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都可是课堂 | 喜林苑x西德威尔学校
西德威尔友谊中学China Fieldwork Semester(CFS) (中国乡村田野实践学期)项目与喜林苑合作长达十年之久,除了优质的住宿和后勤服务,喜林苑也和项目老师因地制宜共同探讨出合理的学习方式与地点。
CFS课程包含对大理当地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学习,其中一天,老师就带领美国高中生前往大理州博物馆和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学习大理州历史的演变和当下中国最热门的环境问题——随历史变化的洱海生态和治理政策。
西德威尔师生前往博物馆
项目主任华老师(John Flower)全程为学生翻译讲解,介绍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佛教文化。
华老师为同学们翻译讲解,中间为华老师
华老师是个研究中国几十年的中国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博士,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任教十年后,领导西德威尔中学的中国学习项目,并一手操办了CFS项目。
认真的同学们或做笔记或三两讨论
过程中学生不断记笔记,华老师也会时不时提问,比如天宝战争是在哪一年,具体发生了什么,学生们居然能答上来!
华老师为学生讲解
在遇到战国时期的大理钟鼓,华老师会问学生这个东西的作用,有没有让他们联想到之前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看见的文物,两者有何异同。实物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可能比书本深刻,不同情境下有意识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习变得主动、高效。
好奇的同学们在观察博物馆的收藏
在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项目另一位对中国环境政策有所研究的Pamela Leonard教授(剑桥社会人类学博士)向学生们介绍过去几十年洱海生态环境的变化,比如水草和本地鱼类变少,个别濒临灭绝,可能人为引入的太湖新鱼这种外来鱼类增加。“健康的水下生态系统其实和森林的类似,不同深度应该有对应的生物。”
50年代-90年代洱海鱼类结构变化
Pam老师在介绍食物链时,也让学生思考,人类处在食物链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人类吃一些肉不吃另外一些?一些文化里不允许吃猪肉,圣经上写着不可以吃虾,是何原因以及会产生什么影响?
洱海生态食物链
讲到洱海治理政策,“1980年代大理州政府就关停在洱海周边的工业企业,那时在中国是相当超前的行为”,华老师解释道,“1988年大理州洱海管理条例也能说明这一点”。
CFS在喜洲的项目非常注重实践教育,平日里老师会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去往镇子的各个角落,打银器、扎染、学习当地乐器,随处都可以是课堂。
两位博士老师都不愿意被成为“教育专家”或“汉学家”,他们认为
我是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的,
只不过我来的时间比较长。
我不是要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to learn by doing,
从实践中来学习。
”今天,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课堂。
喜林苑长期教育合作伙伴
诞生于大理的乡村文旅品牌,从修缮国宝宅院,到新建夯土酒店,从开发体验式旅行活动,到探索在地教育,我们深入当地,不断为社区注入活力,寻找打开传统的新方式。
喜林苑 | 杨品相宅
喜林苑 | 宝成府
喜林苑 | 杨卓然院
腾冲、沙溪新址在建
尽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