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志愿者说|我在罗马尼亚的岁月
编者按
根据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派计划,华侨大学自2006年起选派志愿者赴国外任教,至今已连续12年向24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近500名。
多年来,华侨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用奉献和爱心,践行志愿誓言,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中外友谊之花,完成了国家和母校赋予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我们推出“汉语志愿者说”专栏,陆续刊登志愿者们讲述的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青春无悔故事。
到罗马尼亚当志愿者,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还记得2016年九月初到罗马尼亚的时候,北部小城苏恰瓦带着一丝凉意,这座山坡上的城市还没迎来它金黄色的秋天,2017年七月离开它的时候,修道院的钟声、广场上的鸽子、慢慢悠悠的城市公交、屋后操场上的足球小将们、挂着春联贴着熊猫的中文教室……都成了我在罗马尼亚志愿生涯的最好见证。
回忆起在罗马尼亚的点点滴滴,生活的、工作的……有太多难以道尽的感情在其中,今天只想在这里回忆起自己身在国外的那份家国情思。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当身处海外,远离祖国的时候,这句话体会起来才愈加真实和动情。本科读的对外汉语专业,到研究生读了华文教育,因为专业的缘故,大学以来,接触了很多外国学生,但更多的是一些华裔,了解了很多历史,看过了很多案例,聆听了很多故事,当自己走出来,虽然短短不到一年,才体会到:哦!原来真的“月是故乡明”。
我在罗马尼亚北部的一个小城教汉语,说实话,这里的生活不比国内,刚来的时候还挺新鲜,毕竟生活环境跟国内完全不一样,大概是吃了当地菜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异常怀念中国菜的味道,我想,我这人适应能力还挺强的,大学以来走南闯北,基本上走到哪吃到哪,但是到头来,我还是有一个如假包换的中国胃,想来挺好笑的,出国的时候带了鸡精、孜然粉、大料包、火锅料4袋、十三香就带了六盒,同事带的也五花八门,从食材干木耳,干香菇,淀粉、卤料、辣椒酱到工具筷子、电饭煲。恐怕世界上很少再有其他国家的人能跟中国人这么贪恋一口自己国家的味道,可是谁又能否认,这一口味道,不是家国情思最原始的认同。
那一年,大使馆召开师生招待会组织各地的志愿者到首都去,趁着机会跑到罗国最大的中国市场红龙市场去逛,当时到罗国才一个多月左右,在红龙市场找了半个多小时找到一家中国小餐馆,巧的是老板也是河南洛阳人,在那吃上一碗凉皮,喝上一碗羊肉汤,我不住地对学生说,对,这就是我家乡的食物,一模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在吃的食物。即使后来在厦门求学,每每惦记的就是这一碗汤,没想到在遥远的他乡,还能吃上一口,不能再知足。大家逛了一圈,外国学生买围巾,买用品,只有我跟另一个中国老师,买了一堆调料,生抽、老抽、紫菜、豆瓣酱、火锅料……大抵外国学生他们知道中国菜好吃,但是很难理解我们对食物如此执着的追求。
出国以前,厨艺不精,仅限于煮个粥、西红柿炒鸡蛋、炒土豆丝的水平,但是出来后,有时候犯馋,啥都得自己做,以火锅为例,家乡一代开火锅店都冠名四川火锅,重庆火锅,所以火锅算不上家乡菜,不常吃,可是简单、易操作,来罗马尼亚一学期,用火锅宴请外国朋友的次数不下五次,大家凑在一起吃个气氛,图个热闹,热气腾腾的火锅总是能征服他们,大家吃来吃去,礼尚往来,也吃出了国际友谊,此外,想要俘获当地人的胃,蛋炒饭就行。
食物,是一种文化,中国菜,是一种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带着深深的民族烙印,就像小城商场里罗马尼亚本地人开的中餐馆,起着中文名,挂着中国国旗,但是在我们眼里,跟在他们本地人眼里,都不是真正的中国菜,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按配方按比例调试出来的流水化产物,追求了烹饪的样式,但是却失去了中国人对食材的态度。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走访罗马尼亚的一些城市,总会发现一些中国人开的大大小小的中餐馆,虽说是为打拼谋生,但是又不得不说这一份经营,没有热爱,难以为继。食物,从家庭传承至餐厅,从中国传承国外,从此,它们在异国被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改良,最后烙上一个共同的名字:Chinese food,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一个文化符号。而每个中国人,不可否认,心里都有一道独属于自己的中国菜。
