺床的位置被彻底铲平,墓室里没有一件随葬器物,棺椁也不翼而飞。


“根据这种迹象,我们判断,这十有八九是‘官方毁墓’所造成的破坏。


“在唐代,毁墓是常见的现象,而且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被官方所毁的墓。最著名的例子,是武则天因徐敬业反叛,而毁其祖父李勣墓,正史有明确记载。史称‘发冢斫棺’之祸。”


与五个天井的高形制比起来,这个唐墓显得是如此的寒酸。


初步的考古勘探,是无法判断墓主人具体是哪位历史人物。事实上,如果考古发掘中不出土墓志,就根本无从判断墓主人是谁。


从初步的发掘来看,这座唐墓形制很高,但陪葬窘迫。墓主人生前身份高贵,但死前遭遇了什么。

   

那么,他(她)到底是谁?

青石盖板上9个大字 只可能是上官婉儿

“我始终认为,墓志是墓葬中最重要的文物。”


李明认为,“它所占据的是整个墓葬考古信息的绝大部分价值,是一切关于墓葬学术研究的立论基础。用一句俗话来讲,‘看点’就在这方墓志上。”



随着发掘进展,就在人们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清理甬道的时候,队员发现了一方墓志。


李明迅速跑过去,泥土里露出了青石一角,一千多年的泥土积淀,紧紧地粘在上面。


他接过队员手中的工具,像对待婴儿一样轻刷。



历史的尘埃拂去,真身初现端倪:墓志盖用高质量的青石制作,正方形,边长约75厘米,这在唐代墓志中,可以算作大型。


墓志盖面和四侧,线刻着牡丹、忍冬、瑞兽和十二生肖,造型优美、錾刻精细。


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也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继续拂去尘埃,字迹慢慢显现:“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大唐的上官婉儿?现场人们忍不住发出惊叹。



“即便不读墓志,我也知道,它的主人就是上官婉儿,因为唐一代被册为昭容而又姓上官的,只有一个人。”


李明认为,“但是,我要解释的是,在正式场合和学术领域内,对这座墓葬的命名是:唐昭容上官氏墓。”


我们没有直接称其为上官婉儿墓,是因为墓志序文中没有名讳,只说“婕妤姓上官”。


“婉儿”称谓,是两唐书本传中记载的上官昭容的名。


也许“婉儿”只是上官昭容的乳名,她襁褓丧父,和母亲同被没入掖庭为奴,没有正式的名和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唐代的官方文档中,对她的称呼只是“上官氏”。


墓志也没有写上如“婕妤姓上官,讳婉儿”的文字,所以我们作为发掘者,对这座墓葬的正式称呼是“唐昭容上官氏墓”。


当然,方便起见,也可以称呼该墓为(上官婉儿墓),毕竟历史上唐代公众人物,只有一个上官婉儿。


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

应卒逾于星火


这方青石,记载了1300多年前,一个大唐女子匆匆而瑰丽的一生,与正史记载不一样。


李明介绍说,“墓志正文正书982字,措辞工稳,文采华丽,且书、刻俱佳。


“其书法风格用专家的话来说,丰腴流美,符合大唐当时流行的书风。”



墓志序文记载了上官婉儿的籍贯、世系(即父祖三代的名讳、官职、事迹等)、简要生平、死因、享年、葬时葬地等信息,序文后是不长的两段铭。


序文描述上官昭容出身名门(其祖父上官仪曾任唐高宗宰相),自幼聪颖,才能出众,最后在政变中“亡身于仓卒之际”。



墓志文中最关键的话,紧接着皇帝制命出现,“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


这说明,她的墓葬,是唐睿宗下制修建并礼葬的。


上官昭容的礼葬,是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的结果,而实际上葬礼的资助者,也正是这位当时说一不二的大唐公主。



李明认为,“根据太平公主的初嫁年代,我们断定她和上官婉儿同龄,同时在皇宫中长大。


“上官婉儿十三岁,就被武则天擢为才人,之后一直在女皇身边做‘秘书’。


“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女儿,两人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


“其次,两人很可能具有相同政见并相互利用。


“上官婉儿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


“太平公主很了解上官婉儿的地位与才能,做了很聪明的选择,在政治斗争中,拉拢她作为自己的羽翼。


“可惜的是,时为临淄郡王李隆基,也洞悉这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然他不可能成为唐玄宗。


“在公元710年6月20日政变的那天晚上,李隆基杀入宫中。


“47岁的上官婉儿,执烛火率领宫人迎上去,但被斩于旗下。


“这是正史《资治通鉴》所记录的细节。”


正史所没有收录的,正在这方青石上。



上官婉儿死后,太平公主无疑是最哀伤的。


从两小无猜到战略合作伙伴,在诡谲的宫斗中,这两个大唐女子在那个年代抱团取暖。


上官婉儿死后,她为这个小伙伴写下了至高的赞誉。


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语言,“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挻埴陶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有热心网友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天地有道,人无完人。人的一生一世,聚散祸福相依,就像捏土做陶俑一样,最后定型还是未知数。完美的人,一千年才出一个。”


墓志铭中也有这样的字句,“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


翻成今天的白话文,大致意思:“婉儿,天生聪颖,有天神相助一般。能够在诗书中吸取精华,写的文章犹如织布机织成的锦绣。十三岁就做了才人,思维比龙蛇还敏捷,应对能力比星火还快。”


在那个年代、在世人眼里,这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女性。


墓葬为什么大规模人为毁坏?学界基本认定是唐玄宗李隆基下旨


“我们遍翻史书,也没有关于上官昭容被毁墓的记载。是谁毁了上官婉儿的墓,又是为什么?这难道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吗?”


李明认为,破解太平与上官的联手,使其无法威胁到自己今后的地位,这才是李隆基杀上官婉儿不足为外人道的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太平公主在听闻上官婉儿死讯时的心情。



要知道,上官婉儿当年大兴文学,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人。


太平公主借拉拢死去的上官婉儿,表明态度,也能让这些人为她效力。


后来的历史故事,大家都清楚: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被赐死。


太平公主被埋葬在哪里,按照什么级别葬的,历史没有记载。


太平公主死后,已经死去的上官婉儿,作为同党,自然逃不脱继续被欺凌的命运。


在唐睿宗即位之初,她曾经的大靠山武三思,就被“以三思父子俱有逆节,制令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宫斗的结局,李隆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他战胜大唐最有势力的两个女人。


随着太平公主香消玉殒,唐代开始进入全盛期,开元盛世已经遥遥在望……


上官婉儿墓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是我们根据考古发掘迹象做出的推断。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墓志的解读,提出了是“唐玄宗因认定上官昭容是太平公主一党而毁其墓”的进一步推断。


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形成了证据链,所以被专家普遍认可。

   

上官婉儿的尸骨去向

或许会成为永久的谜


在当年的上官婉儿墓考古发掘中,一位资深考古工作者现场发的一条微博,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站在墓穴里凝望上官婉儿的骨骼,浑身发抖,激动。想蹲下去抚摸一下,又作罢了……”


众多网友也跟着激动万分,有人甚至呼吁:根据遗骨,利用现代3D技术,复原婉儿的样貌、身材。


“好想一睹巾帼女相的真容,和影视剧上差距大不大。”


第二天,这条微博被悄悄删除。


作为考古领队的李明介绍,事实上,没有发现棺椁,也没有发现上官婉儿遗骸。


考古队只是发现了一根小骨头,比手掌还小,因时间久远,破坏严重。


没有做鉴定前,不能妄断是人骨。


后来,经过科学评估,结果令人意外:这是牛骨头。但是,牛骨的来源,至今也扑朔迷离。


李明表示,关于上官婉儿的尸骨去向,或许会成为一个永久的谜。


“可以说,上官婉儿墓的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考古取得的信息,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还可以用来探究历史的真相,《春秋》可以有曲笔,但实物是不会说谎的。



“没有记载,要靠手中的证据,去分析判断历史的真实情况,这也正是上官婉儿令人着迷的地方。



95版《武则天》。刘晓庆扮演的武则天,和杭州演员茹萍扮演的上官婉儿 


“在史料中,上官昭容是否被毁墓没有记载,甚至于连她有没有被埋葬、葬在哪里、谁埋葬了她,统统都没有记载。正史中,直接有关于她的记载,在公元710年6月20日她被杀的那一晚,戛然而止。


“1300年后,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才发现有很多令人震惊的秘密,是不为你我所知的……”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程潇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