在罗马尼亚的小城里教汉语,实在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还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坐满了学生,问及大家学习汉语的原因,都觉得中国离罗马尼亚太遥远了,传闻中汉语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大家都想一睹汉语的风采,在这里中国文化成了一种异文化,学生们学习汉语并不靠强烈的实用主义动机,并不是汉语能够带给他们什么,而是本着一种对语言,对艺术,乃至对生活的尊重坚持学习着他们认为的最难的语言,记得班上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当地的画家,在教大家写汉字的时候,异常地兴奋,每写完一个,一定要让我看一下,我相信,艺术是共通的,对他而言,这种符号这种文字就是在帮他走进中国的艺术。
记得秋天那会儿,跟同事一起,起了个大早到当地的乡村去给学生介绍中国,一走进学校,就受到了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大家早早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教室里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学生,大家对中国来的我们充满了好奇,这次活动,我同另外一位老师将主题定为了“送欢乐,进山村”,选择了中国学生常玩的游戏,穿插了一些基本问候语和数字教学,学生们非常配合,休息间隙,合影、签名也是忙得不亦可乎。不过中间有个小插曲,刚来的时候,学生用一种听不懂的语言跟我们问好,起初以为是把我们当成了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后来才知道是越南语,因为之前有一位越南人来拜访过这个学校,他们便记住了,就是这件小事,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志愿者在海外工作,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尽个人之力,总能从身边做起,为中国形象做出自己的注解。
从这次活动开始,后面的任期内,我们又举办了很多活动,在学校的“地球村”活动上设置中国展位;举办中国美食活动;在公园里推广中国围棋;在市里最大的舞台举办元宵晚会……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也对志愿者的工作有了更具使命感的认识,外面的人们对中国有太多的不了解,也存在着很多偏见,比如开讲座的时候很多高中生会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吃狗肉?Made in China是不是质量都不好?……当你对一群学生解释清楚了这些问题,当你向他们展示了他们没曾见过的当代中国面貌,当你向他们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等时,想到这些学生继而会影响他们周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就觉得身在国外,离中国也没那么远了。
当人身在外的时候,一方面会思念远方,思念国内的亲人、朋友、学校……,但同时,人在异乡,对那片异乡上的风景、风俗、人情等等久而久之也会生出无限喜欢。由于当地工业不发达,以农业为主,污染少,蓝天白云成为了这个小城的标配。世界文化遗产的修道院散落在博科维纳的田野山间,中世纪的城堡矗立在山城的半山腰,城市里藏着大大小小的教堂,这里的人,就在这一派淳朴的田园风光里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相处。人跟人的相处在这里也是如此简单,菜市场里唯一会讲英语的小哥一见我出现,总会主动招揽我过去光顾他的生意;超市门前的快餐店大妈每次见我都会用罗文跟我聊上几句;学生空闲的时候会开车带我出城去周边逛逛,也会在上课的时候给我带块儿家里自制的糕点;主管教授怕我一个人无聊会叫上我跟着大部队一块儿外出采风,也会在我生日当天悄悄在课前准备好生日惊喜;朋友会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一块自制BBQ,也会带我一块外出钓鱼……正是这些人,这一个个难忘的场景,当我回想起在罗马尼亚的时光,留下来的只有美好的回忆。
很多人问我这一年志愿者经历怎么样,对我而言,十分值得,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我们中国的学生特别会读书,从小到大,一直都在读书、读书、读书,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开始走万里路了,世界这么大,当你站在黑海之边,当你畅游在多瑙河的绿波中,当你在喀尔巴阡山脉滑雪,当你走过经历东欧剧变的小城,看见前苏联社会主义留下的街道楼房……人会突然意识到,历史和地理,不是书上冷冰冰的知识,它就在你生活的每一天中,当你班上小至幼童,大到花甲老年,嘴里开始哼着中国歌, 说着中国话的时候,当他们有很多很多关于中国的疑惑需要你解答,很多很多的刻板印象需要你去扭转,很多很多的好奇需要等着你去满足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志愿者这份工作,的确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
汉语志愿者简介
姓名:李长春
性别:男
籍贯:河南省洛阳市
出生年月:1992年10月23日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往期回顾
来源:华文教育处
编辑:杨杰
监制:温雅彬